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宋诗文别集。鲍照著。钱振伦注。黄节补注诗集并集说。钱仲联增补、集说并校。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年2月出版。全书分6卷。卷1为赋、表、疏,卷2为启、书、颂、铭、文。这两卷均为钱振伦注,钱仲联补注、集说并校。卷3、卷4为乐府,卷5、卷6为诗,这4卷均为钱振伦注。黄节在钱注基础上补注并集说,钱仲联增补注释、集说并校。各篇作品经过各家依次注释、补注、集说及补集说,作品引用的典故出处,字、词、句的涵义,行文的章法结构、艺术特点等均能较全面地被阐释出来。是到目前为止较好的鲍照集注释本。书前除钱振伦序文附钱仲联小序、黄节序外,尚有张尔田序及虞炎《鲍照集序》、张溥《鲍参军集题辞》、《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宋书》本传、《南史》本传及钱仲联所作《鲍照年表》。书后附有鲍照之妹鲍令晖诗7首。钱振伦是第一个为鲍照集作注的人,但当时没有来得及刊行。黄节在钱注基础上对诗集部分所作的补注并集说,曾由北京大学排印问世。
南朝宋詩文别集。鮑照著。錢振倫注。黃節補注詩集并集說。錢仲聯增補、集說并校。上海古典文學出版社1958年2月出版。全書分6卷。卷1為賦、表、疏,卷2為啟、書、頌、銘、文。這兩卷均為錢振倫注,錢仲聯補注、集說并校。卷3、卷4為樂府,卷5、卷6為詩,這4卷均為錢振倫注。黃節在錢注基礎上補注并集說,錢仲聯增補注釋、集說并校。各篇作品經過各家依次注釋、補注、集說及補集說,作品引用的典故出處,字、詞、句的涵義,行文的章法結構、藝術特點等均能較全面地被闡釋出來。是到目前為止較好的鮑照集注釋本。書前除錢振倫序文附錢仲聯小序、黃節序外,尚有張爾田序及虞炎《鮑照集序》、張溥《鮑參軍集題辭》、《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宋書》本傳、《南史》本傳及錢仲聯所作《鮑照年表》。書後附有鮑照之妹鮑令晖詩7首。錢振倫是第一個為鮑照集作注的人,但當時沒有來得及刊行。黃節在錢注基礎上對詩集部分所作的補注并集說,曾由北京大學排印問世。
又名《范德机诗》、《德机集》、《选校范文白公诗集》等。诗别集。元人范梈(1272—1330)撰。七卷。梈字德机,一字亨父,清江(湖北施恩)人。以荐举为翰林院编修,后官海南、海北道廉访使照磨,福建闽海道知事。耽诗工文,用力精深,号为大家,人称文白先生。与虞集齐名。有诗话《木天禁语》,《四库总目提要》谓其系伪托。《四库全书》曾据山东巡抚采进本编入别集类,简称《范德机诗》。现存主要版本有影钞元刊本,无序跋,仅于“纲目”之后附款“至元庚辰(1340)良月益友书堂新刊”。为临川葛雝仲穆编次,儒学学正孙存吾如山校刊。孙存吾为元代选家,另编有《元风雅》。揭傒斯撰有《范先生诗序》,序称庐陵“杨中(字伯允)将刻其诗,命其子继文请序”。是尚有另1种范梈诗集,但未见传本。
又名《範德機詩》、《德機集》、《選校範文白公詩集》等。詩别集。元人範梈(1272—1330)撰。七卷。梈字德機,一字亨父,清江(湖北施恩)人。以薦舉為翰林院編修,後官海南、海北道廉訪使照磨,福建閩海道知事。耽詩工文,用力精深,号為大家,人稱文白先生。與虞集齊名。有詩話《木天禁語》,《四庫總目提要》謂其系僞托。《四庫全書》曾據山東巡撫采進本編入别集類,簡稱《範德機詩》。現存主要版本有影鈔元刊本,無序跋,僅于“綱目”之後附款“至元庚辰(1340)良月益友書堂新刊”。為臨川葛雝仲穆編次,儒學學正孫存吾如山校刊。孫存吾為元代選家,另編有《元風雅》。揭傒斯撰有《範先生詩序》,序稱廬陵“楊中(字伯允)将刻其詩,命其子繼文請序”。是尚有另1種範梈詩集,但未見傳本。
