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书论。南朝梁萧衍撰。此篇同《与陶弘景论书》、《观钟繇书法十二意》等,俱为愿人从中取法之论。是篇对草书技巧提出一些精到的看法。篇中首先论述草书的产生,说: “昔秦之时,诸侯争长,简檄相传,望烽走驿,以篆、隶之难不能救速,遂作赴急之书,盖今草书是也。”对草书作了如下说明:“疾若惊蛇之失道,迟若渌水之徘徊。缓则鸦行,急则鹊厉,抽如雉啄,点如兔掷。乍驻乍引,任意所为。或粗或细,随态运奇,云集水散,风回电驰。”
()
书法评论。唐李嗣真著。一卷。是书所载82人,分为十等,各有叙录。有评有赞,条理秩然。称后品者,盖有王愔、王憎虔、袁昂、庾肩吾等曾有书品在前。前品已定,则不复铨。此书只在上上品之上更列逸品,为嗣真所创,以明其在九等以上。文中“登逸品数者四人”,可能仅指张、钟、二王,不包括李斯,故有一人之误。有《说郛》宛委山堂本。
()
南齐王僧虔著。王僧虔其祖王珣(字伯远)与王羲之同宗族,多有书法著述,今传有《书赋》、《论书表》、《又论书》、《笔意赞》等几千字。《笔意赞》其文最短,全文不足200百字。然而所论极精,历来脍炙人口。《笔意赞》是书法创作要论。首先立论曰:“书之妙道,神彩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神彩与形质论,缘于《淮南子·原道训》,以此为书法审美的原则。
()
祝允明撰,书法类著作,虞文靖公曰:“大德、延祐间称善书者,必归巴西、渔阳、吴兴。谓邓文原、鲜于枢与赵荣禄也。然邓书太枯,鲜于太俗,岂能子昂万一也。魏晋以来,未尝不通六书之义。吴兴公书冠天下,以其深究六书也。”
()
书家名录。南朝宋羊欣撰。一卷。名录列有自秦至晋的能书者李斯、赵高、程邈、曹喜、蔡邕、陈遵、王次仲、师宜官、梁鹄、邯郸淳、毛弘、左子邑、杜度、崔瑗、崔寔、张芝、张昶、姜诩、梁宣、田彦和、韦诞、韦少季、罗晖、赵袭、张超、刘德升、钟繇、胡昭、钟会、卫觊、卫瓘、卫恒等人。
()
一篇。书论。东汉崔瑗撰。瑗(77—142年),字子玉,涿郡安平(今河北省)人。官至济北相。工书,尤善章草。师承杜度,并称崔、杜。张芝曾学其笔法。是篇言草书(主要指章草)的产生及特点。
()
一篇。书评。晋代成公绥撰。此篇意在抑篆草而尊隶书。在实用功能上,认为隶书既无篆书之繁,亦无草书之“近伪”,最“适之中庸”、“用之简易”。在书艺创造上,从笔画、布白、形体、排列到运笔、体势、风格等方面道出了隶书的特点: “烂若天文之布曜,蔚若锦绣之有章。”“若暇龙盘游,蜿蜒轩翥,鸾凤翱翔,矫翼欲去;或若鸷鸟将击,并体抑怒,良马腾骧,奔放向路。”这既是对东汉隶书高度艺术成就的形象写照,也是传统类比思维在书论中的突出体现。《太平御览·征引书目》作“隶势”。《书苑菁华》录此。今有《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张氏本、寿考堂本、信述堂本、经济堂本、翰墨山房本、扫叶山房石印本、四川官印局本)和上海书画出版社《历代书法论文选》本。
()
一卷。书论。北朝北魏江式撰。江式(?—523年),字法安,陈留济阳(今河南开封)人。北魏书法家。官封骁骑将军,正光间兼著作郎,赠巴州刺史。江式少承家学,擅书法。是书即为江式上于魏宣武帝之表。表中呈述了撰集字书《古今文字》四十篇之缘由。此表主要侧重于文字学之论述,仅间及书法。表中叙述了自仓颉造字至“六书”形成: “一曰指事,二曰谐声,三曰象形,四曰会意,五曰转注,六曰假借。”列指出:“秦有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殳书,八曰隶书。”直至本朝文字之演变及书法之发展、变迁。谓:“后汉郎中扶风曹喜,号曰工篆,小异斯法,而甚精巧,自是后学,皆其法也。”“左中郎将陈留蔡邕,采李斯、曹喜之法为古今杂形。诏于太学立石碑,刊载《五经》,题书楷法,多是邕收……后诸方献篆,无出邕者。”“又有京兆韦诞、河东卫觊二家,并号能篆。当时台观榜题、宝器之铭,悉是诞书,咸传之子孙,世称其妙。”表上于宣武帝后,得诏曰:“可如所请,并就太常,兼教八分书史,其有所须,依请给之。名目待书成重闻。”江式于是开始撰集字书,大体依许慎《说文》为本,上篆下隶。惜书未成,而江式已卒。因是篇多
