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滦阳录》2卷。朝鲜人柳得恭撰。该书是作者随使臣赴热河行宫贺乾隆万寿时所写。卷上记载了作者过鸭绿江后到入宴过程中的所见所闻,包括所至地方的民间风俗、满洲诸王及各国使节在宴会上的情况,间考山川形势; 卷下为宴会结束后直到其渡江回国期间的见闻。书中对圆明园扮戏、西山宫殿等都有详细的描述。它是研究爱新觉罗家族史的宝贵材料。现有《辽海丛书》本。
《灤陽錄》2卷。朝鮮人柳得恭撰。該書是作者随使臣赴熱河行宮賀乾隆萬壽時所寫。卷上記載了作者過鴨綠江後到入宴過程中的所見所聞,包括所至地方的民間風俗、滿洲諸王及各國使節在宴會上的情況,間考山川形勢; 卷下為宴會結束後直到其渡江回國期間的見聞。書中對圓明園扮戲、西山宮殿等都有詳細的描述。它是研究愛新覺羅家族史的寶貴材料。現有《遼海叢書》本。
《滦阳录》 另名《热河纪行诗注》,是朝鲜正祖14年(清乾隆55年,1790年),柳得恭随同参加乾隆帝八旬万寿节的进贺使前往热河与燕京时,留下的诗篇和纪行记录。《燕台再游录》是此后十多年后的顺祖1年(清嘉庆6年,1801),作为朝鲜使臣前往燕京求得有关朱子的善本书而留下的燕京纪行记录。
《灤陽錄》 另名《熱河紀行詩注》,是朝鮮正祖14年(清乾隆55年,1790年),柳得恭随同參加乾隆帝八旬萬壽節的進賀使前往熱河與燕京時,留下的詩篇和紀行記錄。《燕台再遊錄》是此後十多年後的順祖1年(清嘉慶6年,1801),作為朝鮮使臣前往燕京求得有關朱子的善本書而留下的燕京紀行記錄。
又名《东方见闻录》。著述者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是著名的旅行家,出身于意大利威尼斯巨商之家。元世祖至元八年(1271),他从地中海东岸阿迦城启程东进,经叙利亚、伊朗,沿丝绸之路来中国。至元十二年(1275),到达元上都(今内蒙古多伦县西北),受元世祖忽必烈盛情款待。很快学会蒙古语和汉语,被留在元政府供职。在大都应差时,常被召入宫中,向元世祖讲述欧洲各国的历史和现状。又奉命去各省巡视,曾任扬州总管3年,出使过南洋各国,经历十分丰富。每到一地,注意考察风俗民情、物产资源等。他精通中国文化,留住中国17年之久。后自荐送蒙古公主阔阔真到波斯与波斯王阿鲁浑成婚, 于元成宗元贞元年 (1295) 回到威尼斯。大德二年 (1298) 因参加威尼斯和热那亚之间的战争失败被俘入狱。在狱中口述关于中国及其他亚洲国家之见闻, 由狱中难友、比萨城作家鲁思梯谦笔录, 是为 《马可·波罗游记》。此书共分4部分: (1) 记述来华途中各国风貌。(2) 记述元朝前期政治, 备赞中国物产丰富、城市繁荣及文物典章之昌明。(3) 记述中国邻国日本、越南、印度、印度洋沿岸及诸岛情况。(4) 记述成吉思汗后裔、诸蒙古汗国之间战争和
又名《東方見聞錄》。著述者意大利人馬可·波羅是著名的旅行家,出身于意大利威尼斯巨商之家。元世祖至元八年(1271),他從地中海東岸阿迦城啟程東進,經叙利亞、伊朗,沿絲綢之路來中國。至元十二年(1275),到達元上都(今内蒙古多倫縣西北),受元世祖忽必烈盛情款待。很快學會蒙古語和漢語,被留在元政府供職。在大都應差時,常被召入宮中,向元世祖講述歐洲各國的曆史和現狀。又奉命去各省巡視,曾任揚州總管3年,出使過南洋各國,經曆十分豐富。每到一地,注意考察風俗民情、物産資源等。他精通中國文化,留住中國17年之久。