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记集。近人陈渠珍著。全书十二章,有总叙及附录。1936年成书。著者于清光绪末毕业于长沙军校,宣统元年随钟颖入藏,驻防西藏工布,在进攻波密时有“战绩”。清朝灭亡后,他率湘中兵百余人取道青藏线东归,仅有7人生还。返湘后著此书。记载了辛亥革命前后川藏地区的真实情况,描绘了藏区的山川地貌、风土人情,语言简洁优雅,叙事娓娓动人,用典不着痕迹,显示了作者过人的才情。对于研究西藏历史、西藏社会发展、城镇建设与经济史、清末民初人物史、辛亥革命史和清末民初军事史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遊記集。近人陳渠珍著。全書十二章,有總叙及附錄。1936年成書。著者于清光緒末畢業于長沙軍校,宣統元年随鐘穎入藏,駐防西藏工布,在進攻波密時有“戰績”。清朝滅亡後,他率湘中兵百餘人取道青藏線東歸,僅有7人生還。返湘後著此書。記載了辛亥革命前後川藏地區的真實情況,描繪了藏區的山川地貌、風土人情,語言簡潔優雅,叙事娓娓動人,用典不着痕迹,顯示了作者過人的才情。對于研究西藏曆史、西藏社會發展、城鎮建設與經濟史、清末民初人物史、辛亥革命史和清末民初軍事史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
侯方域著。见《壮悔堂文集》,收于《历代文选》下册。这是写明末秦淮名歌妓李香的一篇小传。侯方域在南京结识李香,直到他避祸离开南京,两人交接有五年之久。这篇小传以写作者与李香相接、相处的一段关系为其主体。李香与养母贞丽都有一副侠义心肠,她们平时与南京一些复社领导人与文人学士结交,母女俩对阉党余孽马士英、阮大铖疾恶如仇。李香对侯方域有特殊的钟爱与眷恋,她“能辨别士大夫贤否”,对阮大铖买通王将军来笼络侯生,有着鲜明的见解:“以公子之世望,安事阮公!公子读万卷书,所见岂后于贱妾耶?”后侯生下第,李香在桃叶渡为他置酒饯行,弹唱琵琶词以送行,与侯生之间情意绵绵,信誓旦旦。侯生去后,马士英的亲戚田仰,身为巡抚,以金三百锾,邀李姬一见,遭到李的拒绝,表现她明辨是非,深明大义与坚贞不屈的操守。作者在文章中把自己放在第三人称的地位,多侧面地写出李香的风情、心肠、见识、义行,使人对之不胜钦敬。本文为后来孔尚任写《桃花扇》传奇的蓝本。
侯方域著。見《壯悔堂文集》,收于《曆代文選》下冊。這是寫明末秦淮名歌妓李香的一篇小傳。侯方域在南京結識李香,直到他避禍離開南京,兩人交接有五年之久。這篇小傳以寫作者與李香相接、相處的一段關系為其主體。李香與養母貞麗都有一副俠義心腸,她們平時與南京一些複社領導人與文人學士結交,母女倆對閹黨餘孽馬士英、阮大铖疾惡如仇。李香對侯方域有特殊的鐘愛與眷戀,她“能辨别士大夫賢否”,對阮大铖買通王将軍來籠絡侯生,有着鮮明的見解:“以公子之世望,安事阮公!公子讀萬卷書,所見豈後于賤妾耶?”後侯生下第,李香在桃葉渡為他置酒餞行,彈唱琵琶詞以送行,與侯生之間情意綿綿,信誓旦旦。侯生去後,馬士英的親戚田仰,身為巡撫,以金三百锾,邀李姬一見,遭到李的拒絕,表現她明辨是非,深明大義與堅貞不屈的操守。作者在文章中把自己放在第三人稱的地位,多側面地寫出李香的風情、心腸、見識、義行,使人對之不勝欽敬。本文為後來孔尚任寫《桃花扇》傳奇的藍本。
清末民初梁启超撰,共十二章,分别记述了李鸿章的军事、外文、洋务诸事及其投闲生活、轶事琐闻等。梁氏为晚清学术大家,长于史识,而所记皆为耳闻目睹,故极具史料价值。该书版本甚多,现据民国《满清野史四编》本标点整理。
