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宋诗文别集。鲍照著。钱振伦注。黄节补注诗集并集说。钱仲联增补、集说并校。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年2月出版。全书分6卷。卷1为赋、表、疏,卷2为启、书、颂、铭、文。这两卷均为钱振伦注,钱仲联补注、集说并校。卷3、卷4为乐府,卷5、卷6为诗,这4卷均为钱振伦注。黄节在钱注基础上补注并集说,钱仲联增补注释、集说并校。各篇作品经过各家依次注释、补注、集说及补集说,作品引用的典故出处,字、词、句的涵义,行文的章法结构、艺术特点等均能较全面地被阐释出来。是到目前为止较好的鲍照集注释本。书前除钱振伦序文附钱仲联小序、黄节序外,尚有张尔田序及虞炎《鲍照集序》、张溥《鲍参军集题辞》、《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宋书》本传、《南史》本传及钱仲联所作《鲍照年表》。书后附有鲍照之妹鲍令晖诗7首。钱振伦是第一个为鲍照集作注的人,但当时没有来得及刊行。黄节在钱注基础上对诗集部分所作的补注并集说,曾由北京大学排印问世。
()
又名《范德机诗》、《德机集》、《选校范文白公诗集》等。诗别集。元人范梈(1272—1330)撰。七卷。梈字德机,一字亨父,清江(湖北施恩)人。以荐举为翰林院编修,后官海南、海北道廉访使照磨,福建闽海道知事。耽诗工文,用力精深,号为大家,人称文白先生。与虞集齐名。有诗话《木天禁语》,《四库总目提要》谓其系伪托。《四库全书》曾据山东巡抚采进本编入别集类,简称《范德机诗》。现存主要版本有影钞元刊本,无序跋,仅于“纲目”之后附款“至元庚辰(1340)良月益友书堂新刊”。为临川葛雝仲穆编次,儒学学正孙存吾如山校刊。孙存吾为元代选家,另编有《元风雅》。揭傒斯撰有《范先生诗序》,序称庐陵“杨中(字伯允)将刻其诗,命其子继文请序”。是尚有另1种范梈诗集,但未见传本。
()
岑参与高适齐名,均唐代卓有成就的边塞诗人,所著瑰奇峭拔、雄壮俊逸,尤以七言歌行雄视千古。
()
诗别集。宋戴昺著。五卷。据其《自序》,乃在池州为幕僚时作。清修《四库全书》时,采得二本,一为两淮所进,题曰《戴东野诗》,一卷,附录于戴复古集后。一为浙江所进,五卷,编次稍有条理,而诗视两淮本少数篇。四库馆臣以后者为主,据前者增入诗十三首,又据《宋诗钞》增入诗二首。
()
诗总集。南宋计有功编。八十一卷。有功字敏夫,自号灌园居士。临邛(今四川邛崃)人。宣和进士,曾官右承议郎、知州等职。为保存有唐一代诗作而编是书,自序云:“闲居寻访三百年间文集、杂说、传记、遗史、碑志、石刻至一联一句,传诵口耳,悉搜采缮录”。有中华书局65年点校本。收唐代诗人一千一百五十余家,内容极为繁富。唐代很多作家作品到宋代已日渐湮灭失传。计氏编撰此书的目的,主要为保存唐代诗歌文献。其编纂方法:按年代顺序分人编排,凡唐代诗人,有名必录。对每个诗人,凡事迹可考者,多具生平简历,使“读其诗,知其人”。对每一诗人的作品,或摘佳句,或录全篇,或记本事,或采轶闻,或列品评。其编纂原则主要是收集诗歌,采辑资料,述而不作。
()
诗别集。南宋戴昺撰。《东野农歌集 》节选。
()
诗集。清龚自珍(1792—1841)撰。一卷。自珍有《定庵全集》已著录。是编收龚氏诗作七绝三百一十五首。道光十九年(1839),于支为己亥,作者此年自京师(今北京)辞官南归杭州,诗中杂记行程,兼述旧事,并有简单自注,作者已是跪年,其大半生经历、思想、著述、交游,皆可见诸于诗。深刻地反映作者不满当时的腐朽政治,清王朝统治者的昏庸堕落;而且也看到了人民的疾苦,表示出深切的同情和内疚;充滥着渴望变革现实的进步思想和要求抗击侵略、严禁鸦片的爱国精神。多有警句,脍炙人口,大多气势纵横,笔力遒劲。如“九州生气恃风雷”,“只筹一缆十夫多”,“不论盐铁不筹河”等诗篇,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有当年作者自刻本。后收入《龚自珍全集》第十辑,一九五九年中华书局出版。
