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地理著作。清杨同桂、孙宗翰辑。1902年成书。六卷。同桂有《沈故》已著录。宗翰字筱藩,山东黄县人。是书为杨、孙二人在海龙厅(今吉林海龙)为官时,参考史书记载,对历代东北建置析疑订误辑成。光绪二十八年(1902)刻印成书。约五万字。以正史地理志为纲,参考了李兆洛的《历代地理志韵海今释》、洪亮吉《补三国疆域志》、顾祝禹《读书方舆纪要》编辑而成,详考盛京之地理,考证中涉及满族兴起时之史事尤多。有《辽海丛书》本传世。
曆史地理著作。清楊同桂、孫宗翰輯。1902年成書。六卷。同桂有《沈故》已著錄。宗翰字筱藩,山東黃縣人。是書為楊、孫二人在海龍廳(今吉林海龍)為官時,參考史書記載,對曆代東北建置析疑訂誤輯成。光緒二十八年(1902)刻印成書。約五萬字。以正史地理志為綱,參考了李兆洛的《曆代地理志韻海今釋》、洪亮吉《補三國疆域志》、顧祝禹《讀書方輿紀要》編輯而成,詳考盛京之地理,考證中涉及滿族興起時之史事尤多。有《遼海叢書》本傳世。
地理杂志。原名《湖山纪胜》。明王应山撰。三十三卷。应山字懋宣,号静轩。福建侯官(今闽侯)人。官按察使。著有《闽大记》、 《全闽纪略》等。年逾八十有二,著湖山纪胜,旋加删润,改名《闽都记》。未及观成,飘然逝去。后二十余年,其子毓德,始润饰成书。郡守江铎为刊行之,故署以万历四十年(1612)纂,明刻。仿《西湖游览志》例。首载汉冶城、晋子城、唐罗城和梁夹城四图。下分福郡建置总叙、城池总叙,及闽县、侯官、长乐、福清、永福、闽清、古田、连江、罗源和福宁州等及其胜迹,西湖延袤,湖中孤山等。全书约十九万二千字。
地理雜志。原名《湖山紀勝》。明王應山撰。三十三卷。應山字懋宣,号靜軒。福建侯官(今閩侯)人。官按察使。著有《閩大記》、 《全閩紀略》等。年逾八十有二,著湖山紀勝,旋加删潤,改名《閩都記》。未及觀成,飄然逝去。後二十餘年,其子毓德,始潤飾成書。郡守江铎為刊行之,故署以萬曆四十年(1612)纂,明刻。仿《西湖遊覽志》例。首載漢冶城、晉子城、唐羅城和梁夾城四圖。下分福郡建置總叙、城池總叙,及閩縣、侯官、長樂、福清、永福、閩清、古田、連江、羅源和福甯州等及其勝迹,西湖延袤,湖中孤山等。全書約十九萬二千字。
清末屠寄撰。一卷。光绪年间屠氏任黑龙江舆图局总纂,应大清会典馆之征,主修《黑龙江舆地图》,同时著成是书,为舆图说明。省有总图说,齐齐哈尔、黑龙江、墨尔根、布特哈、呼伦贝尔、呼兰诸城及呼兰、绥化二厅皆有分图说,分别详述建置沿革、辖境四至、山川地理、水陆交通。旧疆新界悉注,尤标出俄国通过咸丰八年(1858)《中俄瑷珲条约》强占的中国领土。其中《呼兰厅》、《绥化厅》二篇,按沿革、疆域、天度、山镇、水道、乡镇、职官,列表说明。并著录有《入发库门道》、《入喜峰口道》等不属于黑龙江的军事要冲。屠氏居东北五年,博采旧籍方志,核以实地考察,所考证记载,较旧图说远为精审。
清末屠寄撰。一卷。光緒年間屠氏任黑龍江輿圖局總纂,應大清會典館之征,主修《黑龍江輿地圖》,同時著成是書,為輿圖說明。省有總圖說,齊齊哈爾、黑龍江、墨爾根、布特哈、呼倫貝爾、呼蘭諸城及呼蘭、綏化二廳皆有分圖說,分别詳述建置沿革、轄境四至、山川地理、水陸交通。舊疆新界悉注,尤标出俄國通過鹹豐八年(1858)《中俄瑷珲條約》強占的中國領土。其中《呼蘭廳》、《綏化廳》二篇,按沿革、疆域、天度、山鎮、水道、鄉鎮、職官,列表說明。并著錄有《入發庫門道》、《入喜峰口道》等不屬于黑龍江的軍事要沖。屠氏居東北五年,博采舊籍方志,核以實地考察,所考證記載,較舊圖說遠為精審。