後自薦送蒙古公主闊闊真到波斯與波斯王阿魯渾成婚, 于元成宗元貞元年 (1295) 回到威尼斯。大德二年 (1298) 因參加威尼斯和熱那亞之間的戰争失敗被俘入獄。在獄中口述關于中國及其他亞洲國家之見聞, 由獄中難友、比薩城作家魯思梯謙筆錄, 是為 《馬可·波羅遊記》。此書共分4部分: (1) 記述來華途中各國風貌。(2) 記述元朝前期政治, 備贊中國物産豐富、城市繁榮及文物典章之昌明。(3) 記述中國鄰國日本、越南、印度、印度洋沿岸及諸島情況。(4) 記述成吉思汗後裔、諸蒙古汗國之間戰争和
记行著作。金王寂(1127——1194)撰。一卷。寂字元老,蓟州玉田(今属河北)人。天德进士。官县令、刺史、转运史。著有《北迁录》、 《拙轩集》。是书为寂提点辽东路刑狱任时,于明昌元年(1190)巡查沈州、望平、广宁、宜民、咸平诸府县,记一月零二十五天的旅程见闻。明收入《永乐大典》。约一万二千字。以日记形式记一路二十五个住宿点的地理山川、风土人情和历史故实。为我国传世最早的东北旅行日记。书中记载金代设于今辽西、辽北的府县位置及所接触的人物故实等,成为后世考证东北历史沿革的重要佐证,可补《金史》之不足。原书及《永乐大典》本已佚。今有《晨风阁丛书》本,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张博泉注释本。 《辽海丛书》本附有缪荃孙跋文。日本岛田好《辽东行部志研究》(《满洲学报》第一册),可供参考。
記行著作。金王寂(1127——1194)撰。一卷。寂字元老,薊州玉田(今屬河北)人。天德進士。官縣令、刺史、轉運史。著有《北遷錄》、 《拙軒集》。是書為寂提點遼東路刑獄任時,于明昌元年(1190)巡查沈州、望平、廣甯、宜民、鹹平諸府縣,記一月零二十五天的旅程見聞。明收入《永樂大典》。約一萬二千字。以日記形式記一路二十五個住宿點的地理山川、風土人情和曆史故實。為我國傳世最早的東北旅行日記。書中記載金代設于今遼西、遼北的府縣位置及所接觸的人物故實等,成為後世考證東北曆史沿革的重要佐證,可補《金史》之不足。原書及《永樂大典》本已佚。今有《晨風閣叢書》本,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張博泉注釋本。 《遼海叢書》本附有缪荃孫跋文。日本島田好《遼東行部志研究》(《滿洲學報》第一冊),可供參考。
本书(一册九六面五七、六○○字)为一集刊,共收游记与日记各两种,合题曰「台湾游记」。一为池志徵撰「全台游记」,係录自「惜砚楼丛刊」。作者浙江人,清光绪十七年冬来台游幕,迄二十年中日之役起,始仓皇内渡。三载之间,足迹几历全台;遂就其当时之日记删削而成「全台游记」一卷。二为吴德功撰「观光日记」,係台湾省立台北图书馆所藏之抄本。作者里居、略历,见第四五种「实施两案纪略」篇。日据台湾初期,日人思以懹柔之法笼络知识分子,于清光绪二十六年(日明治三十三年)春举行「扬文会」,而作者即为应召参加斯会之一员。乃于是年三月八日自其家乡彰化起程赴会,至三十一日返还。所记即在此二十四日中之开会、与宴、参观、游览等活动。三为施景琛撰「鲲瀛日记」,係台湾省立台北图书馆所藏之铅印本。作者福建长乐人,民国元年二月奉檄渡渡台调查实业。在台十八日,连同往返将及一月;所记即此一月间之行程与考察之所得。后附诗二十九首,多为与人交往酬酢之作。四为张遵旭撰「台湾游记」,係台湾省立台北图书馆所藏之油印本。作者直隶南皮人,民国五年四月以福建省长所派代表名义参观「台湾劝业会」并作游览。所记则为「劝业会」之内容及访台十八日间之经过。