()
诗别集。二十卷。清史梦兰撰。此书皆为史氏自撰宫词,起自上古有熊氏,下迄明末,凡一千五百首,每首均详注史事,以与诗相印证。意欲以宫词之体综述五千年治乱兴衰,以为读史之助。故于每朝之前,皆列其统系,以便于掌握。许乃普序云:“其词绮丽,其气流逸,其韵铿锵,富于征引而无摭拾故实之迹,长于讽刺而有和平忠厚之风。令阅者晓然于正变之义,慨然于治乱之故。四千馀年兴亡一辙,莫不为之击节而歌,掩卷而泣,听其弦外之音,味其言外之旨,无声有声,如怨如诉,诗之教也。亦史才也。”可见作者较为成功地把诗与史结合起来。近人徐世昌谓其咏史之作“冲和朴厚,无轻佻噍杀之音”,并多警句(见《晚晴簃诗汇》)。此集有清咸丰六年(1856)刊本。
()
唐诗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颗明珠,是五七言古今体诗的高峰。《全唐诗》收集了48 900余首诗,流传众口的名篇也不下千首。清代文学家孙洙从中选择了三百余首,分体编排,名为《唐诗三百首》,署名蘅塘退士印行。据考证,孙洙编选此书时,夫人徐兰英也参与其事,应是夫妇合编。孙洙编选《唐诗三百首》的动机在原序中说得很清楚,是“为家塾课本,俾童而习之”。他认为“世俗儿童就学,即授《千家诗》取其易于成诵,故流传不废。但其诗随手掇拾,工拙莫辨……因专就唐诗中脍炙人口之作,择其尤要者……录成一编”。《唐诗三百诗》收作者77位,从皇帝、和尚到歌女,题材包括抒发个人情怀、借物咏志、山水风光、名胜古迹、生活琐事等等方面,大体能反映当时社会生活、人们心态的复杂性,但反映当时社会矛盾的作品少。所选作品在艺术上力求上乘但又要浅近明白,能达到雅俗共赏的目的。书一问世,风行海内,不仅是蒙学教材,也是社会上十分流行的诗歌集。从唐人选唐诗的元结《箧中集》始,历来编选唐诗的版本有一百余种,但持久而广泛地流传的首推《唐诗三百首》。谚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孙洙当年编《唐诗三百首》以其验证此谚语,从该书深入人心的社会效果衡
()
诗别集。一册十四卷。近人丘逢甲撰。初版于一九三六年,又版于一九八二年。丘逢甲,又名仓海,字仙根,号蛰仙,又号仲阏。生于同治三年(1864年),卒于一九一二年。台湾人。光绪进士,官工部主事。甲午战争中,在乡督办团练,与台湾士民抵抗日军。在台湾创办学校、推行新学。曾任广东教育总会会长、广东谘议局议长。民国成立后被举为参议院参议员。丘逢甲天资聪明,一生作诗极富,梁启超称之为“诗界革命一巨子”。著有《岭云海日楼诗钞》。收乙未至辛亥十七年间的作品。并附年谱、传记等。逢甲为近代著名爱国诗人,作诗近万首,洋溢着对祖国的深情;风格近杜甫,以沉郁顿挫见长;有散文化倾向。有1913年排印本。
()
近代诗集。王松著。初版本约刻于民国初年。1959年6月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重新出版。卷首有刘承干《序》、吴曾祺《序》、施士洁《序》、邱菽园《序》、郑家珍《序》、陈槐庭《序》、作者《自序》及王瑶京等人题词。卷后附林纾《跋》、连横《跋》以及连横《王处士友竹先生五旬寿序》、施耐公《友竹居士五十寿序》、邱菽园《笔记一则》、丘逢甲《题沧海遗民》、林纾《酬台湾王隐君友竹见赠长句》、邱菽园《遗民王友竹君生圹表》、编者周宪文《后记》等。该书收诗集两种:一题《如此江山楼诗存》,录诗127首,作于甲午中日战争之后;一题《四香楼少作附存》,录诗35首,为作者青少年时期之作。林纾《跋》称其诗“骨力清健,仿佛陈简斋”。尤其《如此江山楼诗存》因作于甲午中日战争之后,故充满爱国之情。
()
