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少日读郁诗,酷爱其“曾因酒醉鞭名马,生怕情多累美人”一联。抚今思昔,差近念年矣。郁文诗学仲则,格调不甚高,寒语酸语,故作激烈语,集中比比有之。然诗味醇厚,良足动人。壬午岁,余得郁诗全编,发愿录其诗全编上网,以飨同好,逾一年始成,计诗四百九十三首(原编者误录明张灵诗一首入内,已删),词十一首。此事一毕,窃谓郁公九原有知,当欣风雅犹在,宗风不灭,一灯尚传。
餘少日讀郁詩,酷愛其“曾因酒醉鞭名馬,生怕情多累美人”一聯。撫今思昔,差近念年矣。郁文詩學仲則,格調不甚高,寒語酸語,故作激烈語,集中比比有之。然詩味醇厚,良足動人。壬午歲,餘得郁詩全編,發願錄其詩全編上網,以飨同好,逾一年始成,計詩四百九十三首(原編者誤錄明張靈詩一首入内,已删),詞十一首。此事一畢,竊謂郁公九原有知,當欣風雅猶在,宗風不滅,一燈尚傳。
元诗别集。2卷。郭翼撰。《四库全书》曾据浙江鲍士恭家藏本编入别集类。本集传本比较少见,除《四库全书》所收之外,尚有几种清抄善本。两卷所收的诗未按体裁类别,卷末附有郭翼撰《与顾仲瑛书》一文。没有序跋文字。郭翼曾以东郭生、野翁为号,所以其集名为《林外野言》。本集的编辑比较草率,所收的诗并不完备,在《草堂雅集》等书中尚有不少郭翼诗未见于此,而且有的诗又见于别的元人诗集,比如卷2《送道士游武当》又载吕诚的《来鹤亭集》。郭翼与杨维桢交往密切,而且诗风也十分相近,他的《望夫石》、《精卫词》等篇都与杨维桢的乐府诗格调一致,几乎如出一人之手,也许正因为如此,杨维桢才十分推许郭翼的诗。《四库全书总目》对郭翼诗评价很高,说:“要其笔力挺劲,绝无懦响,在元季诗人中可谓矫然特出者矣。”但就《林外野言》所收入的诗篇而言,此论显然不够准确。郭翼诗多应酬之作,无论内容、成就都与顾瑛、吕诚、郯韶等人大致相当。
元詩别集。2卷。郭翼撰。《四庫全書》曾據浙江鮑士恭家藏本編入别集類。本集傳本比較少見,除《四庫全書》所收之外,尚有幾種清抄善本。兩卷所收的詩未按體裁類别,卷末附有郭翼撰《與顧仲瑛書》一文。沒有序跋文字。郭翼曾以東郭生、野翁為号,所以其集名為《林外野言》。本集的編輯比較草率,所收的詩并不完備,在《草堂雅集》等書中尚有不少郭翼詩未見于此,而且有的詩又見于别的元人詩集,比如卷2《送道士遊武當》又載呂誠的《來鶴亭集》。郭翼與楊維桢交往密切,而且詩風也十分相近,他的《望夫石》、《精衛詞》等篇都與楊維桢的樂府詩格調一緻,幾乎如出一人之手,也許正因為如此,楊維桢才十分推許郭翼的詩。《四庫全書總目》對郭翼詩評價很高,說:“要其筆力挺勁,絕無懦響,在元季詩人中可謂矯然特出者矣。”但就《林外野言》所收入的詩篇而言,此論顯然不夠準确。郭翼詩多應酬之作,無論内容、成就都與顧瑛、呂誠、郯韶等人大緻相當。
龚鼎孳诗集263首。龚鼎孳诗中很大一部分是表现对仕清的自责与悔恨,也就是失路之悲。“失路”一词在龚诗中运用最多,其出现频率之高都是他同时代的文人集中所少见的。再如著名的《初返居巢感怀》:“失路人悲故国秋,飘零不敢吊巢由。书因入洛传黄耳,乌为伤心改白头。明月可怜销画角,花枝莫遣近高楼。台城一片歌钟起,散入南云万点愁。”
龔鼎孳詩集263首。龔鼎孳詩中很大一部分是表現對仕清的自責與悔恨,也就是失路之悲。“失路”一詞在龔詩中運用最多,其出現頻率之高都是他同時代的文人集中所少見的。再如著名的《初返居巢感懷》:“失路人悲故國秋,飄零不敢吊巢由。書因入洛傳黃耳,烏為傷心改白頭。明月可憐銷畫角,花枝莫遣近高樓。台城一片歌鐘起,散入南雲萬點愁。”
「黄遵宪」诗词全集、诗集(33首全)
「黃遵憲」詩詞全集、詩集(33首全)
