记行著作。金王寂撰,民国朱希祖节选考证。一卷。王寂,有《辽东行部志》已著录。希祖,浙江海盐人。此为《辽东行部志》姊妹篇。记王寂明昌二年(1911)巡查辽东半岛历时三十二天见闻。朱希祖所藏《永乐大典》辑本已佚。今本为民国二十年(1931)载入《地学杂志》的朱氏节选考证本。约四千五百字。后有朱氏跋语。收入《辽海丛书》时金毓黻又加一序。记王寂由辽阳出发,经析木、汤池、熊岳、永康四县,海、辰、复三州,曷苏馆、婆速二府及沿途小城共十五个住宿点的地理特征、沿途风光等,所记金代建置及山岭川流特征,对考证金代辽南地理交通、历史沿革很有价值,可补《金史·地理志》的不足。有《辽海丛书》本。
記行著作。金王寂撰,民國朱希祖節選考證。一卷。王寂,有《遼東行部志》已著錄。希祖,浙江海鹽人。此為《遼東行部志》姊妹篇。記王寂明昌二年(1911)巡查遼東半島曆時三十二天見聞。朱希祖所藏《永樂大典》輯本已佚。今本為民國二十年(1931)載入《地學雜志》的朱氏節選考證本。約四千五百字。後有朱氏跋語。收入《遼海叢書》時金毓黻又加一序。記王寂由遼陽出發,經析木、湯池、熊嶽、永康四縣,海、辰、複三州,曷蘇館、婆速二府及沿途小城共十五個住宿點的地理特征、沿途風光等,所記金代建置及山嶺川流特征,對考證金代遼南地理交通、曆史沿革很有價值,可補《金史·地理志》的不足。有《遼海叢書》本。
日记体游记。又名《采硫日记》,删节本名为 《渡海舆记》、《裨海纪游略》,是有关台湾较早和最重要的行役记。作者郁永河,字沧浪,浙江仁和(今杭州)人,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曾受命赴台采硫磺, 自台南至淡水北投,历时10个月,沿途考察高山族村社。同年十月返闽,撰《稗海纪游》,共3卷,附录《郑氏逸事》、《番境补遗》、《海上纪略》、书成后是否迅速刊刻,不得而知。现知最早的刻本为雍正十年(1732)曾任福建永春和将乐知县的周于仁刻印的删节本《渡海舆记》。现知名为 《采硫日记》 的主要版本有: 道光二十三年(1843) 《舟车所至》本、咸丰三年 (1853) 《粤雅堂丛书》本和 《丛书集成初编》
日記體遊記。又名《采硫日記》,删節本名為 《渡海輿記》、《裨海紀遊略》,是有關台灣較早和最重要的行役記。作者郁永河,字滄浪,浙江仁和(今杭州)人,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曾受命赴台采硫磺, 自台南至淡水北投,曆時10個月,沿途考察高山族村社。同年十月返閩,撰《稗海紀遊》,共3卷,附錄《鄭氏逸事》、《番境補遺》、《海上紀略》、書成後是否迅速刊刻,不得而知。現知最早的刻本為雍正十年(1732)曾任福建永春和将樂知縣的周于仁刻印的删節本《渡海輿記》。現知名為 《采硫日記》 的主要版本有: 道光二十三年(1843) 《舟車所至》本、鹹豐三年 (1853) 《粵雅堂叢書》本和 《叢書集成初編》
日记体游记。北宋张舜民(邠州人,今长武县人)著。现存66条。记录了作者遭贬赴任途中的见闻日程,其中在黄州与苏轼同游武昌樊山谈鱼论诗的掌故,尤能记录当时文化界的一些逸闻趣事。有《四库全书》本等。