地理考证著作。清杨同桂 (?—1896)撰。四卷。同桂字伯馨,通州(今北京通县)人。官至长春知府。曾任《吉林通志》分纂。有《盛京疆域考》已著录。同桂少时从官奉天,后宦游东北多年。是书成于光绪前期,约三万八千字。正文以沈阳故实为主,列有永陵神树、满洲八大姓、八塔山、文溯阁、高丽墓碑、爬犁、冬青、北镇庙、辉发城、女真小字碑等一百零五条词目,并逐条释解。涉及东北有史以来历史、古迹、物产、风俗、人物、著述等内容。书中颇能直斥时弊,如盗贼之原条记“奉省赌风大炽”, 原因是“吏役受其贿”。然失于考证,如谓汉辽东故郡在今辽阳西北。有《辽海丛书》本。
地理考證著作。清楊同桂 (?—1896)撰。四卷。同桂字伯馨,通州(今北京通縣)人。官至長春知府。曾任《吉林通志》分纂。有《盛京疆域考》已著錄。同桂少時從官奉天,後宦遊東北多年。是書成于光緒前期,約三萬八千字。正文以沈陽故實為主,列有永陵神樹、滿洲八大姓、八塔山、文溯閣、高麗墓碑、爬犁、冬青、北鎮廟、輝發城、女真小字碑等一百零五條詞目,并逐條釋解。涉及東北有史以來曆史、古迹、物産、風俗、人物、著述等内容。書中頗能直斥時弊,如盜賊之原條記“奉省賭風大熾”, 原因是“吏役受其賄”。然失于考證,如謂漢遼東故郡在今遼陽西北。有《遼海叢書》本。
南宋地理著作。程大昌撰。6卷。淳熙年间,作者在讲筵,因孝宗问及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地理等情况,后遂撰此书,以备问对。该书载自古以来汉族与北方少数民族交往和战争涉及到的地理情况。首叙四海为全书纲要,次载秦汉以来的缘边州郡,凡北方少数民族名号、境内的山川、沙漠、关塞、城障和牙庭所在地皆加以辨析。今仅有1卷本的《古今说海》、《历代小史》、《古今逸史》等版本流传,当已非原本。
南宋地理著作。程大昌撰。6卷。淳熙年間,作者在講筵,因孝宗問及北方少數民族政權的地理等情況,後遂撰此書,以備問對。該書載自古以來漢族與北方少數民族交往和戰争涉及到的地理情況。首叙四海為全書綱要,次載秦漢以來的緣邊州郡,凡北方少數民族名号、境内的山川、沙漠、關塞、城障和牙庭所在地皆加以辨析。今僅有1卷本的《古今說海》、《曆代小史》、《古今逸史》等版本流傳,當已非原本。
民族地理著作。明尹耕撰。一卷。耕字子华,号岷峨山人,代州(今山西代县)人。嘉靖进士,官河南按察司兵备佥事,为张万纪所劾,谪戍辽左。是志约作于正德间,因叙蒙古事迹,故取《说文》释“译”之意,名之曰《译语》。约一万五千字。分沿革、风俗、山川、土产、古迹、杂记六大部分叙事。沿革自夏至明, 凡其称名、部族替代兴废等均有简述。风俗部分叙其婚丧嫁娶、起居饮食、待宾宴客等内容。山川部分内容最多,自阴山、狼居胥山、燕然山、苍山等近六十座,凡位置、自然生态、历代攻战等皆有载述;具体记斡难河、清尘河及众多海子、沙漠等,特别是记盐海子盐,是考查内蒙古及西北地区资源的重要资料。杂记部记酋长、马匹、骑射、弓箭、甲胄、地形、气候、风沙、狩猎与中原战争、归附中原王朝等内容。全书记载十分详备系统,对研究蒙古族历史、地理有重要参考价值。有《纪录汇编》本,《丛书集成初编》本,《景印元明善本丛书十种》本。
