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倩籍》记述其友唐寅、文徵明等人的个性、嗜好,富有文学色彩。
《新倩籍》記述其友唐寅、文徵明等人的個性、嗜好,富有文學色彩。
清陈鼎撰。二十四卷。作者曾奔走各地,搜集史迹,历二十余年,著成《忠烈传》六十卷,因书稿被窃不传,遂辑身边乱稿成书,专记明末东林党史事。卷首冠以东林党人榜,末附熹宗本纪二卷。仿元祐党籍体例,按《东林党人榜》所列人物,记叙顾宪成等180余人的生平事迹,撰成传记,以表彰东林学者讲学传播理学之功迹。所撰传记以明末节义之士居先。搜集名人事迹详细,所以虽有漏误,仍可参考,并弥补《明史》之不足。有康熙间刊本,又有山海堂刊本。
清陳鼎撰。二十四卷。作者曾奔走各地,搜集史迹,曆二十餘年,著成《忠烈傳》六十卷,因書稿被竊不傳,遂輯身邊亂稿成書,專記明末東林黨史事。卷首冠以東林黨人榜,末附熹宗本紀二卷。仿元祐黨籍體例,按《東林黨人榜》所列人物,記叙顧憲成等180餘人的生平事迹,撰成傳記,以表彰東林學者講學傳播理學之功迹。所撰傳記以明末節義之士居先。搜集名人事迹詳細,所以雖有漏誤,仍可參考,并彌補《明史》之不足。有康熙間刊本,又有山海堂刊本。
四卷。全称《名公法喜志》。明代夏树芳撰,冯定校阅。约成书于万历三十四年(1606)。是一部辑录历代名儒百官和忠孝节义之士的持佛态度及言行事迹的传记体著作。所收人物始自汉武帝时的东方曼倩(即东方朔),终于元末明初的杨铁崖(即杨维祯),共二百零八人,多为崇佛者。本书编纂宗旨在于集录参禅学道之士,但唐以前的人物则不限于此。卷首有竹观衡、邹迪光、顾宪成、吴亮的序及自序。
四卷。全稱《名公法喜志》。明代夏樹芳撰,馮定校閱。約成書于萬曆三十四年(1606)。是一部輯錄曆代名儒百官和忠孝節義之士的持佛态度及言行事迹的傳記體著作。所收人物始自漢武帝時的東方曼倩(即東方朔),終于元末明初的楊鐵崖(即楊維祯),共二百零八人,多為崇佛者。本書編纂宗旨在于集錄參禅學道之士,但唐以前的人物則不限于此。卷首有竹觀衡、鄒迪光、顧憲成、吳亮的序及自序。
明张居正撰。张居正(1525—1582),字叔大,号太岳。湖广江陵 (今属湖北) 人。明代著名政治家。隆庆时,为首辅,万年初年,神宗年幼,国事均由他主持。是书即为万历元年 (1573),朱翊钧 “初登大宝”,张居正 “采摭前代君人治迹……可劝戒者”,并 “各因事绘图系之” (该书序言) 以备御览的。书中远溯唐虞,下讫汉、唐、宋,共编辑唐尧、虞舜、夏禹、商场、周文武、宣王、汉高、汉文、汉武、汉昭、汉宣、汉成、汉光武、汉明、汉昭烈、唐太宗、唐玄宗、唐肃宗、唐宣宗、唐宪宗、宋太祖、宋太宗、宋仁宗、宋神宗、宋哲宗等多位帝王的事迹百余条,内容包括任贤图治、感谏勤政、面斥佞臣、遣归方士、不受贡献、焚香读书、敬爱母教、不喜珠饰、后苑观麦、轸念流民等117条目。其中有一些有关宫廷的资料,可为研究者参考。因是书是给年幼的皇帝专门编写的,因此不但选、撰精心,而且又深入浅出,加上图文并茂,可作为启蒙读物,辨古知今,增长知识。是书前有隆庆六年 (1567) 进疏一篇,说明善为阳为吉,恶为阴为凶,故取尧舜以来善可为法志八十一事 (数用九九),恶可为戒者三十六事 (数用六六)。《四库全书》将是书收入《史部·史评类
