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

晋五胡指掌 张大龄

三卷。明张大龄撰。此书主要论述与晋代并立的五个少数民族即匈奴鲜卑、羯、氐、羌的发展、风俗、民情等,所论中肯简明,叙次编排简炼得当,文辞雅致,引证精详,且一改历代贬斥少数民族之意。此书有旧抄本。

()

西夏事略 王称

西夏史著作。宋王称撰。1卷。本书记党项拓跋氏兴起至西夏李元昊建国之史实。曹溶《学海类编》收有此书,实即王称《东都事略》卷127至128中之《西夏》附录。曹溶 《学海类编》 收有此书。按《四库全书存目著录》云:“考验其文,即王称《东都事略》中之‘西夏传’,作者抄出,别提此名,曹溶《学海类编》收之,失考甚矣。”

()

蓬窗日录 陈全之

笔记。明陈全之著。八卷。全之字粹仲,闽县(今福州)人,嘉靖二十三年(1544)进士。后序有云: “余自庚子(嘉靖十九年)观光上国,晨途夕舟,风江雨湖,历睹时事,遍窥陈迹,凡得见闻,雅喜抄录。或搜之遗编断简,或采之往行前言,上至圣神帝王吟咏,下至阛阓闾里碎言; 近而衽席晤谈,远而裔戎限界。岁积月盛,篇盈帙满,不觉琐屑,涉乎繁芜。辛亥(嘉靖三十年)官南宫,删其稿。庚申(嘉靖三十九年)转芦沧,重订之。”此可知其撰作时间与成书过程。全书分寰宇、世务、事纪、诗谈四门。《四库全书总目》著录谓为“‘世务’一门多可采,‘寰宇’一门颇参舆记陈言,‘诗谈’、‘事纪’则更伤猥杂矣!”是书涉猎广泛,有裨于史学。“诗谈”门提供的文学史料颇有价值。如所录明太祖诗有《渡江诗》、《咏菊诗》、《咏雪诗》等。元好问七绝《北岳诗》为世本所无。《贯酸斋诗集》久已佚,明初人尚可获睹,所录《题芦花被》诗,首联下句:“翠蓑聊复籍为裀”,可纠今存明人辑《宋元四十家集》中元诗《芦花被》该句之误。书中还有作者的诗文批评。有嘉靖间刊本。1979年上海古籍书店据以影印。

()

出使日记续刻 薛福成

游记。清薛福成(1838—1894)撰。十卷。福成有《出使英法意比四国日记》已著录,此系续集,其子莹中于光绪二十三年(1897)辑编成书,自光绪十七年三月至二十年五月共四十个月之日记,约三十五万字。继前书后续记出使各国和中外边界各谈判事宜,但内容广涉当时世界各国之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人种、民族、部落、科学技术、地理形势、山脉河流、土壤所宜、动植物品种、特产、工农业生产状况、城市建筑规模、世界人口、土地开垦、宗教信仰、文化艺术、语言文字、海陆交通、名胜古迹、历史典故、风俗习惯等,内容十分广泛。虽以游历国为主,国内事物也屡见不鲜。尤重中外交涉,或战事,或通商,或建交,或国内外对比。华侨的历史和现状,记载细致。间涉国内经济发展,民族振兴,利用外资和国际市场,修筑铁路,开办矿山,自建工厂。是中国近代史地重要典籍,是研究中国近代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历史和思想史的重要史料。有光绪二十三年(1897)传经楼校刻本,1985年湖南岳麓出版社出版《走向世界丛书》本。

()

出使英法义比四国日记 薛福成

日记。清薛福成(1838—1894)撰。六卷。福成,字叔耘,号庸盦,江苏无锡人。同治时充曾国藩幕僚,后随李鸿章筹办外交。光绪十五年(1889)出任驻英、法、比、意四国公使,此书即此行日记。起自光绪十六年(1890)正月十一日,迄至次年(1891)二月三十日。从吴淞口出发,经香港、越南、新加坡、锡兰岛、亚丁、塞得港、西西里、马赛、巴黎、伦敦等地。对所见各国山川地理、人口数量、气候变化、政治议院、土特物产、商业税收、纺纱工厂、军械器物、邮政电信、医疗事业、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宴请交往与外部往返洋文照会、书信、交涉要件等,据实详记,编纂成帙。薛氏主张效法西方,发展中国工商业,强调私人集股成立公司,反对洋务派对新式工业的垄断政策。对研究近代丝绸之路及中西文化交流有极高的参考价值。有光绪年间石印本。1981年湖南人民出版社收入《走向世界丛书》中。

()