民族地理著作。明尹耕撰。一卷。耕字子華,号岷峨山人,代州(今山西代縣)人。嘉靖進士,官河南按察司兵備佥事,為張萬紀所劾,谪戍遼左。是志約作于正德間,因叙蒙古事迹,故取《說文》釋“譯”之意,名之曰《譯語》。約一萬五千字。分沿革、風俗、山川、土産、古迹、雜記六大部分叙事。沿革自夏至明, 凡其稱名、部族替代興廢等均有簡述。風俗部分叙其婚喪嫁娶、起居飲食、待賓宴客等内容。山川部分内容最多,自陰山、狼居胥山、燕然山、蒼山等近六十座,凡位置、自然生态、曆代攻戰等皆有載述;具體記斡難河、清塵河及衆多海子、沙漠等,特别是記鹽海子鹽,是考查内蒙古及西北地區資源的重要資料。雜記部記酋長、馬匹、騎射、弓箭、甲胄、地形、氣候、風沙、狩獵與中原戰争、歸附中原王朝等内容。全書記載十分詳備系統,對研究蒙古族曆史、地理有重要參考價值。有《紀錄彙編》本,《叢書集成初編》本,《景印元明善本叢書十種》本。
地理杂志。明张志淳撰。十卷。志淳,自号南园野人,宁江(今云南勐海)人。成化进士,官至户部侍郎。 著有《永昌二芳记》。张氏以其见闻,杂考史志,仿洪迈《客斋随笔》、罗大经《鹤林玉露》体例,纂为是编。成书于嘉靖五年(1526),四万余字。正文以事立目,百余条。记述时事、特产、风俗习惯、古迹名胜、评价人物等,内容颇广。记边事三十余条,多叙正统,成化年间云南边事颇翔实。卷一笑语条,揭露明太监横行;卷六金齿条,记其沿革考证;卷十大寺碑,记成化、弘治年间出土碑铭,可考证滇史;卷八正统条,论述合天下有道者为正统,反对以姓氏五行论,颇有见地。是研究云南边疆史志重要参考文献。有嘉靖刻本, 《云南丛书初编》本, 《四库全书》本。方国瑜《云南史料目录概说》 (1984年中华书局)可供参考。
地理雜志。明張志淳撰。十卷。志淳,自号南園野人,甯江(今雲南勐海)人。成化進士,官至戶部侍郎。 著有《永昌二芳記》。張氏以其見聞,雜考史志,仿洪邁《客齋随筆》、羅大經《鶴林玉露》體例,纂為是編。成書于嘉靖五年(1526),四萬餘字。正文以事立目,百餘條。記述時事、特産、風俗習慣、古迹名勝、評價人物等,内容頗廣。記邊事三十餘條,多叙正統,成化年間雲南邊事頗翔實。卷一笑語條,揭露明太監橫行;卷六金齒條,記其沿革考證;卷十大寺碑,記成化、弘治年間出土碑銘,可考證滇史;卷八正統條,論述合天下有道者為正統,反對以姓氏五行論,頗有見地。是研究雲南邊疆史志重要參考文獻。有嘉靖刻本, 《雲南叢書初編》本, 《四庫全書》本。方國瑜《雲南史料目錄概說》 (1984年中華書局)可供參考。
乌梁海即明时兀良哈部族,在蒙古诸部之北,而役属于蒙古诸部。大抵蒙古事游牧非平原旷野弗便也,乌梁海事采捕非深山密森弗便也。瀚海以外,迤南近内札萨克,多平原旷野,喀尔喀蒙古居之。迤北近俄罗斯,多深山密林,乌梁海居之。
烏梁海即明時兀良哈部族,在蒙古諸部之北,而役屬于蒙古諸部。大抵蒙古事遊牧非平原曠野弗便也,烏梁海事采捕非深山密森弗便也。瀚海以外,迤南近内劄薩克,多平原曠野,喀爾喀蒙古居之。迤北近俄羅斯,多深山密林,烏梁海居之。