明張居正撰。張居正(1525—1582),字叔大,号太嶽。湖廣江陵 (今屬湖北) 人。明代著名政治家。隆慶時,為首輔,萬年初年,神宗年幼,國事均由他主持。是書即為萬曆元年 (1573),朱翊鈞 “初登大寶”,張居正 “采摭前代君人治迹……可勸戒者”,并 “各因事繪圖系之” (該書序言) 以備禦覽的。書中遠溯唐虞,下訖漢、唐、宋,共編輯唐堯、虞舜、夏禹、商場、周文武、宣王、漢高、漢文、漢武、漢昭、漢宣、漢成、漢光武、漢明、漢昭烈、唐太宗、唐玄宗、唐肅宗、唐宣宗、唐憲宗、宋太祖、宋太宗、宋仁宗、宋神宗、宋哲宗等多位帝王的事迹百餘條,内容包括任賢圖治、感谏勤政、面斥佞臣、遣歸方士、不受貢獻、焚香讀書、敬愛母教、不喜珠飾、後苑觀麥、轸念流民等117條目。其中有一些有關宮廷的資料,可為研究者參考。因是書是給年幼的皇帝專門編寫的,因此不但選、撰精心,而且又深入淺出,加上圖文并茂,可作為啟蒙讀物,辨古知今,增長知識。是書前有隆慶六年 (1567) 進疏一篇,說明善為陽為吉,惡為陰為兇,故取堯舜以來善可為法志八十一事 (數用九九),惡可為戒者三十六事 (數用六六)。《四庫全書》将是書收入《史部·史評類
该传记视角独特、思想新锐、论述严谨,令人耳目一新,启人心智,发人深省。王安石作为一位改革家,在中国历史上,饱受争议。古往今来对于他的评价有天壤之别,同时代的司马光、苏轼在不同时期也有过褒贬不一的论断。本书详细论述了王安石的时代、执政前后活动、军事功绩、新政成绩、家庭与交友、文学成就等几个方面,并以近代欧美政治为参照,透彻分析了王安石新法的成败得失;作“考异”十九条,力图还争议之中的王安石以真实面孔。
該傳記視角獨特、思想新銳、論述嚴謹,令人耳目一新,啟人心智,發人深省。王安石作為一位改革家,在中國曆史上,飽受争議。古往今來對于他的評價有天壤之别,同時代的司馬光、蘇轼在不同時期也有過褒貶不一的論斷。本書詳細論述了王安石的時代、執政前後活動、軍事功績、新政成績、家庭與交友、文學成就等幾個方面,并以近代歐美政治為參照,透徹分析了王安石新法的成敗得失;作“考異”十九條,力圖還争議之中的王安石以真實面孔。
一作《五十年大事记》。清末四明听雨楼主人撰。十九节。卷首录宣统元年(1909)赐恤诏书。本文分事业、政绩、学问、新政、吏治、育才、举贤等门记述张之洞生平,所举事例,如《马关条约》签订后密助唐景崧保台自立等,持论鲜明。其中对张氏之革新力加褒扬,而于其守旧则辩解为“稍形固执”,反映了时论之一侧面。
一作《五十年大事記》。清末四明聽雨樓主人撰。十九節。卷首錄宣統元年(1909)賜恤诏書。本文分事業、政績、學問、新政、吏治、育才、舉賢等門記述張之洞生平,所舉事例,如《馬關條約》簽訂後密助唐景崧保台自立等,持論鮮明。其中對張氏之革新力加褒揚,而于其守舊則辯解為“稍形固執”,反映了時論之一側面。
清徐鼒撰。六十五卷,补遗五卷。纪传体南明史。徐鼒晚年,就《小腆纪年附考》同时期的各个人物编成本书,未完稿即病死,其子承礼整理补订成书。两书虽叙写同时期的史事,但前者用编年体,后者用纪传体,一以年经,一以人纬,两书并行,对南明史的研究提供了许多方便。
清徐鼒撰。六十五卷,補遺五卷。紀傳體南明史。徐鼒晚年,就《小腆紀年附考》同時期的各個人物編成本書,未完稿即病死,其子承禮整理補訂成書。兩書雖叙寫同時期的史事,但前者用編年體,後者用紀傳體,一以年經,一以人緯,兩書并行,對南明史的研究提供了許多方便。
奴才小史,民国九年成都昌福公司铅印本。一卷。记载十九名清代负面人物之简历。为奴才;清代,太监及亲近皇帝的满族大臣对皇帝自称奴才,同时,清代典章规定,汉人不如奴才,禁止汉人对皇帝自称奴才。
奴才小史,民國九年成都昌福公司鉛印本。一卷。記載十九名清代負面人物之簡曆。為奴才;清代,太監及親近皇帝的滿族大臣對皇帝自稱奴才,同時,清代典章規定,漢人不如奴才,禁止漢人對皇帝自稱奴才。
清邵廷采撰。十二卷。记南明史事。卷一记唐王聿键始末,卷二记鲁王以海始末,均按年叙事,末附以论。卷三至卷十二,则为黄道周、蒋德璟、钱肃乐、张煌言等五十余人传,所记名人事迹,详略不等。书中记绍兴抗清义师特详,颇可依据。
