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太公传》,民国学者钱基博撰。费太公名允嘉,清末著名的义侠之一。清末民初,学者爱颂红妆,喜写侠客,从而存留了许多社会下层的珍贵史料。《费太公传》即其中的一篇。据《虞初近志》本标点整理。
《費太公傳》,民國學者錢基博撰。費太公名允嘉,清末著名的義俠之一。清末民初,學者愛頌紅妝,喜寫俠客,從而存留了許多社會下層的珍貴史料。《費太公傳》即其中的一篇。據《虞初近志》本标點整理。
《四巧工传》,民国黄质撰,记新安四位工匠技巧事。史家立传,上者往往着眼于名臣硕彦,下者往往留意于青楼画舫,此篇则专门为工匠立传,可以补他史之不足。据《虞初近志》本标点整理。
《四巧工傳》,民國黃質撰,記新安四位工匠技巧事。史家立傳,上者往往着眼于名臣碩彥,下者往往留意于青樓畫舫,此篇則專門為工匠立傳,可以補他史之不足。據《虞初近志》本标點整理。
《曹野人先生传》,清代易顺鼎撰,记明末清初益阳民间学者曹宗先(号野人)生平事迹。当时学高识远而又名声不显如曹氏者当不在少数,由易氏此传可见其梗概。据《虞初近志》本标点整理。
《曹野人先生傳》,清代易順鼎撰,記明末清初益陽民間學者曹宗先(号野人)生平事迹。當時學高識遠而又名聲不顯如曹氏者當不在少數,由易氏此傳可見其梗概。據《虞初近志》本标點整理。
我佛山人(1866—1910)原名吴宝震,一名吴沃尧,字小允,号茧人,后易为趼人,别署趼、偈、怫、茧叟、茧翁、(雁灬)叟、趼廛、茧闇、检尘子、野史氏、老上海、岭南将叟、抽丝主人、中国老少年等,而以我佛山人这个笔名最流行。
我佛山人(1866—1910)原名吳寶震,一名吳沃堯,字小允,号繭人,後易為趼人,别署趼、偈、怫、繭叟、繭翁、(雁灬)叟、趼廛、繭闇、檢塵子、野史氏、老上海、嶺南将叟、抽絲主人、中國老少年等,而以我佛山人這個筆名最流行。
族祖东原公,本考据学、算数学、制造学经世实用之旨,发为哲学家言。其所论著,远足以补汉宋儒者之偏弊,近足以导欧美文化之先河,是固海内学人所公认者也。公之生迄今二百年矣,人往风微,崇拜热忱,久而弥挚。族人祖荫将以独力建筑图书馆于公读书故址,暂于摇碧楼先行开办。学界诸君子,又为开得纪会于京师,亦有倡设图书馆之议。惟英末学,于我公之学术,曾不能窥其奥要,有以发挥而光大之,仅得举公之轶事,幼所闻渚先严,为各家传记所未及者而志之。虽无关宏旨,要亦不贤识小之意云尔!
族祖東原公,本考據學、算數學、制造學經世實用之旨,發為哲學家言。其所論著,遠足以補漢宋儒者之偏弊,近足以導歐美文化之先河,是固海内學人所公認者也。公之生迄今二百年矣,人往風微,崇拜熱忱,久而彌摯。族人祖蔭将以獨力建築圖書館于公讀書故址,暫于搖碧樓先行開辦。學界諸君子,又為開得紀會于京師,亦有倡設圖書館之議。惟英末學,于我公之學術,曾不能窺其奧要,有以發揮而光大之,僅得舉公之轶事,幼所聞渚先嚴,為各家傳記所未及者而志之。雖無關宏旨,要亦不賢識小之意雲爾!