五卷。《后论》一卷,《山川地理图》二卷。宋程大昌撰。《禹贡论》,《四库全书总目》著录为五卷,与 《宋史·艺文志》卷数相合,然今所见宋刻本及文渊、文溯、文津、文澜四阁库书均著录为二卷,《总目》沿袭《宋史·艺文志》,与库书卷数不合。宋淳熙辛丑 (1181)刻本于《山川地理图》后有彭椿年序,序称程书 “辨证经旨者,著之于 《论》,《论》凡五十有二;《论》尝指事说理,而当证以山川实地者,则为之图,《图》凡三十有一; 至其事不隶《虞》、《夏》,而源流本出此经者,则又为 《后论》八篇”。此程书之概貌。大昌喜谈地理,长于论辩,《禹贡论》于江水、河水、淮水、汉水、济水、弱水、黑水皆纠旧传之误,《后论》则专论河水、汴水之患。《山川地理图》系将前人旧说绘制成图,详加辨正,另制新图以纠旧说之误,原图三十一幅,亡三幅。此书论证有据,翔实博洽,于后世诠解《禹贡》、研求宋以前历史地理均有一定参考价值。此书版本有宋刻本,藏北京图书馆,有《通志堂经解》本,宋刻本近年由中华书局影印,辑入 《古逸丛书》三编中。
五卷。《後論》一卷,《山川地理圖》二卷。宋程大昌撰。《禹貢論》,《四庫全書總目》著錄為五卷,與 《宋史·藝文志》卷數相合,然今所見宋刻本及文淵、文溯、文津、文瀾四閣庫書均著錄為二卷,《總目》沿襲《宋史·藝文志》,與庫書卷數不合。宋淳熙辛醜 (1181)刻本于《山川地理圖》後有彭椿年序,序稱程書 “辨證經旨者,著之于 《論》,《論》凡五十有二;《論》嘗指事說理,而當證以山川實地者,則為之圖,《圖》凡三十有一; 至其事不隸《虞》、《夏》,而源流本出此經者,則又為 《後論》八篇”。此程書之概貌。大昌喜談地理,長于論辯,《禹貢論》于江水、河水、淮水、漢水、濟水、弱水、黑水皆糾舊傳之誤,《後論》則專論河水、汴水之患。《山川地理圖》系将前人舊說繪制成圖,詳加辨正,另制新圖以糾舊說之誤,原圖三十一幅,亡三幅。此書論證有據,翔實博洽,于後世诠解《禹貢》、研求宋以前曆史地理均有一定參考價值。此書版本有宋刻本,藏北京圖書館,有《通志堂經解》本,宋刻本近年由中華書局影印,輯入 《古逸叢書》三編中。
又名《伯利探路记》。边疆地理著作。清曹廷杰(1850—1916)撰。不分卷。廷杰有《东三省舆地图说》已著录。此书系光绪十一年(1885),作者奉召密访东西伯利亚原属清朝的领土,包括自海兰泡至黑龙江入海处,乌苏里江流域,绥芬河下游的广袤地区。五月九日至十一月六日,历时一百二十九天,行程一万六千余里,收集到一百一十八条重要资料,十二月成书,五万七千余字。前有作者《上希元禀文》,后附军机处、吉林将军奏折三件。均系清末中俄关系重要文献。正文所记一是军事地理,以俄军分布、武器、弹药、粮食储存、兵工厂、医院为主。二是经济地理,包括气候、水土、森林、农作物、工矿产品、水陆交通、电讯、城镇港湾、商业贸易等。三是民族地理,详载赫哲、尼夫赫、乌第改、鄂伦春、汉、朝鲜、俄罗斯等民族居住地域、人体特征、经济、文化、风俗、人口户籍数目等。是我国第一部有关该地区的人文地理、自然地理专著。不仅考察永宁寺碑,并有首次拓制碑文之举,十分重要。宋将牛皋、王贵和一些汉族名人后裔定居东西伯利亚的记载,首见此书。其学术价值和政治价值,深为国内外史学、地理学、民族学专家所推崇。有《皇朝藩属舆地丛书》本, 《辽海丛书》本。李文信批