日記體遊記。北宋張舜民(邠州人,今長武縣人)著。現存66條。記錄了作者遭貶赴任途中的見聞日程,其中在黃州與蘇轼同遊武昌樊山談魚論詩的掌故,尤能記錄當時文化界的一些逸聞趣事。有《四庫全書》本等。
予此次续作西泠之游,已于湖艇再笔中,详纪游踪。今兹所作,则完全纪胡雪岩之故宅而已。七月初五星期曰,汪君来寺游散,语次及杭城近状,忽郑重言之曰:“杭城有一特殊建筑物,今将拆毁,后此更无机缘,可再睹庐山面目,盍一往观?”予询安在?汪曰:“即五十年前大富翁胡雪岩之第宅是也。在元宝街,其构造闳丽,雕镂致巧,甲于近代。曩以家落,没入宫中,辗转未获售主。今为某银行所有,将取其材移建他所,已支解十之三。苟不速过,则交臂失眼福,宁非可惜?”因言华人无保存古物特性,若在欧西,必不令市伧轻毁,相与愤慨,予兴跃跃,亟欲一观,僧又渡亦拊掌,约诘朝偕行。无何,夜雨甚,陵晨未已,不克行。初七曰,天始开霁,又渡因事先入城,予至三时后,始往华孚,又渡亦至,遂偕周、汪、何三君及又渡,与予五人往。
予此次續作西泠之遊,已于湖艇再筆中,詳紀遊蹤。今茲所作,則完全紀胡雪岩之故宅而已。七月初五星期曰,汪君來寺遊散,語次及杭城近狀,忽鄭重言之曰:“杭城有一特殊建築物,今将拆毀,後此更無機緣,可再睹廬山面目,盍一往觀?”予詢安在?汪曰:“即五十年前大富翁胡雪岩之第宅是也。在元寶街,其構造闳麗,雕镂緻巧,甲于近代。曩以家落,沒入宮中,輾轉未獲售主。今為某銀行所有,将取其材移建他所,已支解十之三。苟不速過,則交臂失眼福,甯非可惜?”因言華人無保存古物特性,若在歐西,必不令市伧輕毀,相與憤慨,予興躍躍,亟欲一觀,僧又渡亦拊掌,約诘朝偕行。無何,夜雨甚,陵晨未已,不克行。初七曰,天始開霁,又渡因事先入城,予至三時後,始往華孚,又渡亦至,遂偕周、汪、何三君及又渡,與予五人往。
六卷。徐葆光撰。徐葆光,字澄。吴江(今江苏)人。康熙五十一年(1712)进士。官翰林院编修。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帝册封琉球国世子尚贞为国王。诏命正使臣翰林院检讨海宝,副使臣翰林院编修徐葆光至其邦行封中山王礼。此书为康熙五十九年(1720)二月,徐葆光自琉球返国后奉上。书为六卷。书首有封舟图,针路(航路)图。针盘图及定更(定海中行船里数)用的琉璃漏图。并记有赴琉球国的海行日记,及其国的风俗、月令、物产、岛屿情况等内容。记述颇为详细。
六卷。徐葆光撰。徐葆光,字澄。吳江(今江蘇)人。康熙五十一年(1712)進士。官翰林院編修。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帝冊封琉球國世子尚貞為國王。诏命正使臣翰林院檢讨海寶,副使臣翰林院編修徐葆光至其邦行封中山王禮。此書為康熙五十九年(1720)二月,徐葆光自琉球返國後奉上。書為六卷。書首有封舟圖,針路(航路)圖。針盤圖及定更(定海中行船裡數)用的琉璃漏圖。并記有赴琉球國的海行日記,及其國的風俗、月令、物産、島嶼情況等内容。記述頗為詳細。
清潘祖荫撰。1卷。潘于同治六年 (1867)以工部侍郎奉命赴盛京勘验福陵牌楼工程,以往返途中日记成是书。其中多有满族兴起时之史事轶闻。有同治刊本及《辽海丛书》本。