这篇自传用的是第三人称,备述一生简历,人奇文亦奇。语气表面上诙谐自谑,实际却十分自负,恃才傲物,睥睨一切。运用排比句式,更增强了奔放不羁的气势。
這篇自傳用的是第三人稱,備述一生簡曆,人奇文亦奇。語氣表面上诙諧自谑,實際卻十分自負,恃才傲物,睥睨一切。運用排比句式,更增強了奔放不羁的氣勢。
又名《春秋臣传》。传记著作。北宋王当撰。30卷。当字子思,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好学博览,精《易》与《春秋》。此书仿司马迁《史记》以人类事之例,为春秋诸臣作传。传记内容主要据《左传》所载,采用他书者则附在传末。每传之后各附以赞,议论纯正,文辞古朴,于经义多所发明。其编次时世,则多证引《国语》、《史记》等书以补《左传》阙略,该备无遗,于经传颇有补益。宋诸书目著录,皆作51卷,所传人数《郡斋读书志》作134,《中兴馆阁书目》作334,而今本为191。《四库全书》著录。有《摛藻堂四库全书荟要》本。
又名《春秋臣傳》。傳記著作。北宋王當撰。30卷。當字子思,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好學博覽,精《易》與《春秋》。此書仿司馬遷《史記》以人類事之例,為春秋諸臣作傳。傳記内容主要據《左傳》所載,采用他書者則附在傳末。每傳之後各附以贊,議論純正,文辭古樸,于經義多所發明。其編次時世,則多證引《國語》、《史記》等書以補《左傳》阙略,該備無遺,于經傳頗有補益。宋諸書目著錄,皆作51卷,所傳人數《郡齋讀書志》作134,《中興館閣書目》作334,而今本為191。《四庫全書》著錄。有《摛藻堂四庫全書荟要》本。
明解缙 (1369—1415年) 等所撰历代名女传,3卷。缙字大绅,江西吉水人,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进士,曾任《永乐大典》总裁官。是书系永乐元年(1403年)仁孝皇后徐氏为阐扬 “风教” ,劝成祖敕令缙及黄淮、胡广等人共同撰辑。上卷为历代后妃,中卷诸侯大夫妻,下卷士庶人妻。全书所录,皆为旌表按封建伦理规范行事之妇女事迹。如,明 “真定高邑许颙二妾陈氏、牛氏,颙卒,皆自经死,事闻,诏旌为‘双节之门’。” 书成后,即 “颁之六宫,行之天下,俾为师氏知所以教,而闺 门知所以学。” (成祖《序》) 上有所好,下必有甚焉者,明清以来,夫权愈重,妻位愈卑,囿于“三从四德” 、“从一而终” 、“为夫死节” 之事,愈演而愈烈,是书实有深远影响焉!有明原刻本及《四库全书》本。
明解缙 (1369—1415年) 等所撰曆代名女傳,3卷。缙字大紳,江西吉水人,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進士,曾任《永樂大典》總裁官。是書系永樂元年(1403年)仁孝皇後徐氏為闡揚 “風教” ,勸成祖敕令缙及黃淮、胡廣等人共同撰輯。上卷為曆代後妃,中卷諸侯大夫妻,下卷士庶人妻。全書所錄,皆為旌表按封建倫理規範行事之婦女事迹。如,明 “真定高邑許颙二妾陳氏、牛氏,颙卒,皆自經死,事聞,诏旌為‘雙節之門’。” 書成後,即 “頒之六宮,行之天下,俾為師氏知所以教,而閨 門知所以學。” (成祖《序》) 上有所好,下必有甚焉者,明清以來,夫權愈重,妻位愈卑,囿于“三從四德” 、“從一而終” 、“為夫死節” 之事,愈演而愈烈,是書實有深遠影響焉!有明原刻本及《四庫全書》本。