岑参与高适齐名,均唐代卓有成就的边塞诗人,所著瑰奇峭拔、雄壮俊逸,尤以七言歌行雄视千古。
岑參與高适齊名,均唐代卓有成就的邊塞詩人,所著瑰奇峭拔、雄壯俊逸,尤以七言歌行雄視千古。
诗别集。宋戴昺著。五卷。据其《自序》,乃在池州为幕僚时作。清修《四库全书》时,采得二本,一为两淮所进,题曰《戴东野诗》,一卷,附录于戴复古集后。一为浙江所进,五卷,编次稍有条理,而诗视两淮本少数篇。四库馆臣以后者为主,据前者增入诗十三首,又据《宋诗钞》增入诗二首。
詩别集。宋戴昺著。五卷。據其《自序》,乃在池州為幕僚時作。清修《四庫全書》時,采得二本,一為兩淮所進,題曰《戴東野詩》,一卷,附錄于戴複古集後。一為浙江所進,五卷,編次稍有條理,而詩視兩淮本少數篇。四庫館臣以後者為主,據前者增入詩十三首,又據《宋詩鈔》增入詩二首。
诗总集。南宋计有功编。八十一卷。有功字敏夫,自号灌园居士。临邛(今四川邛崃)人。宣和进士,曾官右承议郎、知州等职。为保存有唐一代诗作而编是书,自序云:“闲居寻访三百年间文集、杂说、传记、遗史、碑志、石刻至一联一句,传诵口耳,悉搜采缮录”。有中华书局65年点校本。收唐代诗人一千一百五十余家,内容极为繁富。唐代很多作家作品到宋代已日渐湮灭失传。计氏编撰此书的目的,主要为保存唐代诗歌文献。其编纂方法:按年代顺序分人编排,凡唐代诗人,有名必录。对每个诗人,凡事迹可考者,多具生平简历,使“读其诗,知其人”。对每一诗人的作品,或摘佳句,或录全篇,或记本事,或采轶闻,或列品评。其编纂原则主要是收集诗歌,采辑资料,述而不作。
詩總集。南宋計有功編。八十一卷。有功字敏夫,自号灌園居士。臨邛(今四川邛崃)人。宣和進士,曾官右承議郎、知州等職。為保存有唐一代詩作而編是書,自序雲:“閑居尋訪三百年間文集、雜說、傳記、遺史、碑志、石刻至一聯一句,傳誦口耳,悉搜采繕錄”。有中華書局65年點校本。收唐代詩人一千一百五十餘家,内容極為繁富。唐代很多作家作品到宋代已日漸湮滅失傳。計氏編撰此書的目的,主要為保存唐代詩歌文獻。其編纂方法:按年代順序分人編排,凡唐代詩人,有名必錄。對每個詩人,凡事迹可考者,多具生平簡曆,使“讀其詩,知其人”。對每一詩人的作品,或摘佳句,或錄全篇,或記本事,或采轶聞,或列品評。其編纂原則主要是收集詩歌,采輯資料,述而不作。
诗别集。南宋戴昺撰。《东野农歌集 》节选。
詩别集。南宋戴昺撰。《東野農歌集 》節選。
诗集。清龚自珍(1792—1841)撰。一卷。自珍有《定庵全集》已著录。是编收龚氏诗作七绝三百一十五首。道光十九年(1839),于支为己亥,作者此年自京师(今北京)辞官南归杭州,诗中杂记行程,兼述旧事,并有简单自注,作者已是跪年,其大半生经历、思想、著述、交游,皆可见诸于诗。深刻地反映作者不满当时的腐朽政治,清王朝统治者的昏庸堕落;而且也看到了人民的疾苦,表示出深切的同情和内疚;充滥着渴望变革现实的进步思想和要求抗击侵略、严禁鸦片的爱国精神。多有警句,脍炙人口,大多气势纵横,笔力遒劲。如“九州生气恃风雷”,“只筹一缆十夫多”,“不论盐铁不筹河”等诗篇,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有当年作者自刻本。后收入《龚自珍全集》第十辑,一九五九年中华书局出版。
詩集。清龔自珍(1792—1841)撰。一卷。自珍有《定庵全集》已著錄。是編收龔氏詩作七絕三百一十五首。道光十九年(1839),于支為己亥,作者此年自京師(今北京)辭官南歸杭州,詩中雜記行程,兼述舊事,并有簡單自注,作者已是跪年,其大半生經曆、思想、著述、交遊,皆可見諸于詩。深刻地反映作者不滿當時的腐朽政治,清王朝統治者的昏庸堕落;而且也看到了人民的疾苦,表示出深切的同情和内疚;充濫着渴望變革現實的進步思想和要求抗擊侵略、嚴禁鴉片的愛國精神。多有警句,脍炙人口,大多氣勢縱橫,筆力遒勁。如“九州生氣恃風雷”,“隻籌一纜十夫多”,“不論鹽鐵不籌河”等詩篇,反映了當時社會的主要矛盾,具有深刻的現實意義和曆史意義。有當年作者自刻本。後收入《龔自珍全集》第十輯,一九五九年中華書局出版。