清潘祖蔭撰。1卷。潘于同治六年 (1867)以工部侍郎奉命赴盛京勘驗福陵牌樓工程,以往返途中日記成是書。其中多有滿族興起時之史事轶聞。有同治刊本及《遼海叢書》本。
《何氏沈阳纪程》 1卷。何汝霖撰。作者于道光九年(1829)八月十八日至十月二十三日扈从至沈阳,又登澄海楼,陟医巫闾山,往还共计66日,自松山、杏山至盛京,又渡萨尔浒至兴京,按日随记所到之处之所见所闻,内容涉及所经之地的自然、地理概况、人文景观、庙宇、战场、宫廷、传说等。是研究满族史和爱新觉罗家族史的宝贵史料。有咸丰刊本及《辽海丛书》本。
《何氏沈陽紀程》 1卷。何汝霖撰。作者于道光九年(1829)八月十八日至十月二十三日扈從至沈陽,又登澄海樓,陟醫巫闾山,往還共計66日,自松山、杏山至盛京,又渡薩爾浒至興京,按日随記所到之處之所見所聞,内容涉及所經之地的自然、地理概況、人文景觀、廟宇、戰場、宮廷、傳說等。是研究滿族史和愛新覺羅家族史的寶貴史料。有鹹豐刊本及《遼海叢書》本。
地理文献考证。元耶律楚材撰,清李文田注。一卷。蒙古太祖十三年(1218),楚材扈从西行五、六万里,留西域六、七年。以所见闻著《西游录》。元盛如梓《庶斋老学丛谈》曾节录其纪程部分。文田有《朔方备乘札记》已著录。原文并注约一万字。对书中所记楚材于元太祖十三年春三月,出云中、抵天山(阴山)、涉大碛、踰沙漠、达和林(哈尔和林)以及西行过金山(阿尔泰山)所见,回鹘城、唐碑、瀚海、不剌城、阿里马城、芭榄城等地山川、道路、物产、民俗等均一一注释。对研究《西游录》内容,和十三世纪我国新疆、蒙古高原和中亚等地交通、物产、城镇分布、风土民情有重要参考价值。有《灵鹣阁丛书》本, 《丛书集成初编》本。
地理文獻考證。元耶律楚材撰,清李文田注。一卷。蒙古太祖十三年(1218),楚材扈從西行五、六萬裡,留西域六、七年。以所見聞著《西遊錄》。元盛如梓《庶齋老學叢談》曾節錄其紀程部分。文田有《朔方備乘劄記》已著錄。原文并注約一萬字。對書中所記楚材于元太祖十三年春三月,出雲中、抵天山(陰山)、涉大碛、踰沙漠、達和林(哈爾和林)以及西行過金山(阿爾泰山)所見,回鹘城、唐碑、瀚海、不剌城、阿裡馬城、芭榄城等地山川、道路、物産、民俗等均一一注釋。對研究《西遊錄》内容,和十三世紀我國新疆、蒙古高原和中亞等地交通、物産、城鎮分布、風土民情有重要參考價值。有《靈鹣閣叢書》本, 《叢書集成初編》本。
永樂四年有事于安南舟車所抵耳目所得具筆于後
永樂四年有事于安南舟車所抵耳目所得具筆于後
日记体史书。清高士奇著。康熙21年(1682),士奇以翰林侍讲扈圣祖东巡,省谒陵寝,观兵松花江上,归后撰成日录。凡2卷,卷前序文5篇,卷末殿以附录,约计3.5万言。全书以时间为经,考记处所为纬,以历史内容为中心,于所过山川、郡县、兀塞、要害之地,抚今追昔,探求本源。或详或略,一一载述。略则三言五语,破的而止;详则不惮其烦,旁征博引,备载与该处相关之史绩,歌咏盛美,铺陈帝业开创之艰,以彰先帝英武远略。复旁及山经地志、物产资源、民族民俗、历史沿革、神话传说等等。或考山川兀塞,或述射虎於山、渔鱼於渊,或记土著流人,或览战争遗迹,或访金源宫阙所在,并征诸旧史。至残碑断碣,亦靡不摩娑。其附录,乃备历松花、混同、白山、黑水之真实记录,多为辽金元史志所未具。全书反映了东北社会政治、经济、军事、人民生活各个方面,是研究东北地方史重要参考书。