()
又名《四体书传并书势》。书学论著。一卷。晋卫恒撰。成于撰者晚年。卫恒,字巨山,生年不详,卒于晋永平元年(291年)。河东安邑(今山西夏县北)人。官至侍郎。卫氏父子皆能书,卫恒弟卫宣长于篆字与草书,与父兄不相上下;宣弟名庭,也工草法;恒子璪、玠,并为书法名家。《四体书势》为其晚年之作。其名“四体”,指古文、篆书、隶书、草书四种书体,书中对四体书法各为叙传,叙其起源,兼及遗事,然后各附以韵文赞辞。其中篆势赞记为蔡邕作,草书赞记为崔瑗作,古文字势赞和隶势赞当为恒自撰。
()
一篇。书学论著。南齐·王僧虔撰。通篇文有脱误,朱长文辑《墨池篇》因分为二篇,并谓《法书要录》合为一篇为非。余绍宋《书画书录解题》则曰:“是本为一篇无疑,当即《答竟陵王子良书》,朱氏强分为二,非是”。《宋史·艺文志》及《玉海》45引书目有僧虔《评书》一卷,当即是编。
()
《奴书订》为明代祝允明所作,写此文章是他对李应祯“奴书”观点的驳斥。提出法古和创新兼用的观点。
()
书法论著。东汉赵壹撰。,赵壹。字元叔,汉阳西县(今甘肃天水南)人。东汉光和间辞赋家,灵帝时为上计吏入京。有文学代表作《刺世疾邪赋》,表现了痛恨权奸当道,揭露黑暗政治的忧国之心。是篇乃如今可考的较早有关书法理论专著文章。认为对草书“专用为务”,“夕惕不息,仄不暇食,十日一笔,用数丸墨,领袖如皂,唇齿常黑”,实为迂腐儒生。疾呼要学经国之术,以免“志小者必忽大”。赵氏所言草书,主要指章草。第一篇确凿无疑的书法批评专文,《法书要录》、《书苑菁华》和《全后汉文》等均载此文。其文风如其《刺世疾邪赋》一样,极具批评锋芒,辛辣而不晦,直言而中恳。
()
南朝陶弘景撰。是作者写给梁武帝的论书信札。陶弘景,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人称“陶隐居”,为齐梁间著名书法家。梁武帝萧衍为书法史上帝王书法家中的佼佼者之一。《论书启》主要评“钟张”、“二王”(钟繇、张芝、王羲之、王献之)之优劣。萧衍在《论书启》中曾对钟王“褒贬大备”,一言以蔽之曰:“元常(钟)老骨”,“子敬(献之)懦肌”,“逸少(羲之)得进退之间”,陶对萧的“玉科”奉若神明,对王献之书风斥之谓“沦迷”,二人所见略同。《论书启》中第一次得出“伯英(张芝)既称草圣,元常(钟繇)实自隶绝”的结论,后世皆引为据。他们共同斥献之书为“近习之风”,哀叹风书日下……这在书史上有消极守旧的成份。陶对萧的圣旨推崇备至,盛赞萧的《书启》曰:“……以言发意,意则应言而手随意运,笔与手会,故益得谐称,”这是“心手相忘”论的雏形,为后世所重,并有所发展。《论书启》中有论及“二王”父子书多处。称“大王”书在永和十年以后最佳;称其“代书人”,“其书迟缓”,故称“末年书”,“小王”既学“此人书”等等,为书史所重。《论书启》载于《书苑菁华》,今载于《历代书法论文选》等书。
()
一名《草书状》或《书势》。西晋索靖撰。一卷。主要是述草书的流变。所言草书,指章草,不是今草。文中对章草的情状,借助自然界中美好事物作比喻,极尽形容之能事,与赵壹的《非草书》大异其趣。有人认为全文似未完篇。全文收入《晋书·索靖传》、宋朱长文编《墨池编》
()
书法章法论用语。指“截拽”二字。唐代李华《书论》 (即《二字诀》)云: “予有二字之诀,至神之方,所谓‘截拽’也,苟善斯字,逸少、伯英,彼何人哉!”清代康有为《广艺舟双楫》云: “又曰:‘有二字神诀,截也,拽也’。所谓截,拽者,谓未可截者截之,可以已者拽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