诗别集。二十卷。清史梦兰撰。此书皆为史氏自撰宫词,起自上古有熊氏,下迄明末,凡一千五百首,每首均详注史事,以与诗相印证。意欲以宫词之体综述五千年治乱兴衰,以为读史之助。故于每朝之前,皆列其统系,以便于掌握。许乃普序云:“其词绮丽,其气流逸,其韵铿锵,富于征引而无摭拾故实之迹,长于讽刺而有和平忠厚之风。令阅者晓然于正变之义,慨然于治乱之故。四千馀年兴亡一辙,莫不为之击节而歌,掩卷而泣,听其弦外之音,味其言外之旨,无声有声,如怨如诉,诗之教也。亦史才也。”可见作者较为成功地把诗与史结合起来。近人徐世昌谓其咏史之作“冲和朴厚,无轻佻噍杀之音”,并多警句(见《晚晴簃诗汇》)。此集有清咸丰六年(1856)刊本。
詩别集。二十卷。清史夢蘭撰。此書皆為史氏自撰宮詞,起自上古有熊氏,下迄明末,凡一千五百首,每首均詳注史事,以與詩相印證。意欲以宮詞之體綜述五千年治亂興衰,以為讀史之助。故于每朝之前,皆列其統系,以便于掌握。許乃普序雲:“其詞绮麗,其氣流逸,其韻铿锵,富于征引而無摭拾故實之迹,長于諷刺而有和平忠厚之風。令閱者曉然于正變之義,慨然于治亂之故。四千馀年興亡一轍,莫不為之擊節而歌,掩卷而泣,聽其弦外之音,味其言外之旨,無聲有聲,如怨如訴,詩之教也。亦史才也。”可見作者較為成功地把詩與史結合起來。近人徐世昌謂其詠史之作“沖和樸厚,無輕佻噍殺之音”,并多警句(見《晚晴簃詩彙》)。此集有清鹹豐六年(1856)刊本。
唐诗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颗明珠,是五七言古今体诗的高峰。《全唐诗》收集了48 900余首诗,流传众口的名篇也不下千首。清代文学家孙洙从中选择了三百余首,分体编排,名为《唐诗三百首》,署名蘅塘退士印行。据考证,孙洙编选此书时,夫人徐兰英也参与其事,应是夫妇合编。孙洙编选《唐诗三百首》的动机在原序中说得很清楚,是“为家塾课本,俾童而习之”。他认为“世俗儿童就学,即授《千家诗》取其易于成诵,故流传不废。但其诗随手掇拾,工拙莫辨……因专就唐诗中脍炙人口之作,择其尤要者……录成一编”。《唐诗三百诗》收作者77位,从皇帝、和尚到歌女,题材包括抒发个人情怀、借物咏志、山水风光、名胜古迹、生活琐事等等方面,大体能反映当时社会生活、人们心态的复杂性,但反映当时社会矛盾的作品少。所选作品在艺术上力求上乘但又要浅近明白,能达到雅俗共赏的目的。书一问世,风行海内,不仅是蒙学教材,也是社会上十分流行的诗歌集。从唐人选唐诗的元结《箧中集》始,历来编选唐诗的版本有一百余种,但持久而广泛地流传的首推《唐诗三百首》。谚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孙洙当年编《唐诗三百首》以其验证此谚语,从该书深入人心的社会效果衡
唐詩是我國文學史上的一顆明珠,是五七言古今體詩的高峰。《全唐詩》收集了48 900餘首詩,流傳衆口的名篇也不下千首。清代文學家孫洙從中選擇了三百餘首,分體編排,名為《唐詩三百首》,署名蘅塘退士印行。據考證,孫洙編選此書時,夫人徐蘭英也參與其事,應是夫婦合編。孫洙編選《唐詩三百首》的動機在原序中說得很清楚,是“為家塾課本,俾童而習之”。他認為“世俗兒童就學,即授《千家詩》取其易于成誦,故流傳不廢。但其詩随手掇拾,工拙莫辨……因專就唐詩中脍炙人口之作,擇其尤要者……錄成一編”。