清末民初梁啟超撰,共十二章,分别記述了李鴻章的軍事、外文、洋務諸事及其投閑生活、轶事瑣聞等。梁氏為晚清學術大家,長于史識,而所記皆為耳聞目睹,故極具史料價值。該書版本甚多,現據民國《滿清野史四編》本标點整理。
大臣日录。北宋曾布撰。残本3卷。布字子宣,曾巩弟,嘉祐进士。元祐八年(1093)六月同知枢密院事,元符三年(1100)十月入相,崇宁元年(1102)六月罢相,先后在政府9年。宋制,皇帝有日历、实录,大臣有日录,记每日之行事、奏对,是编即曾布所记日录。原本久佚,卷帙不详。今本辑自《永乐大典》,仅七、八、九3卷。起自元符二年三月,止于元符三年七月。有事记事,无事书日,以示每日必录。所记多出亲见,多为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采撷,有裨于研究北宋哲、徽之际历史。有《藉香零拾》本,台湾文海出版社《宋史资料萃编》据以影印出版。
大臣日錄。北宋曾布撰。殘本3卷。布字子宣,曾鞏弟,嘉祐進士。元祐八年(1093)六月同知樞密院事,元符三年(1100)十月入相,崇甯元年(1102)六月罷相,先後在政府9年。宋制,皇帝有日曆、實錄,大臣有日錄,記每日之行事、奏對,是編即曾布所記日錄。原本久佚,卷帙不詳。今本輯自《永樂大典》,僅七、八、九3卷。起自元符二年三月,止于元符三年七月。有事記事,無事書日,以示每日必錄。所記多出親見,多為李焘《續資治通鑒長編》采撷,有裨于研究北宋哲、徽之際曆史。有《藉香零拾》本,台灣文海出版社《宋史資料萃編》據以影印出版。
一卷。元徐显撰。徐显生卒年及事迹均不详,《四库提要》考其当为绍兴 (今属浙江)人,而寓居于姑苏(今江苏苏州)。《稗传》亦称《稗史集传》,记载元末文人儒士王艮、柯九思、陈谦、葛乾孙、潘纯、陆友、王冕、王渐、杨椿、王德元、徐文中等十数人事迹,叙述颇为详备。后录沈烈妇等人事迹,涉及到张士诚陷平江之事。有《铁琴铜剑楼丛书》影印明刊本、《顾氏明朝四十家小说》本、《历代小史》本、《丛书集成初编》 (史地类) 本等。
一卷。元徐顯撰。徐顯生卒年及事迹均不詳,《四庫提要》考其當為紹興 (今屬浙江)人,而寓居于姑蘇(今江蘇蘇州)。《稗傳》亦稱《稗史集傳》,記載元末文人儒士王艮、柯九思、陳謙、葛乾孫、潘純、陸友、王冕、王漸、楊椿、王德元、徐文中等十數人事迹,叙述頗為詳備。後錄沈烈婦等人事迹,涉及到張士誠陷平江之事。有《鐵琴銅劍樓叢書》影印明刊本、《顧氏明朝四十家小說》本、《曆代小史》本、《叢書集成初編》 (史地類) 本等。
五卷。唐王方庆撰。王方庆名綝,以字行。咸阳 (今属陕西)人。武后时官至凤阁侍郎平章事,终于太子左庶子,封石泉公,谥号贞。《魏郑公谏录》辑录魏徵生前谏诤及太宗对徵褒奖之事而成。魏徵字玄成,封郑国公。其佐太宗时,前后陈谏二百余事。认为君好比舟,民好比水。水则载舟,水则覆舟;为政之要务全其本,为君之道先存百姓。劝太宗以亡隋为鉴,薄赋敛,轻租税;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任贤受谏,慎终如始。本书所录起自谏诏免租赋又令输纳,终太宗临朝诏群臣,共计130条,基本概括了魏徵的谏诤事迹和政治思想。为研究唐初政治、唐太宗及魏徵的重要史料。司马光《资治通鉴》所记魏徵之事,多以该书为依据。其不采摘者,亦足以与正史相参证。本书现存最早的版本有明正德二年 (1507) 曾大有刻本 (现存北图)。此外有《四库全书》本、《闾丘辩囿》本、《畿辅丛书》本、《丛书集成初编》(社会科学类)本。清人王先恭为本书作校注,又有 《王益吾所刻书》本。