何乔远字稚孝,晋江人,第万历丙戌进士,除刑部主事,历礼部仪制郎中。神宗欲对皇太子为王,乔远上疏言:「恭绎祖训,震器不可以久虚,国本不可以徐定」。议竟寝。
何喬遠字稚孝,晉江人,第萬曆丙戌進士,除刑部主事,曆禮部儀制郎中。神宗欲對皇太子為王,喬遠上疏言:「恭繹祖訓,震器不可以久虛,國本不可以徐定」。議竟寝。
往余令钟陵。曾过东林寺虎溪桥上远公社。竟作牛马走骚驿之场。为之慨然。去今十余年。乃得东林十八高贤传读之。诸公皆粪壤富贵。膏肓泉石。心超净秽之区。境际人天之胜。令人脉脉心动。抠从亡阶。况亲承接引。妙契因依。岂必入净土而极乐。上莲座而兴瞻哉。此傅刻在庐山。未获流布。乐愚上人谋新业于栖贤山中。寻授吴门毗耶室梓行。予故喜而序之。使信奉此传。人人见远师。人人会庐山也。余谓上人尚宜索龙眠十八贤图附之。以传千载。何羡兰亭辋川哉。昔宗少文对衡阳王有言。禄如秋草。时过即腐。试问学道人。此片白莲花。有腐败不。不也。
往餘令鐘陵。曾過東林寺虎溪橋上遠公社。竟作牛馬走騷驿之場。為之慨然。去今十餘年。乃得東林十八高賢傳讀之。諸公皆糞壤富貴。膏肓泉石。心超淨穢之區。境際人天之勝。令人脈脈心動。摳從亡階。況親承接引。妙契因依。豈必入淨土而極樂。上蓮座而興瞻哉。此傅刻在廬山。未獲流布。樂愚上人謀新業于栖賢山中。尋授吳門毗耶室梓行。予故喜而序之。使信奉此傳。人人見遠師。人人會廬山也。餘謂上人尚宜索龍眠十八賢圖附之。以傳千載。何羨蘭亭辋川哉。昔宗少文對衡陽王有言。祿如秋草。時過即腐。試問學道人。此片白蓮花。有腐敗不。不也。
四十二卷。明项笃寿撰。项笃寿,字子长,秀水 (今浙江省嘉兴市)人。明嘉靖年间进士,官至兵部郎中,著有《小司马奏章》、《全史论赞》等。《今献备遗》取“姑备遗忘”之义,编采了从明洪武到宏治年间的名臣二百零四人的事迹,辑为列传。作为“私史”,其在明代众多私史中,行文决择简明有法,虽有不当、不确之处,但不少列传叙述详细,事迹考核清楚,有较高的史学价值,可与正史相参证。该书现存有明万历十一年项氏万卷堂刻本,收《北京图书馆古籍善本书目》。
四十二卷。明項笃壽撰。項笃壽,字子長,秀水 (今浙江省嘉興市)人。明嘉靖年間進士,官至兵部郎中,著有《小司馬奏章》、《全史論贊》等。《今獻備遺》取“姑備遺忘”之義,編采了從明洪武到宏治年間的名臣二百零四人的事迹,輯為列傳。作為“私史”,其在明代衆多私史中,行文決擇簡明有法,雖有不當、不确之處,但不少列傳叙述詳細,事迹考核清楚,有較高的史學價值,可與正史相參證。該書現存有明萬曆十一年項氏萬卷堂刻本,收《北京圖書館古籍善本書目》。
八卷。明王世贞 (1526—1590)撰。王世贞,字元美,自号凤洲,弇州山人,太仓 (今江苏省太仓县)人。明嘉靖年间进士,官至南京刑部尚书。其学问渊博,为明前七子之首,主持文坛二十年之久,主张文必西汉,诗必盛唐,大历以后书勿读。一生著述丰富,有《弇山堂别集》、《弇州山人四部稿》等。《嘉靖以来首辅传》记载明世宗、穆宗、神宗三朝阁臣事迹。明太祖罢设丞相,至嘉靖始委政内阁,内阁为实际的执政机构,其首辅(首揆),即首席大学士,于政尤为重要。《嘉靖以来首辅传》所记从杨廷和到申时行都以首辅为主,间附其他阁臣事迹,故名。该书记录详细可信、次第得当,从中可见明中后期的官制和政治情况,足与正史相参证,为明代重要史料。该书现存有明万历四十五年茅元仪刻本,收《北京图书馆古籍善本书目》;清张海鹏《借月山房汇抄》本,1920年上海博古斋影印清张氏嘉庆刻本,《四库全书总目》载有浙江汪启淑家藏本。