《唐詩三百詩》收作者77位,從皇帝、和尚到歌女,題材包括抒發個人情懷、借物詠志、山水風光、名勝古迹、生活瑣事等等方面,大體能反映當時社會生活、人們心态的複雜性,但反映當時社會矛盾的作品少。所選作品在藝術上力求上乘但又要淺近明白,能達到雅俗共賞的目的。書一問世,風行海内,不僅是蒙學教材,也是社會上十分流行的詩歌集。從唐人選唐詩的元結《箧中集》始,曆來編選唐詩的版本有一百餘種,但持久而廣泛地流傳的首推《唐詩三百首》。諺雲: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孫洙當年編《唐詩三百首》以其驗證此諺語,從該書深入人心的社會效果衡
诗别集。一册十四卷。近人丘逢甲撰。初版于一九三六年,又版于一九八二年。丘逢甲,又名仓海,字仙根,号蛰仙,又号仲阏。生于同治三年(1864年),卒于一九一二年。台湾人。光绪进士,官工部主事。甲午战争中,在乡督办团练,与台湾士民抵抗日军。在台湾创办学校、推行新学。曾任广东教育总会会长、广东谘议局议长。民国成立后被举为参议院参议员。丘逢甲天资聪明,一生作诗极富,梁启超称之为“诗界革命一巨子”。著有《岭云海日楼诗钞》。收乙未至辛亥十七年间的作品。并附年谱、传记等。逢甲为近代著名爱国诗人,作诗近万首,洋溢着对祖国的深情;风格近杜甫,以沉郁顿挫见长;有散文化倾向。有1913年排印本。
詩别集。一冊十四卷。近人丘逢甲撰。初版于一九三六年,又版于一九八二年。丘逢甲,又名倉海,字仙根,号蟄仙,又号仲阏。生于同治三年(1864年),卒于一九一二年。台灣人。光緒進士,官工部主事。甲午戰争中,在鄉督辦團練,與台灣士民抵抗日軍。在台灣創辦學校、推行新學。曾任廣東教育總會會長、廣東谘議局議長。民國成立後被舉為參議院參議員。丘逢甲天資聰明,一生作詩極富,梁啟超稱之為“詩界革命一巨子”。著有《嶺雲海日樓詩鈔》。收乙未至辛亥十七年間的作品。并附年譜、傳記等。逢甲為近代著名愛國詩人,作詩近萬首,洋溢着對祖國的深情;風格近杜甫,以沉郁頓挫見長;有散文化傾向。有1913年排印本。
近代诗集。王松著。初版本约刻于民国初年。1959年6月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重新出版。卷首有刘承干《序》、吴曾祺《序》、施士洁《序》、邱菽园《序》、郑家珍《序》、陈槐庭《序》、作者《自序》及王瑶京等人题词。卷后附林纾《跋》、连横《跋》以及连横《王处士友竹先生五旬寿序》、施耐公《友竹居士五十寿序》、邱菽园《笔记一则》、丘逢甲《题沧海遗民》、林纾《酬台湾王隐君友竹见赠长句》、邱菽园《遗民王友竹君生圹表》、编者周宪文《后记》等。该书收诗集两种:一题《如此江山楼诗存》,录诗127首,作于甲午中日战争之后;一题《四香楼少作附存》,录诗35首,为作者青少年时期之作。林纾《跋》称其诗“骨力清健,仿佛陈简斋”。尤其《如此江山楼诗存》因作于甲午中日战争之后,故充满爱国之情。
近代詩集。王松著。初版本約刻于民國初年。1959年6月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重新出版。卷首有劉承幹《序》、吳曾祺《序》、施士潔《序》、邱菽園《序》、鄭家珍《序》、陳槐庭《序》、作者《自序》及王瑤京等人題詞。卷後附林纾《跋》、連橫《跋》以及連橫《王處士友竹先生五旬壽序》、施耐公《友竹居士五十壽序》、邱菽園《筆記一則》、丘逢甲《題滄海遺民》、林纾《酬台灣王隐君友竹見贈長句》、邱菽園《遺民王友竹君生圹表》、編者周憲文《後記》等。該書收詩集兩種:一題《如此江山樓詩存》,錄詩127首,作于甲午中日戰争之後;一題《四香樓少作附存》,錄詩35首,為作者青少年時期之作。林纾《跋》稱其詩“骨力清健,仿佛陳簡齋”。尤其《如此江山樓詩存》因作于甲午中日戰争之後,故充滿愛國之情。