诗总集。四卷,补遗一卷。宋桑世昌辑。世昌字泽卿,号莫庵,高邮(今属江苏)人,陆游甥。《渭南文集》卷三三《陆孺人墓志铭》赞世昌“从诸公问学,不以贫夺其志”。世昌有诗集,《龙川文集》卷十四有序,已佚。有《兰亭考》,今传。回文始于晋时前秦窦滔妻苏蕙的《回文璇玑图》,“反复皆可成章”(桑世昌《序》)。本书卷一即专论《璇玑图》,列举各种读法,末附苏轼、黄庭坚、秦观等题《璇玑图》诗。卷二列举各种回文图十六图,并述其读法。卷三收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回文诗五十三首,卷四收回文词五十五首,作者苏轼等。由图和文字的结合而只用文字,由诗而词,“咏歌渐盛,工巧日增”(《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回文乃诗之一体,本书自源流发展立卷,编次有序,可资研究。本书所收宋人的回文诗词,不少仅见于此书,可备辑佚。本书搜采颇富,惟不书所出,是其所短。《直斋书录解题》卷一五,著录本书,为三卷,且云以太宗至道“御制冠于篇首”。今太宗之回文偈见《全宋诗》卷三八。本书问世后,明张之象为补。清康熙戊子(1708),朱存孝《补遗》一卷,漏收颇多。本书有明万历、清康熙刊本。《四库全书》本删去《补遗》中美人八咏。
詩總集。四卷,補遺一卷。宋桑世昌輯。世昌字澤卿,号莫庵,高郵(今屬江蘇)人,陸遊甥。《渭南文集》卷三三《陸孺人墓志銘》贊世昌“從諸公問學,不以貧奪其志”。世昌有詩集,《龍川文集》卷十四有序,已佚。有《蘭亭考》,今傳。回文始于晉時前秦窦滔妻蘇蕙的《回文璇玑圖》,“反複皆可成章”(桑世昌《序》)。本書卷一即專論《璇玑圖》,列舉各種讀法,末附蘇轼、黃庭堅、秦觀等題《璇玑圖》詩。卷二列舉各種回文圖十六圖,并述其讀法。卷三收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回文詩五十三首,卷四收回文詞五十五首,作者蘇轼等。由圖和文字的結合而隻用文字,由詩而詞,“詠歌漸盛,工巧日增”(《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回文乃詩之一體,本書自源流發展立卷,編次有序,可資研究。本書所收宋人的回文詩詞,不少僅見于此書,可備輯佚。本書搜采頗富,惟不書所出,是其所短。《直齋書錄解題》卷一五,著錄本書,為三卷,且雲以太宗至道“禦制冠于篇首”。今太宗之回文偈見《全宋詩》卷三八。本書問世後,明張之象為補。清康熙戊子(1708),朱存孝《補遺》一卷,漏收頗多。本書有明萬曆、清康熙刊本。《四庫全書》本删去《補遺》中美人八詠。
诗别集。七卷。宋郑清之撰。《宋史·郑清之传》载其“代言奏对,多不存稿。有《安晚集》六十卷”。此集为诗文合集,当时刊于临安。由于清之曾保护过江湖派之中坚陈起,陈在《江湖集》中亦曾收清之诗集。后六十卷本郑集散佚,唯存第六至十二卷,凡七卷,皆为诗,遂为藏书者所宝贵。明末汲古阁毛晋遂据此宋残本影印,称《安晚堂诗集》。清高宗乾隆(1736—1795)间收入《四库全书》。现有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民国年间古书流通处据毛晋印本影印。民国三年(1914),李之鼎重刻此七卷本,又从《江湖小集》中辑得郑集《补编》二卷,并辑《补遗》一卷、《辑补》一卷,收入宜秋馆所刻《宋人集》的丙编中。
詩别集。七卷。宋鄭清之撰。《宋史·鄭清之傳》載其“代言奏對,多不存稿。有《安晚集》六十卷”。此集為詩文合集,當時刊于臨安。由于清之曾保護過江湖派之中堅陳起,陳在《江湖集》中亦曾收清之詩集。後六十卷本鄭集散佚,唯存第六至十二卷,凡七卷,皆為詩,遂為藏書者所寶貴。明末汲古閣毛晉遂據此宋殘本影印,稱《安晚堂詩集》。清高宗乾隆(1736—1795)間收入《四庫全書》。現有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民國年間古書流通處據毛晉印本影印。民國三年(1914),李之鼎重刻此七卷本,又從《江湖小集》中輯得鄭集《補編》二卷,并輯《補遺》一卷、《輯補》一卷,收入宜秋館所刻《宋人集》的丙編中。