本書(一冊九六面五七、六○○字)為一集刊,共收遊記與日記各兩種,合題曰「台灣遊記」。一為池志徵撰「全台遊記」,係錄自「惜硯樓叢刊」。作者浙江人,清光緒十七年冬來台遊幕,迄二十年中日之役起,始倉皇内渡。三載之間,足迹幾曆全台;遂就其當時之日記删削而成「全台遊記」一卷。二為吳德功撰「觀光日記」,係台灣省立台北圖書館所藏之抄本。作者裡居、略曆,見第四五種「實施兩案紀略」篇。日據台灣初期,日人思以懹柔之法籠絡知識分子,于清光緒二十六年(日明治三十三年)春舉行「揚文會」,而作者即為應召參加斯會之一員。乃于是年三月八日自其家鄉彰化起程赴會,至三十一日返還。所記即在此二十四日中之開會、與宴、參觀、遊覽等活動。三為施景琛撰「鲲瀛日記」,係台灣省立台北圖書館所藏之鉛印本。作者福建長樂人,民國元年二月奉檄渡渡台調查實業。在台十八日,連同往返将及一月;所記即此一月間之行程與考察之所得。後附詩二十九首,多為與人交往酬酢之作。四為張遵旭撰「台灣遊記」,係台灣省立台北圖書館所藏之油印本。作者直隸南皮人,民國五年四月以福建省長所派代表名義參觀「台灣勸業會」并作遊覽。所記則為「勸業會」之内容及訪台十八日間之經過。
《入蜀记》6卷,南宋陆游撰。陆游于宋孝宗乾道五年(1168)十二月被授夔州通判,次年闰五月十八日以故乡山阴动身赴任,于十月二十七日方抵夔州。《入蜀记》就是他在赴蜀途中记其所见所闻的一部日记。此书与一般行记惟知流连风景不同,它所记沿途物产、民俗及社会情况甚为丰富,不论是对研究陆游本人,还是对研究南宋社会,都有较大参考价值。陆游在六月二十五日记他在镇江神庙中遇到的一个北方义军战士王秀,王秀向他发了一通感慨:王在绍兴三十一年完颜亮南侵时参加了北方的抗金义军,并攻下了大名府,与宋军遥相呼应,但他南归以后却未受到朝廷任用,王秀说时觑欷不已。陆游对此事虽未加一句评论,但他对朝廷薄待爱国志士的不满却已流露无遗。《入蜀记》的文采也颇可观,陆游本是大手笔,书中描摹山川风物极有韵味,如十月二十六日记瞿塘峡云:“入瞿塘峡,两壁对耸,上入霄汉,其平如削成。仰视天,如匹练,然水已落,峡中平如油盎”。在宋代的行记游记类杂著中,《入蜀记》以它优美的文字受人推重,何宇度《益部谈资》上卷说:“宋陆务观、范石湖皆作记妙手。一有《入蜀记》,一有《吴船录》,载三峡风物,不异丹青图画,读之跃然”。陆游还对沿途所见古迹进行考辩,
《入蜀記》6卷,南宋陸遊撰。陸遊于宋孝宗乾道五年(1168)十二月被授夔州通判,次年閏五月十八日以故鄉山陰動身赴任,于十月二十七日方抵夔州。《入蜀記》就是他在赴蜀途中記其所見所聞的一部日記。此書與一般行記惟知流連風景不同,它所記沿途物産、民俗及社會情況甚為豐富,不論是對研究陸遊本人,還是對研究南宋社會,都有較大參考價值。陸遊在六月二十五日記他在鎮江神廟中遇到的一個北方義軍戰士王秀,王秀向他發了一通感慨:王在紹興三十一年完顔亮南侵時參加了北方的抗金義軍,并攻下了大名府,與宋軍遙相呼應,但他南歸以後卻未受到朝廷任用,王秀說時觑欷不已。陸遊對此事雖未加一句評論,但他對朝廷薄待愛國志士的不滿卻已流露無遺。《入蜀記》的文采也頗可觀,陸遊本是大手筆,書中描摹山川風物極有韻味,如十月二十六日記瞿塘峽雲:“入瞿塘峽,兩壁對聳,上入霄漢,其平如削成。仰視天,如匹練,然水已落,峽中平如油盎”。在宋代的行記遊記類雜著中,《入蜀記》以它優美的文字受人推重,何宇度《益部談資》上卷說:“宋陸務觀、範石湖皆作記妙手。一有《入蜀記》,一有《吳船錄》,載三峽風物,不異丹青圖畫,讀之躍然”。陸遊還對沿途所見古迹進行考辯,