清邵廷采撰。十二卷。記南明史事。卷一記唐王聿鍵始末,卷二記魯王以海始末,均按年叙事,末附以論。卷三至卷十二,則為黃道周、蔣德璟、錢肅樂、張煌言等五十餘人傳,所記名人事迹,詳略不等。書中記紹興抗清義師特詳,頗可依據。
又名《慈禧后私生活实录》。笔记小说。清德龄撰。德龄有《瀛台泣血记》已著录。此编写慈禧太后豪华奢侈的宫廷生活和专横独裁的作风。书中叙述慈禧出游奉天(今沈阳)前,如何下令修筑京奉铁路,及严密的行车制度。当专车通过时,所有车辆不得行动,违者受极刑。是德龄郡主用英文所作。作者德龄郡主(习惯称为德龄公主),为慈禧御前八位女官中最为得宠的一位,也是晚清为数极少的受过西方教育、能说英语、法语及日语的中国女性。她与妹妹容龄郡主同为慈禧近身侍官。该书以作者在宫中亲身经历为基础,叙述了她在慈禧身边的所见所闻及一些鲜为人知的宫廷政治生活内幕,对研究了解晚清史具有参考意义。可以说是最早的一本宫廷口述实录。 本书原为美国纽约陶德曼图书公司于1933年出版的英文读物,经由秦瘦鸥先生译述,语言优美流畅。秦瘦鸥的中译申报馆本于1934年在国内出版,并多次再版。
又名《慈禧後私生活實錄》。筆記小說。清德齡撰。德齡有《瀛台泣血記》已著錄。此編寫慈禧太後豪華奢侈的宮廷生活和專橫獨裁的作風。書中叙述慈禧出遊奉天(今沈陽)前,如何下令修築京奉鐵路,及嚴密的行車制度。當專車通過時,所有車輛不得行動,違者受極刑。是德齡郡主用英文所作。作者德齡郡主(習慣稱為德齡公主),為慈禧禦前八位女官中最為得寵的一位,也是晚清為數極少的受過西方教育、能說英語、法語及日語的中國女性。她與妹妹容齡郡主同為慈禧近身侍官。該書以作者在宮中親身經曆為基礎,叙述了她在慈禧身邊的所見所聞及一些鮮為人知的宮廷政治生活内幕,對研究了解晚清史具有參考意義。可以說是最早的一本宮廷口述實錄。 本書原為美國紐約陶德曼圖書公司于1933年出版的英文讀物,經由秦瘦鷗先生譯述,語言優美流暢。秦瘦鷗的中譯申報館本于1934年在國内出版,并多次再版。
建文皇帝遗迹,一卷,无撰者名氏。台湾学生书局出版的明代史籍汇刊中收有建文皇帝事迹备遗录一卷,与此书内容同,题为大岳山人撰,亦未详为何人。
建文皇帝遺迹,一卷,無撰者名氏。台灣學生書局出版的明代史籍彙刊中收有建文皇帝事迹備遺錄一卷,與此書内容同,題為大嶽山人撰,亦未詳為何人。
匪石撰。十七节。资料大半依据日本书籍如《郑成功》、《台湾郑氏记事》、《郑成功传碑》、《野史台湾传》,以及申报馆《台湾外纪》、黄澄《泣闽录》等。叙述明末时势,郑成功的幼年及其起兵抗清、收复台湾,以及成功死后,其孙克塽降清的情况。末附《郑成功世系表》、《郑成功年谱》。
匪石撰。十七節。資料大半依據日本書籍如《鄭成功》、《台灣鄭氏記事》、《鄭成功傳碑》、《野史台灣傳》,以及申報館《台灣外紀》、黃澄《泣閩錄》等。叙述明末時勢,鄭成功的幼年及其起兵抗清、收複台灣,以及成功死後,其孫克塽降清的情況。末附《鄭成功世系表》、《鄭成功年譜》。
郑成功初名森,字大木,福建南安人。父芝龙,明季入海,从颜思齐为盗;思齐死,代领其众。崇祯初,因巡抚熊文灿请降,授游击将军;以捕海盗刘香、李魁奇、攻红毛功,累擢总兵。芝龙有弟三:芝虎、鸿逵、芝豹。芝虎与刘香搏战死。鸿逵初以武举从军,用芝龙功授锦衣卫掌印千户。崇祯十四年成武进士。明制:勋卫举甲科,进三秩;授都指挥使,累迁亦至总兵。福王立南京,皆封伯;命鸿逵守瓜州。顺治二年,师下江南,鸿逵兵败,奉唐王聿键入福建,与芝龙共拥立之,皆进侯;封芝豹伯。未几,又进芝龙平国公、鸿逵定国公。
鄭成功初名森,字大木,福建南安人。父芝龍,明季入海,從顔思齊為盜;思齊死,代領其衆。崇祯初,因巡撫熊文燦請降,授遊擊将軍;以捕海盜劉香、李魁奇、攻紅毛功,累擢總兵。芝龍有弟三:芝虎、鴻逵、芝豹。芝虎與劉香搏戰死。鴻逵初以武舉從軍,用芝龍功授錦衣衛掌印千戶。崇祯十四年成武進士。明制:勳衛舉甲科,進三秩;授都指揮使,累遷亦至總兵。福王立南京,皆封伯;命鴻逵守瓜州。順治二年,師下江南,鴻逵兵敗,奉唐王聿鍵入福建,與芝龍共擁立之,皆進侯;封芝豹伯。未幾,又進芝龍平國公、鴻逵定國公。