诗别集。宋姜夔著。一卷。《直斋书录解题》载“《白石道人集》三卷”。《宋史·艺文志》载《姜白石丛稿》十卷。《四库全书总目》云:“今止一卷,殆非完本。考《武林旧事》载夔诗四首,《咸淳临安志》载夔诗三首,《研北杂志》亦载夔诗一首,皆此本所无,知在所佚诸卷之内。”此外,尚有影抄《南宋六十家集》本,存诗一百六十九首,《白石诗集》出于宋本者,当推此为最善。《南宋群贤小集》本,嘉庆六年(1801)辛酉读画斋刊。陆钟辉刊本,乾隆八年(1743)江都陆钟辉刊,此本流传很广。《中兴群公吟稿》戊集卷六亦录白石诗七十六首。又世传有《白石晚年自定集》,出于姜忠肃祠堂,夏承焘先生以为“全出伪托”(《姜白石词编年笺校》附《版本考》)。白石诗集除单行本外,又有诗词合刊本,有陆钟辉本、江春鹤本、许增本。夏承焘曾以陆氏本为底本,遍校他本,整理出《白石诗词集》。其《诗集》两卷,分卷上、卷下,又集外诗及集外诗补遗十六首,1959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印行。又有孙玄常《姜白石诗集笺注》,1986年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詩别集。宋姜夔著。一卷。《直齋書錄解題》載“《白石道人集》三卷”。《宋史·藝文志》載《姜白石叢稿》十卷。《四庫全書總目》雲:“今止一卷,殆非完本。考《武林舊事》載夔詩四首,《鹹淳臨安志》載夔詩三首,《研北雜志》亦載夔詩一首,皆此本所無,知在所佚諸卷之内。”此外,尚有影抄《南宋六十家集》本,存詩一百六十九首,《白石詩集》出于宋本者,當推此為最善。《南宋群賢小集》本,嘉慶六年(1801)辛酉讀畫齋刊。陸鐘輝刊本,乾隆八年(1743)江都陸鐘輝刊,此本流傳很廣。《中興群公吟稿》戊集卷六亦錄白石詩七十六首。又世傳有《白石晚年自定集》,出于姜忠肅祠堂,夏承焘先生以為“全出僞托”(《姜白石詞編年箋校》附《版本考》)。白石詩集除單行本外,又有詩詞合刊本,有陸鐘輝本、江春鶴本、許增本。夏承焘曾以陸氏本為底本,遍校他本,整理出《白石詩詞集》。其《詩集》兩卷,分卷上、卷下,又集外詩及集外詩補遺十六首,1959年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印行。又有孫玄常《姜白石詩集箋注》,1986年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诗别集。唐僧齐己撰。齐己《白莲集》系其卒后由门人西文收集、孙光宪编辑而成的,于后晋高祖天福三年(938)勒成十卷,共八百十篇。据《直斋书录解题》云,《白莲集》十卷外,尚附《风骚旨格》一卷。此书北宋曾刊行,传世既久,湮灭不完,诸家庋藏,仅依传抄。今传最早之抄本为明世宗嘉靖(1522—1566)年间抄本,有嘉靖八年(1529)柳佥跋文;此抄成为后来众多抄本之母本。《四部丛刊》影印者即此本。明末毛晋从柳佥本录出,与皎然、贯休诗合刊为《唐三高僧集》,至此,《白莲》一集才有了新的刻本。据《江苏一图善本书目》,有明武宗正德(1506—1521)年间依宋刊之《齐己诗集》一卷,收入《唐人小集三十四家》。《白莲集》向为十卷,此竟为一卷,殆收入丛集时合十为一。此书不见于《全国善本书目征求意见稿》,其详情不得而知。此较诸本,以柳氏抄本为胜;此本较汲古阁本存诗多,且足以正毛本伪误之处甚多,且附《风骚旨格》,为毛本所无。齐己集尚有一卷之朱警《唐百家诗》本及江标《唐人五十家小集》本,皆题作《唐齐己诗集》。