梨园外史 陈墨香

30回。陈墨香、潘镜芙著,张褚、王云鹏校点。此书大部分是陈墨香所作,写于1920~1930年间,有北京京华印书局1925年印制单行本,仅12回,署名“作剧先生”“观剧道人”。书前有䏁公、包丹庭、曹心泉、陈墨香、陈两石、荀慧生所写6篇序。又有天津百城书局1930年出版上、下册本,共30回,署“吴县潘镜芙、安陆陈墨香合著”,书前有吴梅、李释戡所写两篇序,及壶园主人(万萸翁)所写《读〈梨园外史〉漫笔》。宝文堂书店1989年6月版,书前收录上述两版本所有序及漫笔。《梨园外史》以清末名伶、票友的生活为素材,反映了他们处于动荡不安的社会背景下的不同心态和生活遭遇。书中所描写的名伶如程长庚、卢胜奎、杨月楼、谭鑫培、徐小香、梅巧玲、余紫云、郝兰田、刘赶三、余三胜、米喜子、沈小庆、王瑶卿、曹春山等,都是中国京剧史上不可或缺的人物,其中不少人都是京剧流派的创始人,为京剧的形成、发展作出了贡献。本书记述了他们擅长的剧目和艺术特长,以及有关他们的趣闻逸事。涵盖的生活面较广,如对王小玉、孙大个从军的经过及其军旅生活的描述,以及对清朝官吏及其家属的生活、命运的描写。书中还涉及不少北京的民俗,尤其是戏曲界一些独特的

()

清史稿 赵尔巽

这是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书,全书共有529卷,系近代赵尔巽主编。书中所录内容以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起到宣统三年(1911年)止,记载了296年清朝的历史。民国三年(1914年)开始,由清史馆的赵尔巽、缪荃孙、柯邵忞、吴迁燮等,根据清实录、国史、诏书、典志、传记、纪事等史料进行编撰,到1920年编成初稿。1920年进行修订,次年刊印,以作修改之用。 1928年编印完成,历时15年,因未及刊正公布,故名史稿。计本纪25卷,志142卷,表52卷,列传316卷。取材以实录为主,兼采国史、旧志及本传,参考了各种记载。体例仿《明史》,增加了新内容;志分十六目,创交通、邦交二志,畴人、藩部、属国三传,大学士、军机大臣、部院大臣、疆臣、藩部六表;张煌言、郑成功、李定国、洪秀全及华尔、戈登、赫德等均列于传。《艺文志》四卷,按《四库全书总目》名称次第编排;《交通志》记铁路、轮船、电报、邮政四项;《邦交》记与各国之外交;《畴人传》载数学家梅文鼎、李善兰等人事迹。1928年初印1100部,分关内、关外一次本。后有关外二次本。今中华书局校点本,以关外二次本为本,并注明三个版本的不同之处,以便于阅读。

()

新元史 柯劭忞

清末柯劭忞撰。二百五十七卷。内本纪二十六卷、表七卷、志七十卷、列传一百五十四卷。纪传体元代史。柯氏不满于《元史》疏漏讹误,乃搜集《永乐大典》中元代史料及历代史著、金石、笔记、文集,域外史料除袭录洪钧《元史译文证补》原文外,还译引德国人哀德蛮(Erdmann)所译拉施都丁《史集》、多桑《蒙古史》等,并参考屠寄《蒙兀儿史记》早期刻本等同时代人研究成果,将元代史事重编为是书。本纪较简,繁冗之处皆移入志书,故志书较《元史》及其他元史著作为详博。增《行省宰相年表》。然全书无自撰序跋、凡例、考异和引据出处,为论者所诟病。又因哀德蛮德文译音不可信,故《氏族表》中有一人两名之误。史学观点极为守旧。刊于辛亥后尚以“史臣曰”发表史论;《兵志》删除元代禁止汉人使用武器记载,认为元代已是“华夷大同”。1921年12月4日北洋政府总统徐世昌下令列入正史,为《二十五史》之一。

()

新书 贾谊

也称《贾子》,西汉贾谊政论著作,共10卷58篇(今缺两篇)。隋唐以来多有散失,又多次整理,有人怀疑现存本可能有后人编补,但大体可信。内容主要是根据秦朝灭亡的教训和西汉初的政治经济状况,向汉初统治者建议的长治久安之策。“是以君子为国,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之人事,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去就有序,变化因时,故旷日长久而社稷安矣”(《过秦论》下)。在《大政》、《过秦论》、《俗激》、《六术》和《道德说》等各篇中阐述了民本政治伦理思想,提出“民无不为本”、“民无不为命”等命题,认为“故自古至于今,与民为仇者,有迟有速,而民必胜之”(《大政上》);强调“施仁义”、进行德化教育对于取得统治地位的地主阶级维护其统治具有更重要的作用;强调“定经制”,将“忠孝”作为维护和巩固封建宗法等级制度最基本的道德要求。