八卷。明王世貞 (1526—1590)撰。王世貞,字元美,自号鳳洲,弇州山人,太倉 (今江蘇省太倉縣)人。明嘉靖年間進士,官至南京刑部尚書。其學問淵博,為明前七子之首,主持文壇二十年之久,主張文必西漢,詩必盛唐,大曆以後書勿讀。一生著述豐富,有《弇山堂别集》、《弇州山人四部稿》等。《嘉靖以來首輔傳》記載明世宗、穆宗、神宗三朝閣臣事迹。明太祖罷設丞相,至嘉靖始委政内閣,内閣為實際的執政機構,其首輔(首揆),即首席大學士,于政尤為重要。《嘉靖以來首輔傳》所記從楊廷和到申時行都以首輔為主,間附其他閣臣事迹,故名。該書記錄詳細可信、次第得當,從中可見明中後期的官制和政治情況,足與正史相參證,為明代重要史料。該書現存有明萬曆四十五年茅元儀刻本,收《北京圖書館古籍善本書目》;清張海鵬《借月山房彙抄》本,1920年上海博古齋影印清張氏嘉慶刻本,《四庫全書總目》載有浙江汪啟淑家藏本。
亦称《鄂国金佗稡编》。传记资料。南宋岳珂撰。28卷。岳飞以忠获戾,身后备遭诋毁,事迹堙没。孝宗时冤案得以平反,其三子霖考于闻见,访于遗卒,搜得部分残存资料,由国子博士顾杞整理出岳飞传记草稿。书未就而霖卒,其子珂继承父志,大访遗轶之文,凡官府案牍及野老所传、故吏所录无不采辑,在顾氏原稿基础上修改加工,涉笔5年,于嘉泰三年(1203)完成是编前25卷。嘉定十一年(1218),又增《天定录》3卷刻板印行。以嘉兴府岳珂所居金佗坊命名,又因岳飞追封为鄂王,故亦称《鄂国金佗稡编》。是书有《高宗宸翰》3卷,收集高宗手诏76则。《鄂王行实编年》6卷,前5卷为编年体岳飞传记,第6卷“遗事”介绍岳飞道德风范及妻、子情况。《鄂王家集》10卷,有岳飞奏议、公文、诗词、题记等167篇。《吁天辨诬》6卷,对岳飞遭毁谤、诬陷的5个问题进行辨解。《天定录》3卷,乃宋廷为岳飞平反、定谥、追封、改谥等一系列文件。是书所记或限于资料,或依据传闻,于高宗与岳飞的矛盾多有掩饰,对岳飞亦有虚美之词,不免有难以凭信之处。然作者于秦氏父子恣意玷污青史之余,穷搜冥索,获得不少原始文件与资料,使岳飞及岳家军部分事迹得以恢复真相,于南宋初
亦稱《鄂國金佗稡編》。傳記資料。南宋嶽珂撰。28卷。嶽飛以忠獲戾,身後備遭诋毀,事迹堙沒。孝宗時冤案得以平反,其三子霖考于聞見,訪于遺卒,搜得部分殘存資料,由國子博士顧杞整理出嶽飛傳記草稿。書未就而霖卒,其子珂繼承父志,大訪遺轶之文,凡官府案牍及野老所傳、故吏所錄無不采輯,在顧氏原稿基礎上修改加工,涉筆5年,于嘉泰三年(1203)完成是編前25卷。嘉定十一年(1218),又增《天定錄》3卷刻闆印行。以嘉興府嶽珂所居金佗坊命名,又因嶽飛追封為鄂王,故亦稱《鄂國金佗稡編》。是書有《高宗宸翰》3卷,收集高宗手诏76則。《鄂王行實編年》6卷,前5卷為編年體嶽飛傳記,第6卷“遺事”介紹嶽飛道德風範及妻、子情況。《鄂王家集》10卷,有嶽飛奏議、公文、詩詞、題記等167篇。《籲天辨誣》6卷,對嶽飛遭毀謗、誣陷的5個問題進行辨解。《天定錄》3卷,乃宋廷為嶽飛平反、定谥、追封、改谥等一系列文件。是書所記或限于資料,或依據傳聞,于高宗與嶽飛的矛盾多有掩飾,對嶽飛亦有虛美之詞,不免有難以憑信之處。然作者于秦氏父子恣意玷污青史之餘,窮搜冥索,獲得不少原始文件與資料,使嶽飛及嶽家軍部分事迹得以恢複真相,于南宋初