五卷。唐王方慶撰。王方慶名綝,以字行。鹹陽 (今屬陝西)人。武後時官至鳳閣侍郎平章事,終于太子左庶子,封石泉公,谥号貞。《魏鄭公谏錄》輯錄魏徵生前谏诤及太宗對徵褒獎之事而成。魏徵字玄成,封鄭國公。其佐太宗時,前後陳谏二百餘事。認為君好比舟,民好比水。水則載舟,水則覆舟;為政之要務全其本,為君之道先存百姓。勸太宗以亡隋為鑒,薄賦斂,輕租稅;居安思危,戒奢以儉;任賢受谏,慎終如始。本書所錄起自谏诏免租賦又令輸納,終太宗臨朝诏群臣,共計130條,基本概括了魏徵的谏诤事迹和政治思想。為研究唐初政治、唐太宗及魏徵的重要史料。司馬光《資治通鑒》所記魏徵之事,多以該書為依據。其不采摘者,亦足以與正史相參證。本書現存最早的版本有明正德二年 (1507) 曾大有刻本 (現存北圖)。此外有《四庫全書》本、《闾丘辯囿》本、《畿輔叢書》本、《叢書集成初編》(社會科學類)本。清人王先恭為本書作校注,又有 《王益吾所刻書》本。
又名《张氏集注百将传》,简称《百将传》。古代军事家与将领传集。宋张预撰,翟安道注,其书采历代军事家与名将百人,始于西周姜太公,终于五代刘。各于正史及别史中搜集有关事迹,进行综合论述,特别注重其军事战例,凡与《孙子兵法》合者,皆一一表出,或别以《孙子兵法》题其后。其他生平,如地理诸方面考述也颇琐碎。《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说:“然其分配多未确当,立说亦未免近迂。仍为宋人之谈兵而已矣。”《郡斋读书附志》:《百将传》十卷,东光张预公立所进也。由太公而下,至于五代之刘词,凡史辞泛漫而不切于兵者,一删去之。或非兵略而可以资人之智虑者,间亦存焉。各以《孙子兵法》题其后,次以行事合之。
又名《張氏集注百将傳》,簡稱《百将傳》。古代軍事家與将領傳集。宋張預撰,翟安道注,其書采曆代軍事家與名将百人,始于西周姜太公,終于五代劉。各于正史及别史中搜集有關事迹,進行綜合論述,特别注重其軍事戰例,凡與《孫子兵法》合者,皆一一表出,或别以《孫子兵法》題其後。其他生平,如地理諸方面考述也頗瑣碎。《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評說:“然其分配多未确當,立說亦未免近迂。仍為宋人之談兵而已矣。”《郡齋讀書附志》:《百将傳》十卷,東光張預公立所進也。由太公而下,至于五代之劉詞,凡史辭泛漫而不切于兵者,一删去之。或非兵略而可以資人之智慮者,間亦存焉。各以《孫子兵法》題其後,次以行事合之。
(明)欧大任撰,4卷。这是一部记述古代闽浙一带重要历史人物的传记体工具书,共收录从西周到东汉的历史人物如欧冶子、畴无余、讴阳、文种、计倪、范蠡等134人。古代闽浙一带有东越、闽越、欧越、南越、西越、骆越,统称百越。本书依据《国语》、《越绝书》、《吴越春秋》、《会稽典录》、《交广记》等80余种史籍,摘抄有关人物史事而成,根据人物的生平事迹和重要活动分别立传,传后还附有资料出处。本书对中国古代史研究、特别是古代闽浙地方史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有清末刻《岭南遗书》本传世。
(明)歐大任撰,4卷。這是一部記述古代閩浙一帶重要曆史人物的傳記體工具書,共收錄從西周到東漢的曆史人物如歐冶子、疇無餘、讴陽、文種、計倪、範蠡等134人。古代閩浙一帶有東越、閩越、歐越、南越、西越、駱越,統稱百越。本書依據《國語》、《越絕書》、《吳越春秋》、《會稽典錄》、《交廣記》等80餘種史籍,摘抄有關人物史事而成,根據人物的生平事迹和重要活動分别立傳,傳後還附有資料出處。本書對中國古代史研究、特别是古代閩浙地方史研究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有清末刻《嶺南遺書》本傳世。
