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似于蒙古民族志的游记。宋代彭大雅于1236年后撰写,其同时代人徐霆作疏。书中对当时蒙古地区的气候、水草、牲畜、住居、饮食、盐政、狩猎以及蒙古人的语言文字、风俗礼节、择日行事、占卜禁忌、税务交通、奖赏惩罚、道德法律、战术阵势、婚礼丧葬等各方面的情况进行了比较全面的整理、注释,合成此书。
類似于蒙古民族志的遊記。宋代彭大雅于1236年後撰寫,其同時代人徐霆作疏。書中對當時蒙古地區的氣候、水草、牲畜、住居、飲食、鹽政、狩獵以及蒙古人的語言文字、風俗禮節、擇日行事、占蔔禁忌、稅務交通、獎賞懲罰、道德法律、戰術陣勢、婚禮喪葬等各方面的情況進行了比較全面的整理、注釋,合成此書。
湛若水撰,游记。嘉靖二十三年八月初九日辰时,在西樵发舟,作发南岳初程诗云:朝出樵山云,暮登祝融峰。问之何神速?此在一念中。夫子示何远?精意有潜通。圣途虽万里,谁道末由从?
湛若水撰,遊記。嘉靖二十三年八月初九日辰時,在西樵發舟,作發南嶽初程詩雲:朝出樵山雲,暮登祝融峰。問之何神速?此在一念中。夫子示何遠?精意有潛通。聖途雖萬裡,誰道末由從?
记胜著作。明田汝成撰。二十四卷。汝成字叔禾,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嘉靖进士,授南京刑部主事,累升广西右参政,终福建提学副使。田氏博学工古文,归田后,盘桓湖山,穷游浙西诸胜,感于前志记载西湖简略,遂于嘉靖间成此书。约十六万字。全书分西湖总叙、孤山三堤胜迹、南山胜迹、北山胜迹、南山城内胜迹、南山分脉城内胜迹、城外、北山分脉城内胜迹、浙江胜迹九门。体例大致与潜说友《咸淳临安志》同。但在历述西湖山川形势之外,对每一名胜古迹都详记其兴废沿革,广泛搜集历代诗人题咏,尤详于人物掌故,因而颇富于文学趣味。地方志而兼有文学色彩,是此书最大特点。有明嘉靖刻本。
記勝著作。明田汝成撰。二十四卷。汝成字叔禾,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嘉靖進士,授南京刑部主事,累升廣西右參政,終福建提學副使。田氏博學工古文,歸田後,盤桓湖山,窮遊浙西諸勝,感于前志記載西湖簡略,遂于嘉靖間成此書。約十六萬字。全書分西湖總叙、孤山三堤勝迹、南山勝迹、北山勝迹、南山城内勝迹、南山分脈城内勝迹、城外、北山分脈城内勝迹、浙江勝迹九門。體例大緻與潛說友《鹹淳臨安志》同。但在曆述西湖山川形勢之外,對每一名勝古迹都詳記其興廢沿革,廣泛搜集曆代詩人題詠,尤詳于人物掌故,因而頗富于文學趣味。地方志而兼有文學色彩,是此書最大特點。有明嘉靖刻本。
游记。元郭罗洛纳新(一译葛罗禄乃贤)撰。三卷。纳新字易之,色目人,后移居鄞县(今属浙江)。曾为浙东东湖书院山长,后荐授翰林编修。于至正五年(1345)出浙,游历大河南北,经齐、鲁、陈、蔡、晋、魏、燕、赵之墟,考察古山川、城郭、丘陵、宫室、名人遗迹及宋金战争疆场等。该书撰于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是作者在黄河流域和北方各地考察古代城郭、宫苑、寺观、陵墓,搜求古代名碑,结合实地调查情况,核验文献记载,并加以考订而成,曾收入明《永乐大典》。清代修文渊阁《四库全书》时从《永乐大典》中辑出130余条,编为三卷。
遊記。元郭羅洛納新(一譯葛羅祿乃賢)撰。三卷。納新字易之,色目人,後移居鄞縣(今屬浙江)。曾為浙東東湖書院山長,後薦授翰林編修。于至正五年(1345)出浙,遊曆大河南北,經齊、魯、陳、蔡、晉、魏、燕、趙之墟,考察古山川、城郭、丘陵、宮室、名人遺迹及宋金戰争疆場等。該書撰于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是作者在黃河流域和北方各地考察古代城郭、宮苑、寺觀、陵墓,搜求古代名碑,結合實地調查情況,核驗文獻記載,并加以考訂而成,曾收入明《永樂大典》。清代修文淵閣《四庫全書》時從《永樂大典》中輯出130餘條,編為三卷。