《京口耆旧传》9卷,南宋刘宰撰。刘宰,字平国,镇江金坛人,宋光宗绍熙元年(1190)进士。他博学多识,熟知乡土前贤,宁宗嘉定七年(1214),镇江府教授卢宪奉知府史弥坚之命,准备重修郡志,卢宪本为台州人,对镇江先贤知之不多,他便请刘宰搜访名贤事迹,以供修志时参考,刘宰于次年撰成此书,取名《京口耆旧传》(京口为镇江古称)。该书在宋代未见著录,原本卷数不详,今本系清修《四库全书》时从《永乐大典》中辑出,馆臣将其析为9卷,今天通行的《守山阁丛书》和《粤雅堂丛书》本都是出自《四库全书》。宋代的镇江府下辖丹阳、丹徒、金坛3县,《京口耆旧传》即专为此3县的名贤耆旧立传,收录范围上起北宋初,下迄嘉定七年,生者不录。今本共有68人的传记(附传不计在内),其中王遂、刘宰两传记事晚至理宗宝祐年间,据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考订,此两传当系刘宰小儿子刘汝进增补。镇江一地在宋代名贤辈出,其中如沈括、米芾、陈东、张悫、汤东野、洪兴祖、苏颂等人,虽然在正史中都有传,但此书所记他们的轶闻逸事都较正史为详。在体例的谨严上此书并不亚于正史,每篇传文都本末详备,生卒必具,与杂记随笔不同。其中内容多可与史传相参证,如第5卷汤
《京口耆舊傳》9卷,南宋劉宰撰。劉宰,字平國,鎮江金壇人,宋光宗紹熙元年(1190)進士。他博學多識,熟知鄉土前賢,甯宗嘉定七年(1214),鎮江府教授盧憲奉知府史彌堅之命,準備重修郡志,盧憲本為台州人,對鎮江先賢知之不多,他便請劉宰搜訪名賢事迹,以供修志時參考,劉宰于次年撰成此書,取名《京口耆舊傳》(京口為鎮江古稱)。該書在宋代未見著錄,原本卷數不詳,今本系清修《四庫全書》時從《永樂大典》中輯出,館臣将其析為9卷,今天通行的《守山閣叢書》和《粵雅堂叢書》本都是出自《四庫全書》。宋代的鎮江府下轄丹陽、丹徒、金壇3縣,《京口耆舊傳》即專為此3縣的名賢耆舊立傳,收錄範圍上起北宋初,下迄嘉定七年,生者不錄。今本共有68人的傳記(附傳不計在内),其中王遂、劉宰兩傳記事晚至理宗寶祐年間,據餘嘉錫《四庫提要辨證》考訂,此兩傳當系劉宰小兒子劉汝進增補。鎮江一地在宋代名賢輩出,其中如沈括、米芾、陳東、張悫、湯東野、洪興祖、蘇頌等人,雖然在正史中都有傳,但此書所記他們的轶聞逸事都較正史為詳。在體例的謹嚴上此書并不亞于正史,每篇傳文都本末詳備,生卒必具,與雜記随筆不同。其中内容多可與史傳相參證,如第5卷湯
十四卷。元吴师道撰。本书为补宋洪遵《东阳志》中所记人物之缺而作,始自梁朝,迄于南宋末。每人皆先述其事迹,后录其诗文,并间有吴氏考证、按语。体例略近元好问《中州集》,但元氏借诗以存人,吴氏则因人以存诗文,故或有仅载篇目而不录原文者。其编辑宋人小传,是在《宋史》未成以前,故记载多有异同,亦有《宋史》不载之事。于史颇资参考。有清李小雅抄本,缪荃孙、瞿熙邦校并跋,四册(现藏北京图书馆)、《四库全书》本。此外,近人张钧衡撰《考异》一卷,《辩疑》一篇,收入《适园丛书》第一集。《续金华丛书》 (史部) 亦有《敬乡录》十四卷附《考异》一卷本。
十四卷。元吳師道撰。本書為補宋洪遵《東陽志》中所記人物之缺而作,始自梁朝,迄于南宋末。每人皆先述其事迹,後錄其詩文,并間有吳氏考證、按語。體例略近元好問《中州集》,但元氏借詩以存人,吳氏則因人以存詩文,故或有僅載篇目而不錄原文者。其編輯宋人小傳,是在《宋史》未成以前,故記載多有異同,亦有《宋史》不載之事。于史頗資參考。有清李小雅抄本,缪荃孫、瞿熙邦校并跋,四冊(現藏北京圖書館)、《四庫全書》本。此外,近人張鈞衡撰《考異》一卷,《辯疑》一篇,收入《适園叢書》第一集。《續金華叢書》 (史部) 亦有《敬鄉錄》十四卷附《考異》一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