()

前汉纪 荀悦

中国汉代断代史。全书共30卷。为东汉荀悦撰写。系编年体别史,《汉书》的改编本。原名《汉纪》,献帝以《汉书》文繁难懂,乃令荀悦依《左氏传》体改编。作者于建安三年(198年)依照《汉书》,撮要举凡,存其大体,于建安五年编成该书。帝后纪中所加“荀悦曰”,是因事而发的史论。该书北宋天圣后已无善本。《四部丛刊》据明嘉靖黄姬水刊行本影印。

()

续资治通鉴长编 李焘

宋李焘撰。五百二十卷。编年体北宋史。焘取北宋九朝史事,仿司马光《资治通鉴》体例,著为此书。起建隆,迄靖康,凡一百六十八年的历史。自孝宗隆兴元年(1163)至淳熙四年(1177),分四次上进。淳熙十年,重编定为九百八十卷,并上《举要》六十八卷,《修换事目》十卷,《目录》五卷,共计一千零六十三卷。凡实录、国史、会要、野史、家乘、墓志铭、行状等有关资料,无不广收博采。其中分注考异,详引他书,保存大量史料,既可考定《宋史》、《辽史》及现存文集、笔记传写之误,又可从中辑存佚文、佚书。原书世鲜传本,今本系清乾隆时《四库全书》馆臣由《永乐大典》中辑出,缺佚英宗治平四年四月至神宗熙宁三年三月、哲宗元祐八年七月至绍圣四年三月、元符三年二月至十二月,以及徽宗、钦宗两朝史文。清辑写本藏于南北七阁,后因兵火,已有散失。嘉庆时,张月霄据阁本抄本印刷,称爱日精庐本。光绪时,浙江巡抚谭钟麟延杨莹、黄以周等以爱日精庐本为底本,校以文澜阁残本,多有是正,由浙江书局刊刻。今有中华书局出版的点校本及上海古籍出版社的影印本。

()

崇祯长编 汪楫

记述明代末代皇帝崇祯朝史事的书籍,书为编年体例,作者汪楫。全书共68卷。前66卷叙述从1627年8月到1632年10月史事;后2卷叙述从1643年10月到1644年3月史事。

()

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 黄以周

六十卷。清黄以周(1828—1899)等撰。以周字元同,号儆季。浙江定海人。同治举人,历充教官,治经,精“三礼”。著有《礼书通故》、《经训比义》、《子思子辑解》、《古文世本》等。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久已散佚不全,清乾隆修《四库全书》时从《永乐大典》中辑出五百二十卷,但缺治平四年四月至熙宁三年三月、元琇八年七月至绍圣四年三月,及元符三年二月至十二月和徽宗、钦宗两朝。南宋杨钟良《续资治通鉴长编记事本末》曾取李氏原文,而改编年为纪事本末体。黄氏取杨著加以拾补,卷一至卷二补治平,卷三至卷七补熙宁,卷八补元琇,卷九至十六补绍圣、元符,卷十七至五十一补建中、崇宁、大观、政和、重和、宣和,卷五十二至六十补靖康,并兼附考证。其中或已为杨氏删节者,则考证他书有关资料排比分注,所用史料皆宋、辽、金三代正史,颇可征信,为研究北宋历史的重要资料。《拾补》出,始见《长编》之旧貌。参加辑注者有黄以周、王诒寿等,由秦湘业复加勘校总成文。有光绪九年(1883)浙江书局刻本。

()

五国故事 佚名

二卷,不著撰人名氏,据书中所述,盖宋初人也。其书记吴杨氏、南唐李氏、蜀王氏孟氏、南汉刘氏、闽王氏之事,以其地而论,当云四国,以其人而论,当云六国,称曰五国,未详其例。虽属传记,却杂民间传说、趣闻、轶事。五国藩王,多出身微贱,当地位一变,暴政残民,不减前朝。吴主有“烟凝楚岫愁千点,雨滴吴江泪万行”的诗句,正是战乱中人民痛苦的心声。

()

江表志 郑文宝

三卷。宋郑文宝撰。郑文宝 (953—1918)北宋汀州宁化(今属福建)人,字仲贤,一字仲玉。太平兴国八年进士。仕南唐,官至校书郎。入宋,久督西北边军粮运,官至陕西转运使。曾献《河西陇右图》。多次参与对西夏战争,反对放弃灵州(今宁夏灵武西南)。善诗文及篆书。著有《南唐近事》、《江表志》、《谈苑》。此编上卷记烈祖事、中卷记元宗事、下卷记后主事、不编年月。其中记载简明,记录《韩熙载归国状》、《张佖谏疏》各一首。其记后主亡国,亦只以过于自信,越人始谋为言。今从《学海类编》补录成完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