地理杂志。明王世懋撰。一卷。世懋字敬美,号损斋道人。性喜宦游,多历海内名山大川。此书为其明万历十二年(1584)为闽都学时,历时七月游闽省八郡所作。约成于十三年(1585)。九千余字。前有王穉登和自序二。首记福州形势,次方山布政司、鼓楼、南台江、灵济宫、石竹山、省府北诸景,闽中名产荔枝、龙眼、佛手柑、橄揽、黄弹、金扣子、羊桃、美人蕉、海错(西施舌第一,蛎房次元)及其分布;闽俗、兴化古莆中景物(以九里湖为优)、枫亭、闽地畜盅、洛阳桥、泉州城、漳州人物、气候、海味、分水关奇景。建宁行都司、朱元晦祠,以及闽中诸邑分布,各地特产等共八十余条,对福建八郡的山河形势、名胜古迹、特产、都邑均有较详记载。文简事赅,叙事井然。有《纪录汇编》本、 《宝颜堂秘籍》本。
地理雜志。明王世懋撰。一卷。世懋字敬美,号損齋道人。性喜宦遊,多曆海内名山大川。此書為其明萬曆十二年(1584)為閩都學時,曆時七月遊閩省八郡所作。約成于十三年(1585)。九千餘字。前有王穉登和自序二。首記福州形勢,次方山布政司、鼓樓、南台江、靈濟宮、石竹山、省府北諸景,閩中名産荔枝、龍眼、佛手柑、橄攬、黃彈、金扣子、羊桃、美人蕉、海錯(西施舌第一,蛎房次元)及其分布;閩俗、興化古莆中景物(以九裡湖為優)、楓亭、閩地畜盅、洛陽橋、泉州城、漳州人物、氣候、海味、分水關奇景。建甯行都司、朱元晦祠,以及閩中諸邑分布,各地特産等共八十餘條,對福建八郡的山河形勢、名勝古迹、特産、都邑均有較詳記載。文簡事赅,叙事井然。有《紀錄彙編》本、 《寶顔堂秘籍》本。
深有《南巡日录》,已著录。此乃深为四川左布政使时所录蜀中山川古迹。其论峨眉山当作蛾眉,又力辨禹生石纽为《元和志》之误,颇为有识。其他亦多随笔札记之文。
深有《南巡日錄》,已著錄。此乃深為四川左布政使時所錄蜀中山川古迹。其論峨眉山當作蛾眉,又力辨禹生石紐為《元和志》之誤,頗為有識。其他亦多随筆劄記之文。
中国古代外国地理游记。费信撰。明正统元年(1436)成书。原本前、后集2卷,后有改订本为4卷;近人冯承钧校注本,商务印书馆1937年出版,中华书局1954年重印。费信(1388—?),字公晓,江苏太仓人,14岁时代兄为太仓卫戍军,借书习读,22岁起随郑和4次下西洋(指今印度洋),历时约23年,就所见所闻写成此书。遍历南洋西亚各国,以所闻见,约于正统元年(1436)撰成是书。约四万余字。前集所记占城、暹逻(今泰国)、爪哇(今印尼)、满刺加(马六甲)等二十二国,均为作者亲赴所见。后集所记真腊、东西竺、琉球、三岛、麻逸、苏禄、阿丹、佐法儿和天竺等十六国,多采辑前人著述及传译。
中國古代外國地理遊記。費信撰。明正統元年(1436)成書。原本前、後集2卷,後有改訂本為4卷;近人馮承鈞校注本,商務印書館1937年出版,中華書局1954年重印。費信(1388—?),字公曉,江蘇太倉人,14歲時代兄為太倉衛戍軍,借書習讀,22歲起随鄭和4次下西洋(指今印度洋),曆時約23年,就所見所聞寫成此書。遍曆南洋西亞各國,以所聞見,約于正統元年(1436)撰成是書。約四萬餘字。前集所記占城、暹邏(今泰國)、爪哇(今印尼)、滿刺加(馬六甲)等二十二國,均為作者親赴所見。後集所記真臘、東西竺、琉球、三島、麻逸、蘇祿、阿丹、佐法兒和天竺等十六國,多采輯前人著述及傳譯。
笔记。明顾岕著。一卷。兹编系著者于嘉靖元年至六年(1522—1527)官儋州时所录见闻。自序云:“儋耳孤悬海岛,非宦游者不能涉,涉必有鲸波之险,瘴疠之毒,黎獠之冥顽无法,为兹守者,多不能久,久亦难其终也。余自嘉靖龙飞,承乏是郡,迄于丁亥,乃有南安之命。山川要害,土俗民风,下至鸟兽虫鱼,奇怪之物,耳目所及,无不记载,共几百余则。”然“颇多散失”,是编为追忆所及,仅得四十余则,然亦饶富南国情趣,堪为游记之作。书中记述了黎族在汉族文化的影响下,也有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描写了与汉族杂居和邻近汉族地区的黎族,已广泛使用了铁器农具,掌握了“以筒装成天车,不用人力,日夜自动车水灌田”的先进灌溉方法。在耕作方法上普遍进行中耕和施肥。贸易活动和地方性的集市和墟场也发展起来。