詩别集。唐僧齊己撰。齊己《白蓮集》系其卒後由門人西文收集、孫光憲編輯而成的,于後晉高祖天福三年(938)勒成十卷,共八百十篇。據《直齋書錄解題》雲,《白蓮集》十卷外,尚附《風騷旨格》一卷。此書北宋曾刊行,傳世既久,湮滅不完,諸家庋藏,僅依傳抄。今傳最早之抄本為明世宗嘉靖(1522—1566)年間抄本,有嘉靖八年(1529)柳佥跋文;此抄成為後來衆多抄本之母本。《四部叢刊》影印者即此本。明末毛晉從柳佥本錄出,與皎然、貫休詩合刊為《唐三高僧集》,至此,《白蓮》一集才有了新的刻本。據《江蘇一圖善本書目》,有明武宗正德(1506—1521)年間依宋刊之《齊己詩集》一卷,收入《唐人小集三十四家》。《白蓮集》向為十卷,此竟為一卷,殆收入叢集時合十為一。此書不見于《全國善本書目征求意見稿》,其詳情不得而知。此較諸本,以柳氏抄本為勝;此本較汲古閣本存詩多,且足以正毛本僞誤之處甚多,且附《風騷旨格》,為毛本所無。齊己集尚有一卷之朱警《唐百家詩》本及江标《唐人五十家小集》本,皆題作《唐齊己詩集》。
诗集。四卷。清金朝觐撰。朝觐,字午亭,号銮坡,一号西侯。锦州镶黄旗人。肄业沈阳书院。嘉庆辛未 (1812)进士,官四川崇庆知州。是集收诗五百余首,多有咏东北山川风物者。有 《辽海丛书》本。
詩集。四卷。清金朝觐撰。朝觐,字午亭,号銮坡,一号西侯。錦州鑲黃旗人。肄業沈陽書院。嘉慶辛未 (1812)進士,官四川崇慶知州。是集收詩五百餘首,多有詠東北山川風物者。有 《遼海叢書》本。
《庆芝堂诗集》18卷,收录诗文1312首。
《慶芝堂詩集》18卷,收錄詩文1312首。
诗集。5卷。清汉军旗人李锴撰。此为睫巢集之初稿本,与之多有异同,有《辽海丛书》本。
詩集。5卷。清漢軍旗人李锴撰。此為睫巢集之初稿本,與之多有異同,有《遼海叢書》本。
缪公恩的诗作编入《梦鹤轩梅澥诗抄》,收诗两千八百余首。可惜收到《辽海丛书》中时仅存四卷六百余首。
缪公恩的詩作編入《夢鶴軒梅澥詩抄》,收詩兩千八百餘首。可惜收到《遼海叢書》中時僅存四卷六百餘首。
乾隆四十二年,已是五十岁的王尔烈邀约家乡诗友十余人重游千山,他在《游千山约》中写到“盘餐唯资果腹,何事珍馐”。出于这样朴实的基调,千山诗会特别成功,王尔烈不仅本人得到了“高山天作帝王州,长白尊居望莫由”的诗句,他还把诗友们的六十几首诗汇成一册《同游千山诗录》,后经著名学者金毓黻苦心搜集,得以传世。《瑶峰集》就是金先生专门为王尔烈所编,并被列入《辽海丛书》之中。
乾隆四十二年,已是五十歲的王爾烈邀約家鄉詩友十餘人重遊千山,他在《遊千山約》中寫到“盤餐唯資果腹,何事珍馐”。出于這樣樸實的基調,千山詩會特别成功,王爾烈不僅本人得到了“高山天作帝王州,長白尊居望莫由”的詩句,他還把詩友們的六十幾首詩彙成一冊《同遊千山詩錄》,後經著名學者金毓黻苦心搜集,得以傳世。《瑤峰集》就是金先生專門為王爾烈所編,并被列入《遼海叢書》之中。
《耕烟草堂诗钞》四卷,戴梓著,收录其创作的诗歌,其中大部分写于戍所。该诗集反映了当时边塞风情、流人交游等,其中以写景与题画诗为佳,对清诗、清代东北史地、流人学等的研究,具有较高的价值。
《耕煙草堂詩鈔》四卷,戴梓著,收錄其創作的詩歌,其中大部分寫于戍所。該詩集反映了當時邊塞風情、流人交遊等,其中以寫景與題畫詩為佳,對清詩、清代東北史地、流人學等的研究,具有較高的價值。
现存杜诗共一千四百五十多首,本诗选约选了四分之一。本诗选以浦起龙的《读杜心解》为底本,参考了其它版本。
現存杜詩共一千四百五十多首,本詩選約選了四分之一。本詩選以浦起龍的《讀杜心解》為底本,參考了其它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