四卷。清孙元衡 (约1711年前后在世)撰。孙元衡,字湘南,桐城 (今安徽桐城)人,生卒年均不详。官台湾同知,终至东昌府知府。本集是元衡为台湾同知时所作,因该地有赤嵌城,故以为集名。集中多记海外风土物产,颇具才气,而未能尽规于律诗。是集由王士祯点定。王士祯赞其“追踪建安,蹑迹长公”,似乎言过其实。该书 《四库全书总目》列入存目书著录。
()
本书(一册九二面五五、二○○字)分五卷,郑用锡撰。用锡字在中,号祉亭;淡水人。清道光癸未(三年)成进士,为淡水开闢以来通籍第一人。淡水前无志乘,乃集弟友纂稿,藏为后法。嗣曾选官,乞养归里。前后在籍著有事功,晋给至二品封典。咸丰三年漳、泉分类械斗,作「劝和论」晓之。所著诗文,各以其晚年所筑北郭园名之;其子如梁合校刊行,题曰「北郭园全集」。「全集」凡十卷,有「文钞」一卷、「诗钞」五卷、「制艺」及「试帖」各二卷。本书取其「诗钞」五卷,共得各体诗三百五十五首。至其「文钞」一卷原有文五篇,选其「劝和论」、「北郭园记」、「汪韵舟闽游诗草序」三文作为「附录一」;并另选「墓志铭」等作为「附录二」。
()
元诗选集。三集。清初顾嗣立编选。最终刊成于嘉庆三年(1798年)。顾嗣立,字侠君。生于清康熙四年(1665年),卒于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江苏长洲(今江苏苏州市)人。博学工诗,著述宏富。曾被召入京分纂宋、金、元、明四代诗选及《皇舆全览》等书。康熙五十一年会试,特赐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后以散馆改授知县,移疾而归。他年轻时即留意元人诗集,并着手编选《元诗选》,可以说《元诗选》是他一生倾全力而未完成之力作。每集按天干分十集,甲至壬集收元代诗人专集、癸集收录零散作品。但三集中癸集均未完成,有目无书。共收元代诗人三百家,每家下载原集中诗篇名目,附作者小传,间有考证。选录甚广,保存了若干作家原集中已佚作品。初集刊行于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卷首有宋荦序及顾嗣立自撰《元诗选凡例》,共收入100位诗人(还有16人附见于有关诗人之后)的诗作。二集刊行于康熙四十一年,卷首有顾嗣立序,共收入100位诗人(还有7人附见于有关诗人之后)。三集刊行于康熙五十九年,共收入100位诗人(还有17人附见于有关诗人之后)。上述3集,每集又按天干顺序分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等9集(三集当中无丁集)
()
北宋哲学家邵雍所著的诗集。共二十卷,诗一千五百余首,收入《四库全书》。该诗集主要是抒发其哲学思想的。朱熹说:“康节之学,其骨髓在《皇极经世书》,其花草便是诗。”(《朱子语类》卷一○○)关于其哲学理论,如《乐物吟》云:“日月星辰天之明,耳目口鼻人之灵,皇王帝霸由之生,天意不远人之情。”这首诗是整个《皇极经世书》的一个缩影,也是邵雍对自然、社会、历史的总看法。从文学上讲,这类诗并没有什么诗的情韵意味,主要反映了邵雍的哲学思想。“身在天地后,心在天地前,天地自我出,其余何足言。”“廓然心境大无伦,尽此规模有几人,我性即天天即我,莫于微处起经伦。”这两首诗集中反映了邵雍所谓的“先天学,心法也,故图皆自中起,万化万事生乎心也”(《皇极经世书·观物外篇》)。从这里又可看出陆王心学的端倪,即陆王的“天地即为吾心,吾心即为天地”与此是一脉相承的,这些诗不过是邵雍哲学理论的诗歌化,其观点与《皇极经世书》的观点相同。该诗集还有一部分是抒发邵雍的乐天安命,安时处顺、自得其乐,不事妄求的人生感受的,其中还包括一些流露出对社会和政治不满的诗篇。如《无酒吟》说“自从新法行,尝若樽无酒”等词句,这些反映了邵雍思想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