筆記。明顧岕著。一卷。茲編系著者于嘉靖元年至六年(1522—1527)官儋州時所錄見聞。自序雲:“儋耳孤懸海島,非宦遊者不能涉,涉必有鲸波之險,瘴疠之毒,黎獠之冥頑無法,為茲守者,多不能久,久亦難其終也。餘自嘉靖龍飛,承乏是郡,迄于丁亥,乃有南安之命。山川要害,土俗民風,下至鳥獸蟲魚,奇怪之物,耳目所及,無不記載,共幾百餘則。”然“頗多散失”,是編為追憶所及,僅得四十餘則,然亦饒富南國情趣,堪為遊記之作。書中記述了黎族在漢族文化的影響下,也有了長足的發展。特别是描寫了與漢族雜居和鄰近漢族地區的黎族,已廣泛使用了鐵器農具,掌握了“以筒裝成天車,不用人力,日夜自動車水灌田”的先進灌溉方法。在耕作方法上普遍進行中耕和施肥。貿易活動和地方性的集市和墟場也發展起來。
中国古代外国地理游记。马欢撰。明永乐十四年 (1416)成书。除旧刻本外,还有近人冯承钧的校注本,1934年商务印书馆出版,1955年中华书局重印。马欢,字宗道,浙江会稽 (今绍兴) 人,信伊斯兰教,通阿拉伯文。中国明代著名航海家郑和奉旨于1405—1433年七下西洋(指今印度洋),马欢3次随行,任通事 (翻译),沿途记录了亲身见闻。曾参加郑和第四、六、七次远洋航行,任翻译。是书系作者随同郑和第四次航行归来后所作。记述所历经二十国之疆域、道里、风俗、物产及沿革等。因系目睹亲闻,且通外国语文,所记珍贵可信。
中國古代外國地理遊記。馬歡撰。明永樂十四年 (1416)成書。除舊刻本外,還有近人馮承鈞的校注本,1934年商務印書館出版,1955年中華書局重印。馬歡,字宗道,浙江會稽 (今紹興) 人,信伊斯蘭教,通阿拉伯文。中國明代著名航海家鄭和奉旨于1405—1433年七下西洋(指今印度洋),馬歡3次随行,任通事 (翻譯),沿途記錄了親身見聞。曾參加鄭和第四、六、七次遠洋航行,任翻譯。是書系作者随同鄭和第四次航行歸來後所作。記述所曆經二十國之疆域、道裡、風俗、物産及沿革等。因系目睹親聞,且通外國語文,所記珍貴可信。
本书为一集刊,共收明代「使琉球录」三种,故名。使琉球录-陈侃,使琉球录-夏子阳,使琉球录-萧崇业。
本書為一集刊,共收明代「使琉球錄」三種,故名。使琉球錄-陳侃,使琉球錄-夏子陽,使琉球錄-蕭崇業。
清丁绍仪撰。同治十二年(1873)刊本。八卷。一建置、疆域,二粮课、税饷, 三学校、习尚,四营制、屯隘,五海防、物产,六番社、番俗,七奇异、兵燹,八遗闻、外纪。作者游台湾,就所见闻之记录。
清丁紹儀撰。同治十二年(1873)刊本。八卷。一建置、疆域,二糧課、稅饷, 三學校、習尚,四營制、屯隘,五海防、物産,六番社、番俗,七奇異、兵燹,八遺聞、外紀。作者遊台灣,就所見聞之記錄。
清朝光绪年间,官员蒋师辄,应台湾巡抚邵友濂的邀请,前往撰修"台湾通志"。在游历台湾时,蒋氏将其所感受到的台湾风土人情,环境景观,社会政治、经济、文教等状况记载下来,写成了这部《台游日记》。本书(一册一四一面八四、六○○字)分四卷,蒋师辙撰。师辙字绍由,江苏上元人。少负隽才,与兄师轼称「金陵二蒋」。清光绪十八年初,应台湾巡抚邵友濂之聘,于三月二十日抵台,至八月二十一日离去,留台仅六阅月(是年六月加闰);初则襄校台南、台北试务,嗣于四月间受台湾通志局总纂约。惟因与志局提调陈文騄(台北府知府兼)有所龃龉,迟迟未能开局,遂辞归。有谓「台湾通志」系由蒋师辙纂,实非。「日记」起于二月六日启程赴台,迄于九月二十五日返抵家乡。其间记绸缪「通志」事,有拟「采访凡例」、撰「修志八议」等项。余如记日与宦台人士交往以及耳目所接,尤为研究当年台湾政情之最佳史料。