又名《伯利探路記》。邊疆地理著作。清曹廷傑(1850—1916)撰。不分卷。廷傑有《東三省輿地圖說》已著錄。此書系光緒十一年(1885),作者奉召密訪東西伯利亞原屬清朝的領土,包括自海蘭泡至黑龍江入海處,烏蘇裡江流域,綏芬河下遊的廣袤地區。五月九日至十一月六日,曆時一百二十九天,行程一萬六千餘裡,收集到一百一十八條重要資料,十二月成書,五萬七千餘字。前有作者《上希元禀文》,後附軍機處、吉林将軍奏折三件。均系清末中俄關系重要文獻。正文所記一是軍事地理,以俄軍分布、武器、彈藥、糧食儲存、兵工廠、醫院為主。二是經濟地理,包括氣候、水土、森林、農作物、工礦産品、水陸交通、電訊、城鎮港灣、商業貿易等。三是民族地理,詳載赫哲、尼夫赫、烏第改、鄂倫春、漢、朝鮮、俄羅斯等民族居住地域、人體特征、經濟、文化、風俗、人口戶籍數目等。是我國第一部有關該地區的人文地理、自然地理專著。不僅考察永甯寺碑,并有首次拓制碑文之舉,十分重要。宋将牛臯、王貴和一些漢族名人後裔定居東西伯利亞的記載,首見此書。其學術價值和政治價值,深為國内外史學、地理學、民族學專家所推崇。有《皇朝藩屬輿地叢書》本, 《遼海叢書》本。李文信批
域外地理著作。 明佚名撰。二卷。卷首略叙疆域沿革,正文以京都、风俗、古都、古迹、山川、楼台六目为经,以所属京畿、忠清、庆尚、全罗、黄海、江源、平安、咸镜八道为纬,备载朝鲜历史沿革、京都宫殿,堂、阁、亭、坛庙;风俗、古都开城、平壤、稷山等二十六都,古迹三十七种,以及三角山、白岳、仁王山、白云洞、汉江、金刚山、清川江等情况。约一万六千字。内容简括平实,条理清晰,略如中国地志。惟京都所载仅宫殿、曹署而不及城市。风俗多载该国典制与故事混而为一。又诸道皆记四至八到,古迹多杂以神怪有如小说,与体例不协。遗闻琐事亦为中国史书所不及。叙述雅洁,山川较宋徐兢《高丽图经》为详。为颇有价值的朝鲜志书。有《四库全书》本,《艺海珠尘》石集本, 《丛书集成初编》本。
域外地理著作。 明佚名撰。二卷。卷首略叙疆域沿革,正文以京都、風俗、古都、古迹、山川、樓台六目為經,以所屬京畿、忠清、慶尚、全羅、黃海、江源、平安、鹹鏡八道為緯,備載朝鮮曆史沿革、京都宮殿,堂、閣、亭、壇廟;風俗、古都開城、平壤、稷山等二十六都,古迹三十七種,以及三角山、白嶽、仁王山、白雲洞、漢江、金剛山、清川江等情況。約一萬六千字。内容簡括平實,條理清晰,略如中國地志。惟京都所載僅宮殿、曹署而不及城市。風俗多載該國典制與故事混而為一。又諸道皆記四至八到,古迹多雜以神怪有如小說,與體例不協。遺聞瑣事亦為中國史書所不及。叙述雅潔,山川較宋徐兢《高麗圖經》為詳。為頗有價值的朝鮮志書。有《四庫全書》本,《藝海珠塵》石集本, 《叢書集成初編》本。
本书(一册一五二面九一、二○○字)不分卷,合辑清季淡水、新竹、凤山三县「简明总括图册」而成。盖光绪十一年台湾着手建省,需用浩繁;巡抚刘铭传鉴于台湾民间「隐田。特多,因奏准「量丈田亩、清查赋税」以增加收入,并借以建立土地制度之基础。此项工作,计自十二年四月开始筹备,迄十八年五月结束,先后历时六年之久。当日清丈完成,各县厅编制有土地清丈「简明总括图册」。今台湾省立台北图书馆尚藏有淡水、新竹、凤山三县图册抄本各一帙,本书因合而编之,总其名印行。各县册分堡或分里列图,并分则说明田园亩分,极为简明。书末,今另刊入同馆所藏题为「设改章程总册」(亦为抄本)一种。其内容则为光绪年间清丈后淡水县所造全县各番社应收通事、土目口粮租谷并应支、应减、应裁各项用款数目四柱清册,呈送上级政府「察核」者。因同属清赋资料,特收作「附录」。