日記體史書。清高士奇著。康熙21年(1682),士奇以翰林侍講扈聖祖東巡,省谒陵寝,觀兵松花江上,歸後撰成日錄。凡2卷,卷前序文5篇,卷末殿以附錄,約計3.5萬言。全書以時間為經,考記處所為緯,以曆史内容為中心,于所過山川、郡縣、兀塞、要害之地,撫今追昔,探求本源。或詳或略,一一載述。略則三言五語,破的而止;詳則不憚其煩,旁征博引,備載與該處相關之史績,歌詠盛美,鋪陳帝業開創之艱,以彰先帝英武遠略。複旁及山經地志、物産資源、民族民俗、曆史沿革、神話傳說等等。或考山川兀塞,或述射虎於山、漁魚於淵,或記土著流人,或覽戰争遺迹,或訪金源宮阙所在,并征諸舊史。至殘碑斷碣,亦靡不摩娑。其附錄,乃備曆松花、混同、白山、黑水之真實記錄,多為遼金元史志所未具。全書反映了東北社會政治、經濟、軍事、人民生活各個方面,是研究東北地方史重要參考書。
地理笔记。南宋周煇撰。1卷。记载了淳熙四年(1177)敷文阁待制张子正充贺金国生辰使,右监门卫大将军赵士褒为副使,率团出使金国的经过。使团从临安(今浙江杭州)出发,至盱眙军(治今江苏盱眙)过境,由金国的泗州(治今江苏盱眙北)经南京开封府(今属河南),再北上至中都大兴府(今北京),参加了金国皇帝的生辰祝贺仪式活动后,返回临安,往返凡96天。本书叙述了一路上所经金国各地的风土人情、名胜古迹,及使团的吃住招待,车船接送等情况,尤其对京城中都的建筑风貌、官场礼仪等更有细致描绘。为后人研究金朝文化及宋金关系,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有《续百川学海》本、《古今说海》本等。
地理筆記。南宋周煇撰。1卷。記載了淳熙四年(1177)敷文閣待制張子正充賀金國生辰使,右監門衛大将軍趙士褒為副使,率團出使金國的經過。使團從臨安(今浙江杭州)出發,至盱眙軍(治今江蘇盱眙)過境,由金國的泗州(治今江蘇盱眙北)經南京開封府(今屬河南),再北上至中都大興府(今北京),參加了金國皇帝的生辰祝賀儀式活動後,返回臨安,往返凡96天。本書叙述了一路上所經金國各地的風土人情、名勝古迹,及使團的吃住招待,車船接送等情況,尤其對京城中都的建築風貌、官場禮儀等更有細緻描繪。為後人研究金朝文化及宋金關系,提供了寶貴的第一手資料。有《續百川學海》本、《古今說海》本等。
湖景丽于昼,湖情暇于夜。主一舟焉,以司昼夜之长。晴开雨泊,傍树依云,栩栩然也。虽然,犹未也。神飘忽而无所着,其为游也,不静矣。于是舍舟而僦居。半在山,而半在水。背高而凭流,浣以红,而沃以青。眠食于其间,徘徊于其上。极朝昏之变态,看烟云之吐吞。其于湖也,亦非泛泛焉者矣!虽然,亦未也。湖之境有,未历湖之情,终未周也。
湖景麗于晝,湖情暇于夜。主一舟焉,以司晝夜之長。晴開雨泊,傍樹依雲,栩栩然也。雖然,猶未也。神飄忽而無所着,其為遊也,不靜矣。于是舍舟而僦居。半在山,而半在水。背高而憑流,浣以紅,而沃以青。眠食于其間,徘徊于其上。極朝昏之變态,看煙雲之吐吞。其于湖也,亦非泛泛焉者矣!雖然,亦未也。湖之境有,未曆湖之情,終未周也。