四卷。清孙元衡 (约1711年前后在世)撰。孙元衡,字湘南,桐城 (今安徽桐城)人,生卒年均不详。官台湾同知,终至东昌府知府。本集是元衡为台湾同知时所作,因该地有赤嵌城,故以为集名。集中多记海外风土物产,颇具才气,而未能尽规于律诗。是集由王士祯点定。王士祯赞其“追踪建安,蹑迹长公”,似乎言过其实。该书 《四库全书总目》列入存目书著录。
四卷。清孫元衡 (約1711年前後在世)撰。孫元衡,字湘南,桐城 (今安徽桐城)人,生卒年均不詳。官台灣同知,終至東昌府知府。本集是元衡為台灣同知時所作,因該地有赤嵌城,故以為集名。集中多記海外風土物産,頗具才氣,而未能盡規于律詩。是集由王士祯點定。王士祯贊其“追蹤建安,蹑迹長公”,似乎言過其實。該書 《四庫全書總目》列入存目書著錄。
本书(一册九二面五五、二○○字)分五卷,郑用锡撰。用锡字在中,号祉亭;淡水人。清道光癸未(三年)成进士,为淡水开闢以来通籍第一人。淡水前无志乘,乃集弟友纂稿,藏为后法。嗣曾选官,乞养归里。前后在籍著有事功,晋给至二品封典。咸丰三年漳、泉分类械斗,作「劝和论」晓之。所著诗文,各以其晚年所筑北郭园名之;其子如梁合校刊行,题曰「北郭园全集」。「全集」凡十卷,有「文钞」一卷、「诗钞」五卷、「制艺」及「试帖」各二卷。本书取其「诗钞」五卷,共得各体诗三百五十五首。至其「文钞」一卷原有文五篇,选其「劝和论」、「北郭园记」、「汪韵舟闽游诗草序」三文作为「附录一」;并另选「墓志铭」等作为「附录二」。
本書(一冊九二面五五、二○○字)分五卷,鄭用錫撰。用錫字在中,号祉亭;淡水人。清道光癸未(三年)成進士,為淡水開闢以來通籍第一人。淡水前無志乘,乃集弟友纂稿,藏為後法。嗣曾選官,乞養歸裡。前後在籍著有事功,晉給至二品封典。鹹豐三年漳、泉分類械鬥,作「勸和論」曉之。所著詩文,各以其晚年所築北郭園名之;其子如梁合校刊行,題曰「北郭園全集」。「全集」凡十卷,有「文鈔」一卷、「詩鈔」五卷、「制藝」及「試帖」各二卷。本書取其「詩鈔」五卷,共得各體詩三百五十五首。至其「文鈔」一卷原有文五篇,選其「勸和論」、「北郭園記」、「汪韻舟閩遊詩草序」三文作為「附錄一」;并另選「墓志銘」等作為「附錄二」。
元诗选集。三集。清初顾嗣立编选。最终刊成于嘉庆三年(1798年)。顾嗣立,字侠君。生于清康熙四年(1665年),卒于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江苏长洲(今江苏苏州市)人。博学工诗,著述宏富。曾被召入京分纂宋、金、元、明四代诗选及《皇舆全览》等书。康熙五十一年会试,特赐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后以散馆改授知县,移疾而归。他年轻时即留意元人诗集,并着手编选《元诗选》,可以说《元诗选》是他一生倾全力而未完成之力作。每集按天干分十集,甲至壬集收元代诗人专集、癸集收录零散作品。但三集中癸集均未完成,有目无书。共收元代诗人三百家,每家下载原集中诗篇名目,附作者小传,间有考证。选录甚广,保存了若干作家原集中已佚作品。初集刊行于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卷首有宋荦序及顾嗣立自撰《元诗选凡例》,共收入100位诗人(还有16人附见于有关诗人之后)的诗作。二集刊行于康熙四十一年,卷首有顾嗣立序,共收入100位诗人(还有7人附见于有关诗人之后)。三集刊行于康熙五十九年,共收入100位诗人(还有17人附见于有关诗人之后)。上述3集,每集又按天干顺序分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等9集(三集当中无丁集)