游记。清高士奇(1644—1703)撰。一卷。士奇字澹人,号江村,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曾官礼部侍郎。撰有《塞北小钞》、《春秋地名考略》、 《扈从西巡日录》等。康熙二十年(1681),帝奉太皇太后行幸温泉兼巡塞外,士奇扈从。三月二十日自北京出发,出喜峰口至承德围场、察汉城等地,五月返京。是书记其始末并道里见闻,约一万余字。记及河北、 内蒙山川、城邑、名胜古迹、道路、关隘、温泉、风俗等颇多,足资参考。有《四库全书》本。 《说铃》本等。
遊記。清高士奇(1644—1703)撰。一卷。士奇字澹人,号江村,錢塘(今浙江杭州)人。曾官禮部侍郎。撰有《塞北小鈔》、《春秋地名考略》、 《扈從西巡日錄》等。康熙二十年(1681),帝奉太皇太後行幸溫泉兼巡塞外,士奇扈從。三月二十日自北京出發,出喜峰口至承德圍場、察漢城等地,五月返京。是書記其始末并道裡見聞,約一萬餘字。記及河北、 内蒙山川、城邑、名勝古迹、道路、關隘、溫泉、風俗等頗多,足資參考。有《四庫全書》本。 《說鈴》本等。
游记。清杜臻撰。六卷。臻字肇余,秀水(今浙江嘉兴)人。顺治进士,历官吏部侍郎、礼部尚书。撰有《海防述略》等。康熙二十二年(1683),臻奉诏与内阁学士石柱往广东、福建沿海一带巡视,办理划定疆理、 开辟田地、弛禁鱼盐业、酌定通商口岸、防务等事。十一月自北京启程,经河北、山东、江苏、安徽、江西至广东,再由广东至福建,次年五月事毕。是书记其始末,约十万字。首为沿海总图,卷一至卷三粤略,卷四至卷五闽略,卷六附纪澎湖台湾诸岛。对广东、福建疆域、地理形势、州县建置沿革、山川、名胜古迹、海防、兵制等记叙甚详。因未至台湾,故仅据咨访所得录为一卷,置于书末。是研究清初东南沿海地理、海防的重要参考资料。有《四库全书》本,1979年上海古籍书店影印孔氏岳雪楼影抄本。
遊記。清杜臻撰。六卷。臻字肇餘,秀水(今浙江嘉興)人。順治進士,曆官吏部侍郎、禮部尚書。撰有《海防述略》等。康熙二十二年(1683),臻奉诏與内閣學士石柱往廣東、福建沿海一帶巡視,辦理劃定疆理、 開辟田地、弛禁魚鹽業、酌定通商口岸、防務等事。十一月自北京啟程,經河北、山東、江蘇、安徽、江西至廣東,再由廣東至福建,次年五月事畢。是書記其始末,約十萬字。首為沿海總圖,卷一至卷三粵略,卷四至卷五閩略,卷六附紀澎湖台灣諸島。對廣東、福建疆域、地理形勢、州縣建置沿革、山川、名勝古迹、海防、兵制等記叙甚詳。因未至台灣,故僅據咨訪所得錄為一卷,置于書末。是研究清初東南沿海地理、海防的重要參考資料。有《四庫全書》本,1979年上海古籍書店影印孔氏嶽雪樓影抄本。
游记。宋楼钥(1137—1213)撰。二卷。钥字大防,号攻媿主人,浙江鄞县人。隆兴进士,官至参知政事,撰有《攻媿集》。是书记其乾道五年(1169)十月以随员身份使金,自浙江出发,经安徽、河南、河北到达燕京(今北京)。次年正月从原路返浙之事,约一万五千字。对于路经重要山川形势考其源流;州、县、寺观、古迹、驿站、桥梁考其建置沿革。对于金统治地区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也时有记录。有《知不足斋丛书》本。