宣统二年,庚戌十一月十五日,予因贡呈书籍赴京。约随俞李两君,乘驷轮马车,出京西二十余里之海甸挂甲屯工业教养学堂,当承该堂范雨农监督,介绍至颐和园。经门房太监总管,派一宫监孙石者,导之前往。由东角门,过仁寿门,见殿宇巍巍,上题额三字曰仁寿殿。甫上台阶,见有西国男妇数人,向管茶点宫监,分赏钱物,旁立戴蓝顶者,询为引领西人游毕而出者也。予三人亦在此处循例茶点毕,入殿门。又一宫监导之入,门内有院,院中即有台。
宣統二年,庚戌十一月十五日,予因貢呈書籍赴京。約随俞李兩君,乘驷輪馬車,出京西二十餘裡之海甸挂甲屯工業教養學堂,當承該堂範雨農監督,介紹至頤和園。經門房太監總管,派一宮監孫石者,導之前往。由東角門,過仁壽門,見殿宇巍巍,上題額三字曰仁壽殿。甫上台階,見有西國男婦數人,向管茶點宮監,分賞錢物,旁立戴藍頂者,詢為引領西人遊畢而出者也。予三人亦在此處循例茶點畢,入殿門。又一宮監導之入,門内有院,院中即有台。
一卷。清高士奇撰。康熙十年(1671),康熙帝巡视山西,驻骅五台山,高士奇以侍讲供奉内廷,扈从前往。本书即按日记其从京师至五台山沿途见闻。始于二月十二日,迄于三月初七日。凡山川古迹,人物风土,皆考源流,颇为详核。而康熙帝所至之处欢迎盛典,亦一一具载。卷末附高士奇沿途所作诗二十四首。有《说铃》(康熙本、道光本)、《四库全书》本、《昭代丛书》(道光本丙集第三帙)本、《小方壶斋舆地丛抄》(第一帙)本等。
一卷。清高士奇撰。康熙十年(1671),康熙帝巡視山西,駐骅五台山,高士奇以侍講供奉内廷,扈從前往。本書即按日記其從京師至五台山沿途見聞。始于二月十二日,迄于三月初七日。凡山川古迹,人物風土,皆考源流,頗為詳核。而康熙帝所至之處歡迎盛典,亦一一具載。卷末附高士奇沿途所作詩二十四首。有《說鈴》(康熙本、道光本)、《四庫全書》本、《昭代叢書》(道光本丙集第三帙)本、《小方壺齋輿地叢抄》(第一帙)本等。
笔记。宋范成大著。一卷。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作者由中书舍人出知广西静江府。十二月七日,作者自吴郡(今江苏苏州市)起程,经过水陆三千多里程途,于次年三月十日至桂林。此编为沿途纪行之书,取韩愈《送桂州严大夫》诗“远胜登仙去,飞鸾不暇骖”句意,名为《骖鸾录》。书中记录了沿途秀丽的江南风景、名胜旧迹、寺院宫观、碑碣铭文、前人题咏、时俗风情等等。文字简洁,雅丽可诵。今有《续百川学海》、《宝颜堂秘笈》、《稗乘》、《说郛》、《四库全书》、《知不足斋丛书》、《小重山房丛书》、《古今说部丛书》、《古今游记丛钞》、《丛书集成初编》等本。
筆記。宋範成大著。一卷。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作者由中書舍人出知廣西靜江府。十二月七日,作者自吳郡(今江蘇蘇州市)起程,經過水陸三千多裡程途,于次年三月十日至桂林。此編為沿途紀行之書,取韓愈《送桂州嚴大夫》詩“遠勝登仙去,飛鸾不暇骖”句意,名為《骖鸾錄》。書中記錄了沿途秀麗的江南風景、名勝舊迹、寺院宮觀、碑碣銘文、前人題詠、時俗風情等等。文字簡潔,雅麗可誦。今有《續百川學海》、《寶顔堂秘笈》、《稗乘》、《說郛》、《四庫全書》、《知不足齋叢書》、《小重山房叢書》、《古今說部叢書》、《古今遊記叢鈔》、《叢書集成初編》等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