郑著《郑成功传》(分上下两卷)作者郑亦邹,字居仲;福建海澄人。清康熙丙戌(四十五年),成进士;旋授内阁中书。未几,乞假归;结庐于白云洞之麓,授徒着书。所著有《明季遂志录》等书,多散佚。《郑成功传》约成于康熙四十五年稍后任内阁中书期间,上距台湾郑氏之亡只二十余年。传系郑氏四世事,编年纪述;虽由清人口吻,但以闽人说闽事,极具史料价值。
鄭著《鄭成功傳》(分上下兩卷)作者鄭亦鄒,字居仲;福建海澄人。清康熙丙戌(四十五年),成進士;旋授内閣中書。未幾,乞假歸;結廬于白雲洞之麓,授徒着書。所著有《明季遂志錄》等書,多散佚。《鄭成功傳》約成于康熙四十五年稍後任内閣中書期間,上距台灣鄭氏之亡隻二十餘年。傳系鄭氏四世事,編年紀述;雖由清人口吻,但以閩人說閩事,極具史料價值。
诗人评传。今人陈寅恪撰。为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出版的《陈寅恪文集》之七。全三册,八十馀万字。分缘起、清河东君最初姓氏名字之推测及附带问题、河东君与“吴江故相”及“云间孝廉”之关系(附河东君嘉定之游)、河东君过访半野堂及其前后之关系、复明运动(附钱氏家难)五章。此长篇专著为著名历史学家陈寅恪晚年的一部力作,对明清之际传奇式的女诗人柳如是的身世、事迹和作品都有精辟的考论,资料丰富,考辨精详,力辟种种讹传之谬。同时还涉及同她有交往的几位诗人,其中最主要的是幾社爱国诗人陈子龙和东林党领袖人物钱谦益。作者考证柳如是用过的许多名号,有:杨爱、云娟、美人、影怜、杨朝、朝云、柳是、柳隐、柳因、柳如是、蘼芜、河东君等。作者指出:“河东君本末,则不仅散在明清间人著述,以列入乾隆朝违碍书目中之故,多已亡佚不可得见,即诸家诗文笔记之有关河东君,而不在禁毁书籍之内者,亦大抵简略错误,剿袭雷同。纵使出于同时作者,亦多有意讳饰诋诬,更加以后代人无知之虚妄揣测。故世所传河东君之事迹,多非真实,殊有待发之覆。今撰此书,专考河东君之本末,而取牧斋事迹之有关者附之。”又叙其受李存我、陈子龙、钱谦益影响,及参加幾社的活动
詩人評傳。今人陳寅恪撰。為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出版的《陳寅恪文集》之七。全三冊,八十馀萬字。分緣起、清河東君最初姓氏名字之推測及附帶問題、河東君與“吳江故相”及“雲間孝廉”之關系(附河東君嘉定之遊)、河東君過訪半野堂及其前後之關系、複明運動(附錢氏家難)五章。此長篇專著為著名曆史學家陳寅恪晚年的一部力作,對明清之際傳奇式的女詩人柳如是的身世、事迹和作品都有精辟的考論,資料豐富,考辨精詳,力辟種種訛傳之謬。同時還涉及同她有交往的幾位詩人,其中最主要的是幾社愛國詩人陳子龍和東林黨領袖人物錢謙益。作者考證柳如是用過的許多名号,有:楊愛、雲娟、美人、影憐、楊朝、朝雲、柳是、柳隐、柳因、柳如是、蘼蕪、河東君等。作者指出:“河東君本末,則不僅散在明清間人著述,以列入乾隆朝違礙書目中之故,多已亡佚不可得見,即諸家詩文筆記之有關河東君,而不在禁毀書籍之内者,亦大抵簡略錯誤,剿襲雷同。縱使出于同時作者,亦多有意諱飾诋誣,更加以後代人無知之虛妄揣測。故世所傳河東君之事迹,多非真實,殊有待發之覆。今撰此書,專考河東君之本末,而取牧齋事迹之有關者附之。”又叙其受李存我、陳子龍、錢謙益影響,及參加幾社的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