遊記。宋樓鑰(1137—1213)撰。二卷。鑰字大防,号攻媿主人,浙江鄞縣人。隆興進士,官至參知政事,撰有《攻媿集》。是書記其乾道五年(1169)十月以随員身份使金,自浙江出發,經安徽、河南、河北到達燕京(今北京)。次年正月從原路返浙之事,約一萬五千字。對于路經重要山川形勢考其源流;州、縣、寺觀、古迹、驿站、橋梁考其建置沿革。對于金統治地區社會經濟和人民生活也時有記錄。有《知不足齋叢書》本。
地理杂志。元郭松年撰。一卷。郭氏曾巡行云南,故纂是编。约于至元十七年(1280)至二十年成书,一千五百余字。首载途程,自中庆至大理,而经府州县;次载其山川、风俗、物产、历史沿革、古迹社会生活等。以记大理蒙、郑、赵、杨、段五姓及点苍山为详。是编记段氏,距其亡仅三十年,可补段氏史料之不足。记述大诏立德化碑,蜀人郑回制文,有重要史料价值。对大理社会经济、生活习俗及与汉族关系,叙述虽简略,然史实颇确切。是研究云南史志重要参考资料。有《一瓻笔存》本, 《晋斋丛书》书, 《名山胜概记》本。方国瑜《云南史料目录概说》 (1984年中华书局)可供参考。
地理雜志。元郭松年撰。一卷。郭氏曾巡行雲南,故纂是編。約于至元十七年(1280)至二十年成書,一千五百餘字。首載途程,自中慶至大理,而經府州縣;次載其山川、風俗、物産、曆史沿革、古迹社會生活等。以記大理蒙、鄭、趙、楊、段五姓及點蒼山為詳。是編記段氏,距其亡僅三十年,可補段氏史料之不足。記述大诏立德化碑,蜀人鄭回制文,有重要史料價值。對大理社會經濟、生活習俗及與漢族關系,叙述雖簡略,然史實頗确切。是研究雲南史志重要參考資料。有《一瓻筆存》本, 《晉齋叢書》書, 《名山勝概記》本。方國瑜《雲南史料目錄概說》 (1984年中華書局)可供參考。
本书(一册六二面三七、二○○字)凡三篇:一曰「沧溟纪险」、一曰「炎荒纪程」,又一曰「越南纪略」;蔡廷兰撰。廷兰字香祖,号秋园;澎湖人。年十三入泮,嗣食饩。清道光十二年,澎湖饥,兴泉永道周凯勘赈,上「请急赈歌」以进。十五年秋,赴省试报罢,由厦渡澎,遭风飘至越南;次年初夏,由陆返闽。因成「海南杂着」三篇,记其见闻。后领乡荐、登进士,澎湖科甲自此始。出为峡江知县,历官至同知。本书「沧溟纪险」篇,叙遭风历险十画夜抵越南之情景;「炎荒纪程」篇,按日记在越及归途之经过;「越南纪略」篇,述越南史事并及其典章服物、风土人情。书末,今另据「澎湖厅志」抄出蔡氏若干诗文及其传略与著作书目,刊作「附录」。
本書(一冊六二面三七、二○○字)凡三篇:一曰「滄溟紀險」、一曰「炎荒紀程」,又一曰「越南紀略」;蔡廷蘭撰。廷蘭字香祖,号秋園;澎湖人。年十三入泮,嗣食饩。清道光十二年,澎湖饑,興泉永道周凱勘赈,上「請急赈歌」以進。十五年秋,赴省試報罷,由廈渡澎,遭風飄至越南;次年初夏,由陸返閩。因成「海南雜着」三篇,記其見聞。後領鄉薦、登進士,澎湖科甲自此始。出為峽江知縣,曆官至同知。本書「滄溟紀險」篇,叙遭風曆險十畫夜抵越南之情景;「炎荒紀程」篇,按日記在越及歸途之經過;「越南紀略」篇,述越南史事并及其典章服物、風土人情。書末,今另據「澎湖廳志」抄出蔡氏若幹詩文及其傳略與著作書目,刊作「附錄」。