三国魏人王粲著。十卷。记述东汉末年人物的传记。已佚。粲有《王侍中集》已著录。此书以东汉末年杰出人物事迹为线索,简洁而形象地反映汉末天下大乱,群雄蜂起的社会现实。首记汉末枭雄曹操,末记张俭。其中着墨最多者为吕布、公孙瓒、袁绍三人。事虽简略,但能显示人物性格特征。今有清黄奭辑本,称《王粲英雄记》,编在《汉学堂丛书》,此外,《汉魏丛书》、《说郛》、《五朝小说》也有辑本。
三國魏人王粲著。十卷。記述東漢末年人物的傳記。已佚。粲有《王侍中集》已著錄。此書以東漢末年傑出人物事迹為線索,簡潔而形象地反映漢末天下大亂,群雄蜂起的社會現實。首記漢末枭雄曹操,末記張儉。其中着墨最多者為呂布、公孫瓒、袁紹三人。事雖簡略,但能顯示人物性格特征。今有清黃奭輯本,稱《王粲英雄記》,編在《漢學堂叢書》,此外,《漢魏叢書》、《說郛》、《五朝小說》也有輯本。
一卷。宋强至撰。强至字几圣,钱塘 (今浙江杭州)人。官至尚书祠部郎中。本书记宋韩琦事迹。韩琦 (1005—1075)字稚圭,相州安阳 (今属河南)人。曾多次出任边将,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宰相,封魏国公,谥忠献。强至曾任韩琦幕僚。故本书叙韩琦遗事颇详。世所传韩琦《重阳》诗:“不嫌老圃秋容淡,且看黄花晚节香”句,即本于此书。有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徐缙芳刻本(现藏北京图书馆); 《百川学海》(壬集)本; 《丛书集成初编》(史地类)本;《武林往哲遗著后编》又有《韩忠献公遗事》一卷,《补遗》一卷本。
一卷。宋強至撰。強至字幾聖,錢塘 (今浙江杭州)人。官至尚書祠部郎中。本書記宋韓琦事迹。韓琦 (1005—1075)字稚圭,相州安陽 (今屬河南)人。曾多次出任邊将,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宰相,封魏國公,谥忠獻。強至曾任韓琦幕僚。故本書叙韓琦遺事頗詳。世所傳韓琦《重陽》詩:“不嫌老圃秋容淡,且看黃花晚節香”句,即本于此書。有明萬曆四十二年(1614)徐缙芳刻本(現藏北京圖書館); 《百川學海》(壬集)本; 《叢書集成初編》(史地類)本;《武林往哲遺著後編》又有《韓忠獻公遺事》一卷,《補遺》一卷本。
又称《李泌传》。传奇。唐李蘩撰。一卷。蘩,赵郡中山(今河北赵县)人。李泌之子。是篇子为父传,为传记文学,写泌生平政绩,凡历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累为权倖近臣妒陷,数遁隐山林学道,复诏入相。顾问朝廷,提出许多治乱兴邦之策,对中唐政治颇有积极影响。主要情节与两唐书《李泌传》相符合。唯述其智慧过人,深究鬼谷,极尽神秘化之能事,对个人作用亦有夸饰。有《唐人说荟》、《唐代丛书》、《龙威秘书》、《艺苑捃华》等丛书本。又《古今说海》、《历代小史》、《五朝小说》、《五朝小说大观》等丛书均题《邺侯外传》。商务印书馆《说郛》又题《邺侯家传》。
又稱《李泌傳》。傳奇。唐李蘩撰。一卷。蘩,趙郡中山(今河北趙縣)人。李泌之子。是篇子為父傳,為傳記文學,寫泌生平政績,凡曆玄宗、肅宗、代宗、德宗四朝,累為權倖近臣妒陷,數遁隐山林學道,複诏入相。顧問朝廷,提出許多治亂興邦之策,對中唐政治頗有積極影響。主要情節與兩唐書《李泌傳》相符合。唯述其智慧過人,深究鬼谷,極盡神秘化之能事,對個人作用亦有誇飾。有《唐人說荟》、《唐代叢書》、《龍威秘書》、《藝苑捃華》等叢書本。又《古今說海》、《曆代小史》、《五朝小說》、《五朝小說大觀》等叢書均題《邺侯外傳》。商務印書館《說郛》又題《邺侯家傳》。