本書(一冊一五二面九一、二○○字)不分卷,合輯清季淡水、新竹、鳳山三縣「簡明總括圖冊」而成。蓋光緒十一年台灣着手建省,需用浩繁;巡撫劉銘傳鑒于台灣民間「隐田。特多,因奏準「量丈田畝、清查賦稅」以增加收入,并借以建立土地制度之基礎。此項工作,計自十二年四月開始籌備,迄十八年五月結束,先後曆時六年之久。當日清丈完成,各縣廳編制有土地清丈「簡明總括圖冊」。今台灣省立台北圖書館尚藏有淡水、新竹、鳳山三縣圖冊抄本各一帙,本書因合而編之,總其名印行。各縣冊分堡或分裡列圖,并分則說明田園畝分,極為簡明。書末,今另刊入同館所藏題為「設改章程總冊」(亦為抄本)一種。其内容則為光緒年間清丈後淡水縣所造全縣各番社應收通事、土目口糧租谷并應支、應減、應裁各項用款數目四柱清冊,呈送上級政府「察核」者。因同屬清賦資料,特收作「附錄」。
十三卷,约二十六万字,图一百一十四幅。旧题胡宗宪撰。明代论沿海边防地理类兵书。明代郑若曾撰有《海防图论》一卷,后扩编为《万里海防图说》二卷。《筹海图编》多取材于此书。题明胡宗宪辑,实出自幕僚郑若曾之手。记明代抵御倭寇事。此书在明世宗嘉靖年间(1522—1566)刊印。全书有图有文,绘制的地图,“首载舆地全图,沿海沙山图;次载王官使倭略,倭国入贡事略,倭国事略;次载广东、福建、浙江、直隶、登莱五省沿海郡县图,倭变图,兵防官考及事宜;次载倭患总编年表;次载倭迹分合图谱”。(《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六十九)这是明代一部比较全面的抗倭的海防图。书中对当时沿海地形有比较详细的编绘,并表明倭寇的入侵路线;书中还记载了抗击倭寇几次大的战争经过。此书不仅对当时抵御倭寇有指导意义,而且是我们今天研究明史的重要资料。
十三卷,約二十六萬字,圖一百一十四幅。舊題胡宗憲撰。明代論沿海邊防地理類兵書。明代鄭若曾撰有《海防圖論》一卷,後擴編為《萬裡海防圖說》二卷。《籌海圖編》多取材于此書。題明胡宗憲輯,實出自幕僚鄭若曾之手。記明代抵禦倭寇事。此書在明世宗嘉靖年間(1522—1566)刊印。全書有圖有文,繪制的地圖,“首載輿地全圖,沿海沙山圖;次載王官使倭略,倭國入貢事略,倭國事略;次載廣東、福建、浙江、直隸、登萊五省沿海郡縣圖,倭變圖,兵防官考及事宜;次載倭患總編年表;次載倭迹分合圖譜”。(《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卷六十九)這是明代一部比較全面的抗倭的海防圖。書中對當時沿海地形有比較詳細的編繪,并表明倭寇的入侵路線;書中還記載了抗擊倭寇幾次大的戰争經過。此書不僅對當時抵禦倭寇有指導意義,而且是我們今天研究明史的重要資料。
古代海洋生物学著作。三卷。明屠本畯著。屠本畯(生卒年不详),字田叔。浙江鄞县(今浙江宁波)人。以门荫入仕,曾任刑部检校、淮运同知、福建盐运使同知。史载他鄙视名利,廉洁自持,好读书,至老勤学不辍。除《闽中海错疏》外,还著有《海味索隐》、《野菜笺》、《离骚草木疏补》等。此书是他“司榷之暇,博采周询”所撰成,“于凡鳞介之登组者,汇为一疏而授剞劂”者(《闽中海错疏·原序》)。成书于万历二十四年(1596)。鳞部二卷,共收一百六十七种水产;介部一卷,收九十种水产。