近代梁启超著。发表于1920年3月上海《时事新报》。收入《饮冰室合集》时,作了删削,改名《欧游心影录节录》。全文分八个部分。记述沿途自然风光、风土人情,描述第一次世界大战给欧洲各国人民造成的灾难及世界影响,详述了游历经过和感想。认为当时欧洲资产阶级文明已经破产,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不能解决中国问题。反对和抵制当时的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认为社会主义是由欧洲的工业革命孕育出来的,“在没有工业的中国,想要把他悉数搬来应用,流弊有无,且不必管,却最苦的是搔不着痒处”。主张用“东方文明”,即中国和印度的传统封建文化来救中国。但也认为在宣扬孔、孟、墨等中国固有的文化精神时,还“要用那西洋人研究学问的方法去研究他,得他的真相”;“把自己的文化综合起来,还拿别人的补助他,叫他起一种化合作用,成了一个新文化系统”;“把这个新系统往外扩充,叫人类全体都得着他的好处”。另有1936年中华书局单行本。
近代梁啟超著。發表于1920年3月上海《時事新報》。收入《飲冰室合集》時,作了删削,改名《歐遊心影錄節錄》。全文分八個部分。記述沿途自然風光、風土人情,描述第一次世界大戰給歐洲各國人民造成的災難及世界影響,詳述了遊曆經過和感想。認為當時歐洲資産階級文明已經破産,無産階級的社會主義不能解決中國問題。反對和抵制當時的新文化運動和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認為社會主義是由歐洲的工業革命孕育出來的,“在沒有工業的中國,想要把他悉數搬來應用,流弊有無,且不必管,卻最苦的是搔不着癢處”。主張用“東方文明”,即中國和印度的傳統封建文化來救中國。但也認為在宣揚孔、孟、墨等中國固有的文化精神時,還“要用那西洋人研究學問的方法去研究他,得他的真相”;“把自己的文化綜合起來,還拿别人的補助他,叫他起一種化合作用,成了一個新文化系統”;“把這個新系統往外擴充,叫人類全體都得着他的好處”。另有1936年中華書局單行本。
余在台湾之明年二月,有闽客招饮,召歌姬侑酒。酒半,客问曰:“子久沪,能为予谈沪之胜乎?”余曰,‘今日之饮乐甚,沪亦不过是,奚必沪哉!”既而客醉,余亦醉,仿佛身在海天龙电间,忽然珠环翠绕,忽然杰阁层楼.既醒而叹曰:‘嗟乎!世之游沪者,何一而非梦哉!然予之梦久矣,今曷为有是?夫物在彼而影生焉,游于昔而今梦焉,兹之迷离变幻,是殆梦中之影也欤?!”酒毕,即以平日闻见所及为客陈之。
餘在台灣之明年二月,有閩客招飲,召歌姬侑酒。酒半,客問曰:“子久滬,能為予談滬之勝乎?”餘曰,‘今日之飲樂甚,滬亦不過是,奚必滬哉!”既而客醉,餘亦醉,仿佛身在海天龍電間,忽然珠環翠繞,忽然傑閣層樓.既醒而歎曰:‘嗟乎!世之遊滬者,何一而非夢哉!然予之夢久矣,今曷為有是?夫物在彼而影生焉,遊于昔而今夢焉,茲之迷離變幻,是殆夢中之影也欤?!”酒畢,即以平日聞見所及為客陳之。
现代游记集。朱自清著。成都开明书店1943年4月初版,列为“开明文学新刊”之一;北京三联书店1983年5月将本书与《欧游杂记》合并,统名为《欧游杂记》印行新版。初版本收《自序》1篇和《三家书店》、《公园》、《房东太太》等9篇旅居伦敦的生活杂记,“老老实实写出所见所闻”,“避免‘我’的出现”,较多涉及人事活动,“人情要比《欧游杂记》里多些”(《自序》)。当时有人评论道:“冲淡自然,若纤尘不染,复不见人工斧痕,凡有所言,都自自在在,老老实实,合了一句‘文如其人’的老话,你在他的文章里,有时真可以读到一个久居北平做学问的人的音容笑貌。平淡,也许,可绝不平凡。从头至尾,干净利落,细腻真切,倘非火候到家,又那里能达此境界?”(夏奈蒂《读“伦敦杂记”》)