元詩選集。三集。清初顧嗣立編選。最終刊成于嘉慶三年(1798年)。顧嗣立,字俠君。生于清康熙四年(1665年),卒于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江蘇長洲(今江蘇蘇州市)人。博學工詩,著述宏富。曾被召入京分纂宋、金、元、明四代詩選及《皇輿全覽》等書。康熙五十一年會試,特賜進士,改翰林院庶吉士,後以散館改授知縣,移疾而歸。他年輕時即留意元人詩集,并着手編選《元詩選》,可以說《元詩選》是他一生傾全力而未完成之力作。每集按天幹分十集,甲至壬集收元代詩人專集、癸集收錄零散作品。但三集中癸集均未完成,有目無書。共收元代詩人三百家,每家下載原集中詩篇名目,附作者小傳,間有考證。選錄甚廣,保存了若幹作家原集中已佚作品。初集刊行于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卷首有宋荦序及顧嗣立自撰《元詩選凡例》,共收入100位詩人(還有16人附見于有關詩人之後)的詩作。二集刊行于康熙四十一年,卷首有顧嗣立序,共收入100位詩人(還有7人附見于有關詩人之後)。三集刊行于康熙五十九年,共收入100位詩人(還有17人附見于有關詩人之後)。上述3集,每集又按天幹順序分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等9集(三集當中無丁集)
北宋哲学家邵雍所著的诗集。共二十卷,诗一千五百余首,收入《四库全书》。该诗集主要是抒发其哲学思想的。朱熹说:“康节之学,其骨髓在《皇极经世书》,其花草便是诗。”(《朱子语类》卷一○○)关于其哲学理论,如《乐物吟》云:“日月星辰天之明,耳目口鼻人之灵,皇王帝霸由之生,天意不远人之情。”这首诗是整个《皇极经世书》的一个缩影,也是邵雍对自然、社会、历史的总看法。从文学上讲,这类诗并没有什么诗的情韵意味,主要反映了邵雍的哲学思想。“身在天地后,心在天地前,天地自我出,其余何足言。”“廓然心境大无伦,尽此规模有几人,我性即天天即我,莫于微处起经伦。”这两首诗集中反映了邵雍所谓的“先天学,心法也,故图皆自中起,万化万事生乎心也”(《皇极经世书·观物外篇》)。从这里又可看出陆王心学的端倪,即陆王的“天地即为吾心,吾心即为天地”与此是一脉相承的,这些诗不过是邵雍哲学理论的诗歌化,其观点与《皇极经世书》的观点相同。该诗集还有一部分是抒发邵雍的乐天安命,安时处顺、自得其乐,不事妄求的人生感受的,其中还包括一些流露出对社会和政治不满的诗篇。如《无酒吟》说“自从新法行,尝若樽无酒”等词句,这些反映了邵雍思想的
北宋哲學家邵雍所著的詩集。共二十卷,詩一千五百餘首,收入《四庫全書》。該詩集主要是抒發其哲學思想的。朱熹說:“康節之學,其骨髓在《皇極經世書》,其花草便是詩。”(《朱子語類》卷一○○)關于其哲學理論,如《樂物吟》雲:“日月星辰天之明,耳目口鼻人之靈,皇王帝霸由之生,天意不遠人之情。”這首詩是整個《皇極經世書》的一個縮影,也是邵雍對自然、社會、曆史的總看法。從文學上講,這類詩并沒有什麼詩的情韻意味,主要反映了邵雍的哲學思想。“身在天地後,心在天地前,天地自我出,其餘何足言。”“廓然心境大無倫,盡此規模有幾人,我性即天天即我,莫于微處起經倫。”這兩首詩集中反映了邵雍所謂的“先天學,心法也,故圖皆自中起,萬化萬事生乎心也”(《皇極經世書·觀物外篇》)。從這裡又可看出陸王心學的端倪,即陸王的“天地即為吾心,吾心即為天地”與此是一脈相承的,這些詩不過是邵雍哲學理論的詩歌化,其觀點與《皇極經世書》的觀點相同。該詩集還有一部分是抒發邵雍的樂天安命,安時處順、自得其樂,不事妄求的人生感受的,其中還包括一些流露出對社會和政治不滿的詩篇。如《無酒吟》說“自從新法行,嘗若樽無酒”等詞句,這些反映了邵雍思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