清朝光緒年間,官員蔣師辄,應台灣巡撫邵友濂的邀請,前往撰修"台灣通志"。在遊曆台灣時,蔣氏将其所感受到的台灣風土人情,環境景觀,社會政治、經濟、文教等狀況記載下來,寫成了這部《台遊日記》。本書(一冊一四一面八四、六○○字)分四卷,蔣師轍撰。師轍字紹由,江蘇上元人。少負隽才,與兄師轼稱「金陵二蔣」。清光緒十八年初,應台灣巡撫邵友濂之聘,于三月二十日抵台,至八月二十一日離去,留台僅六閱月(是年六月加閏);初則襄校台南、台北試務,嗣于四月間受台灣通志局總纂約。惟因與志局提調陳文騄(台北府知府兼)有所龃龉,遲遲未能開局,遂辭歸。有謂「台灣通志」系由蔣師轍纂,實非。「日記」起于二月六日啟程赴台,迄于九月二十五日返抵家鄉。其間記綢缪「通志」事,有拟「采訪凡例」、撰「修志八議」等項。餘如記日與宦台人士交往以及耳目所接,尤為研究當年台灣政情之最佳史料。
本书(一册一一○面六六、○○○字)合刊三篇「台湾旅行记」,分由邱文鸾、刘范征、谢鸣珂撰着。按民国四年十二月间,福建省立甲种农业学校校长何缵(系甫)尝率领学生渡台旅行,辑有「台湾修学旅行报告书」一种,内载何氏「绪言」一篇及学生邱文鸾等「台湾旅行记」三篇。卷首并载有「参观要项」,计分农林行政、农林教育、农林制造、农林经营实地状况及渔业等。盖当时台湾沦为日本殖民地已二十年,在日人殖民政策之下,各项建设发展甚速,颇为国人所注意;来台参观考察,时有其人。本书已略去原报告书之「绪言」以及卷首各项记载,易以今名,亦可谓民初国人来台考察报告书之一;诚如何氏「绪言」有云:「非徒骋游观已也」。
本書(一冊一一○面六六、○○○字)合刊三篇「台灣旅行記」,分由邱文鸾、劉範征、謝鳴珂撰着。按民國四年十二月間,福建省立甲種農業學校校長何缵(系甫)嘗率領學生渡台旅行,輯有「台灣修學旅行報告書」一種,内載何氏「緒言」一篇及學生邱文鸾等「台灣旅行記」三篇。卷首并載有「參觀要項」,計分農林行政、農林教育、農林制造、農林經營實地狀況及漁業等。蓋當時台灣淪為日本殖民地已二十年,在日人殖民政策之下,各項建設發展甚速,頗為國人所注意;來台參觀考察,時有其人。本書已略去原報告書之「緒言」以及卷首各項記載,易以今名,亦可謂民初國人來台考察報告書之一;誠如何氏「緒言」有雲:「非徒騁遊觀已也」。
地理杂志。全书六卷,实为五卷。明王士性撰。成书于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王士性,字恒叔,号太初,又号元白道人,生于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卒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浙江临海人。万历五年进士。初授确山县令,治绩卓异;授礼科给事中、吏科给事中,后因触犯时忌,出为四川参议,又在广东、贵州、云南、山东等地作过官,性喜游历,足迹几乎遍於全国。诗文海内驰名。著有《五岳游草》、 《广游记》诸书。在游历北京、南京、四川、云贵、山东之后,于万历二十五年(1597)撰成是书。凡四万二千字。
地理雜志。全書六卷,實為五卷。明王士性撰。成書于萬曆二十五年(1597年)。王士性,字恒叔,号太初,又号元白道人,生于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卒于萬曆二十六年(1598年)。浙江臨海人。萬曆五年進士。初授确山縣令,治績卓異;授禮科給事中、吏科給事中,後因觸犯時忌,出為四川參議,又在廣東、貴州、雲南、山東等地作過官,性喜遊曆,足迹幾乎遍於全國。詩文海内馳名。著有《五嶽遊草》、 《廣遊記》諸書。在遊曆北京、南京、四川、雲貴、山東之後,于萬曆二十五年(1597)撰成是書。凡四萬二千字。
一名《云南纪游》。1卷。清陈鼎撰。约成书于康熙三十三年(1694)前后。多记云南山川、草木及古迹,略于人事,凡50余条。其中大理地区资料较详,约占全书之半,系录自《洱海丛谈》。对研究大理白族地区史迹有参考价值。或与《黔游记》合刊,称《滇黔游记》。
一名《雲南紀遊》。1卷。清陳鼎撰。約成書于康熙三十三年(1694)前後。多記雲南山川、草木及古迹,略于人事,凡50餘條。其中大理地區資料較詳,約占全書之半,系錄自《洱海叢談》。對研究大理白族地區史迹有參考價值。或與《黔遊記》合刊,稱《滇黔遊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