現代遊記集。朱自清著。成都開明書店1943年4月初版,列為“開明文學新刊”之一;北京三聯書店1983年5月将本書與《歐遊雜記》合并,統名為《歐遊雜記》印行新版。初版本收《自序》1篇和《三家書店》、《公園》、《房東太太》等9篇旅居倫敦的生活雜記,“老老實實寫出所見所聞”,“避免‘我’的出現”,較多涉及人事活動,“人情要比《歐遊雜記》裡多些”(《自序》)。當時有人評論道:“沖淡自然,若纖塵不染,複不見人工斧痕,凡有所言,都自自在在,老老實實,合了一句‘文如其人’的老話,你在他的文章裡,有時真可以讀到一個久居北平做學問的人的音容笑貌。平淡,也許,可絕不平凡。從頭至尾,幹淨利落,細膩真切,倘非火候到家,又那裡能達此境界?”(夏奈蒂《讀“倫敦雜記”》)
朱自清著。开明书店1934年9月初版。本书为作者1932年5月至6月游历欧洲5国12处名胜的纪行文集,除《序》之外,收入《威尼斯》、《罗马》、《莱茵河》、《巴黎》等游记10篇,附录《西行通讯》2篇。《威尼斯》、《佛罗伦司》、《罗马》、《滂卑故城》等文重在介绍城市风貌与文化古迹,并对欧洲文艺珍品典籍作了精当的鉴赏;《瑞士》、《莱茵河》等文,则对瑞士和德国莱茵河沿岸的旖旎风光作了细致诱人的描写;《荷兰》、《柏林》等文着重介绍了西欧社会的民族民间风习。这些有关欧洲文化古迹、民俗民情的生动描述,于阐述社会历史知识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西方社会的畸型病态。作者说:“书中各篇以记述景物为主,极少说到自己的地方。”(《序》)但在景物描写中自然地融进了自我的感情,如《罗马》记述古罗马斗狮场的遗迹和历史,评说斗狮是一种刑罚或裁判,且继以想象中斗狮场面的描写,以表现对斗狮场上的“罪囚”的同情,对罗马统治者的“威风”的厌恶。又如在《巴黎》中表现了对穷苦大学生的关心,在《莱茵河》中抒发了自己的观感和幻想等。集内一些写景纪游篇章的文字简捷而精致,并能表达出不同胜景的独特神韵,如《威尼斯》写蛛网密集之水上名
朱自清著。開明書店1934年9月初版。本書為作者1932年5月至6月遊曆歐洲5國12處名勝的紀行文集,除《序》之外,收入《威尼斯》、《羅馬》、《萊茵河》、《巴黎》等遊記10篇,附錄《西行通訊》2篇。《威尼斯》、《佛羅倫司》、《羅馬》、《滂卑故城》等文重在介紹城市風貌與文化古迹,并對歐洲文藝珍品典籍作了精當的鑒賞;《瑞士》、《萊茵河》等文,則對瑞士和德國萊茵河沿岸的旖旎風光作了細緻誘人的描寫;《荷蘭》、《柏林》等文着重介紹了西歐社會的民族民間風習。這些有關歐洲文化古迹、民俗民情的生動描述,于闡述社會曆史知識的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西方社會的畸型病态。作者說:“書中各篇以記述景物為主,極少說到自己的地方。”(《序》)但在景物描寫中自然地融進了自我的感情,如《羅馬》記述古羅馬鬥獅場的遺迹和曆史,評說鬥獅是一種刑罰或裁判,且繼以想象中鬥獅場面的描寫,以表現對鬥獅場上的“罪囚”的同情,對羅馬統治者的“威風”的厭惡。又如在《巴黎》中表現了對窮苦大學生的關心,在《萊茵河》中抒發了自己的觀感和幻想等。集内一些寫景紀遊篇章的文字簡捷而精緻,并能表達出不同勝景的獨特神韻,如《威尼斯》寫蛛網密集之水上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