记载作者在福建盐政任上所见之海产情况,对每种水产均按名称、形态和习性加以描述,其中尤以海产无脊椎动物和鱼类为多。书后附记并非产于福建海域、但为常见的海粉、燕窝二种。后来,徐又写了《补志》,以“补疏”形式作增补和解释。此书对海产的记载较为简略,还夹杂一些诸如“鱼跃龙门,过而为龙”等迷信与传说的色彩,但它对海产动物生态的描述十分正确,对研究福建海域的海洋生物,颇具科学价值,堪为我国最早的一部海洋生物学专著。《四库全书》评曰:“其书颇与黄衷《海语》相近,而叙述较备,文亦简核。惟其词过略,故征引不能博赡,舛漏亦所未免。如鲨鱼一条,《海语》谓鲨有
古代海洋生物學著作。三卷。明屠本畯著。屠本畯(生卒年不詳),字田叔。浙江鄞縣(今浙江甯波)人。以門蔭入仕,曾任刑部檢校、淮運同知、福建鹽運使同知。史載他鄙視名利,廉潔自持,好讀書,至老勤學不辍。除《閩中海錯疏》外,還著有《海味索隐》、《野菜箋》、《離騷草木疏補》等。此書是他“司榷之暇,博采周詢”所撰成,“于凡鱗介之登組者,彙為一疏而授剞劂”者(《閩中海錯疏·原序》)。成書于萬曆二十四年(1596)。鱗部二卷,共收一百六十七種水産;介部一卷,收九十種水産。記載作者在福建鹽政任上所見之海産情況,對每種水産均按名稱、形态和習性加以描述,其中尤以海産無脊椎動物和魚類為多。書後附記并非産于福建海域、但為常見的海粉、燕窩二種。後來,徐又寫了《補志》,以“補疏”形式作增補和解釋。此書對海産的記載較為簡略,還夾雜一些諸如“魚躍龍門,過而為龍”等迷信與傳說的色彩,但它對海産動物生态的描述十分正确,對研究福建海域的海洋生物,頗具科學價值,堪為我國最早的一部海洋生物學專著。《四庫全書》評曰:“其書頗與黃衷《海語》相近,而叙述較備,文亦簡核。惟其詞過略,故征引不能博贍,舛漏亦所未免。如鲨魚一條,《海語》謂鲨有
地名志。明末清初顾炎武撰。残一卷。炎武有《天下郡国利病书》已著录。是书约写于作者游历京师永平府、山海关和蓟州期间(即顺治末,康熙初)。营州泛指辽水以东至朝鲜地。平州为清永平府地。炎武游永平时,“郡人以志属之,炎武未应其求”,因摭古营、平二州故实,纂为六卷。题名为《营平二州史事》。今书已佚。 《四库提要》称“此本出自惠栋红豆斋,惟载二州古地名,至五代而止。仅一卷”。可能为其六卷之一。一万六千余字。载自陶唐以来古地名,诸如碣石、孤竹、首阳山、山戎、令支、义矩等二百余个。该书当是作者随笔杂钞,失之删削。然炎武娴于地理,其所纂述多有根据。书虽残缺,但对研究上述二地历史地理,仍有一定参考价值。有《四库全书》本。
地名志。明末清初顧炎武撰。殘一卷。炎武有《天下郡國利病書》已著錄。是書約寫于作者遊曆京師永平府、山海關和薊州期間(即順治末,康熙初)。營州泛指遼水以東至朝鮮地。平州為清永平府地。炎武遊永平時,“郡人以志屬之,炎武未應其求”,因摭古營、平二州故實,纂為六卷。題名為《營平二州史事》。今書已佚。 《四庫提要》稱“此本出自惠棟紅豆齋,惟載二州古地名,至五代而止。僅一卷”。可能為其六卷之一。一萬六千餘字。載自陶唐以來古地名,諸如碣石、孤竹、首陽山、山戎、令支、義矩等二百餘個。該書當是作者随筆雜鈔,失之删削。然炎武娴于地理,其所纂述多有根據。書雖殘缺,但對研究上述二地曆史地理,仍有一定參考價值。有《四庫全書》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