林灵素。北宋道士,温州(今属浙江)人。字通叟,本名灵噩。少依佛门为僧,因常受其师笞骂,后改从道教。善妖幻祷雨之术,往来淮、泗间(今安徽治北)政和(1115)末,由左道录徐知常推荐于朝廷,林称宋徽宗为神霄玉清王下降,又称自己是神霄府仙乡,褚慧,下降佐帝君之治,深得徽宗宠信,赐号通真达灵先生,建上清宝箓宫以居之,徒众美衣玉食者达二万人。随即又加号元妙先生、金门羽客、冲和殿侍宸等。
林靈素。北宋道士,溫州(今屬浙江)人。字通叟,本名靈噩。少依佛門為僧,因常受其師笞罵,後改從道教。善妖幻禱雨之術,往來淮、泗間(今安徽治北)政和(1115)末,由左道錄徐知常推薦于朝廷,林稱宋徽宗為神霄玉清王下降,又稱自己是神霄府仙鄉,褚慧,下降佐帝君之治,深得徽宗寵信,賜号通真達靈先生,建上清寶箓宮以居之,徒衆美衣玉食者達二萬人。随即又加号元妙先生、金門羽客、沖和殿侍宸等。
清黎庶昌编,李翰章审订。十二卷。附于《曾文正公全集》。光绪二年传忠书局印刊。是谱记嘉庆十六年(1811)至同治十一年(1872)曾国藩生平。谱内引用大量奏稿详记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捻军,办洋务、处理教案等情况。系据曾氏遗稿、日记及所见所闻厘订而成。始于嘉庆十六年 (1811),迄于同治十一年 (1872)。是研究曾氏生平言行的第一手资料。1986年岳麓书社易名为《曾国藩年谱》再次刊行。有光绪二年(1876)刊本。
清黎庶昌編,李翰章審訂。十二卷。附于《曾文正公全集》。光緒二年傳忠書局印刊。是譜記嘉慶十六年(1811)至同治十一年(1872)曾國藩生平。譜内引用大量奏稿詳記曾國藩鎮壓太平天國、撚軍,辦洋務、處理教案等情況。系據曾氏遺稿、日記及所見所聞厘訂而成。始于嘉慶十六年 (1811),迄于同治十一年 (1872)。是研究曾氏生平言行的第一手資料。1986年嶽麓書社易名為《曾國藩年譜》再次刊行。有光緒二年(1876)刊本。
元苏天爵撰,共15卷。收集元初至元仁宗延祐年间(公元1314—1320年)47个大臣的碑铭、行状、家传等材料,经取舍编纂而成。每段事迹之后均注明出处。当时书名为《国朝名臣事略》。从首卷的元朝开国功臣木华黎到卷末的集贤学士刘因,都是元初到元中期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的重要人物。
元蘇天爵撰,共15卷。收集元初至元仁宗延祐年間(公元1314—1320年)47個大臣的碑銘、行狀、家傳等材料,經取舍編纂而成。每段事迹之後均注明出處。當時書名為《國朝名臣事略》。從首卷的元朝開國功臣木華黎到卷末的集賢學士劉因,都是元初到元中期政治、軍事、文化等方面的重要人物。
鹿潭,先君子学词之师也。性落拓。官两淮盐大使。罢官,避地东淘,杜小舫观察爱其才,时周给之。小舫之词,多出其手定。鹿潭素不善治生,歌楼酒馆,随手散尽。晚年与女子黄婉君结不解之缘,迎之归于泰州。又以贫故,不安于室。鹿潭则大愤,走苏州,谒小舫。小舫方署臬使,不时见鹿潭。既失望,归舟泊垂虹桥,夜书冤词,怀之,仰药死。小舫为经纪其丧。婉君闻之,亦以死殉。余从嫂黄亦家泰州,亲见婉君死状,言之甚悉。是亦词人之一厄也。鹿潭遗诗宗源瀚序,略及其事,而不能详云。
鹿潭,先君子學詞之師也。性落拓。官兩淮鹽大使。罷官,避地東淘,杜小舫觀察愛其才,時周給之。小舫之詞,多出其手定。鹿潭素不善治生,歌樓酒館,随手散盡。晚年與女子黃婉君結不解之緣,迎之歸于泰州。又以貧故,不安于室。鹿潭則大憤,走蘇州,谒小舫。小舫方署臬使,不時見鹿潭。既失望,歸舟泊垂虹橋,夜書冤詞,懷之,仰藥死。小舫為經紀其喪。婉君聞之,亦以死殉。餘從嫂黃亦家泰州,親見婉君死狀,言之甚悉。是亦詞人之一厄也。鹿潭遺詩宗源瀚序,略及其事,而不能詳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