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十卷,又续编十卷。旧题宋代彭乘著。乘,筠州高安(今属江西)人,历任中书检正等官。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收录,有续集十卷,清初已佚,后复出佚文,题为《续墨客挥犀》。其所议论,大抵推重苏(轼)黄(庭坚)。所载人情风俗、趣闻轶事、品诗评词,不仅文章优美,且寓意深远。内容多记载宋代朝野轶事,记录诗话、文评,征引博洽。其中有数条与《冷斋夜话》相同。部分为笔记小说,如《郴连秀才》、《杜德》、《榜下择婿》等篇,文笔洒脱,叙述引人入胜。
筆記。十卷,又續編十卷。舊題宋代彭乘著。乘,筠州高安(今屬江西)人,曆任中書檢正等官。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收錄,有續集十卷,清初已佚,後複出佚文,題為《續墨客揮犀》。其所議論,大抵推重蘇(轼)黃(庭堅)。所載人情風俗、趣聞轶事、品詩評詞,不僅文章優美,且寓意深遠。内容多記載宋代朝野轶事,記錄詩話、文評,征引博洽。其中有數條與《冷齋夜話》相同。部分為筆記小說,如《郴連秀才》、《杜德》、《榜下擇婿》等篇,文筆灑脫,叙述引人入勝。
元代笔记。1卷。元怀撰。本书卷首有元仁宗延祐元年(1314)自序,卷末有元顺帝至正六年(1346)华亭孙道明跋。元怀号辗然子,书名《拊掌录》,均与本书内容相切合,书中所记都是历代流传的可笑之事。作者另有数说:宛委山堂本《说郛》题作“宋元怀”著,《续文献通考》云:“元怀,延祐时人。”《雪涛谐史》本题“宋邢居实撰,陶宗仪辑”。今从原本《说郛》及《雪涛谐史》本卷首自序。一卷。除以上各本外,尚有明刊本《古今说海》本、清道光刊本、《五朝小说》本、《学海类编》本等。今人王利器《历代笑话集》全录《雪涛谐史》本,并据《古今说海》及原本《说郛》录佚文,较为完备。
元代筆記。1卷。元懷撰。本書卷首有元仁宗延祐元年(1314)自序,卷末有元順帝至正六年(1346)華亭孫道明跋。元懷号輾然子,書名《拊掌錄》,均與本書内容相切合,書中所記都是曆代流傳的可笑之事。作者另有數說:宛委山堂本《說郛》題作“宋元懷”著,《續文獻通考》雲:“元懷,延祐時人。”《雪濤諧史》本題“宋邢居實撰,陶宗儀輯”。今從原本《說郛》及《雪濤諧史》本卷首自序。一卷。除以上各本外,尚有明刊本《古今說海》本、清道光刊本、《五朝小說》本、《學海類編》本等。今人王利器《曆代笑話集》全錄《雪濤諧史》本,并據《古今說海》及原本《說郛》錄佚文,較為完備。
宋代文言轶事小说。南宋金盈之撰。足本八卷,是编载记唐代轶闻遗事、宋代诗文记事和汴京风俗,多有参考价值。有《碧琳琅馆丛书》、 《芋园丛书》、 《适园丛书》等本。1960年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出版排印本。 《宛委别藏》本仅五卷,缺后三卷。本书分为《名公佳制》、 《荣贵要览》、 《京城风俗记》、 《琐闼异闻》、 《禅林丛录》等
宋代文言轶事小說。南宋金盈之撰。足本八卷,是編載記唐代轶聞遺事、宋代詩文記事和汴京風俗,多有參考價值。有《碧琳琅館叢書》、 《芋園叢書》、 《适園叢書》等本。1960年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出版排印本。 《宛委别藏》本僅五卷,缺後三卷。本書分為《名公佳制》、 《榮貴要覽》、 《京城風俗記》、 《瑣闼異聞》、 《禅林叢錄》等
明代文言轶事小说集。 一卷。明陆釴编。此书为抄摘他书中有关明洪武年间杂事的一部集子。材料来源以《余冬序录》(明何孟春撰)为主,此外还录自《野记》(明祝允明撰)、《客座新闻》(明沈周撰)、《草木子》 (明叶子奇撰)等书,所录的内容较集中于君道、人品等,尤以明太祖朱元璋轶事传闻为多。此书于明焦竑编的《国史经籍志》入制书类,于《钦定续通考》、《四库全书总目》入小说家类,存有《今献汇言》本、《续说郛》本,《丛书集成初编》本据《今献汇言》本影印。《四库全书总目》认为此书“援据既寡,事迹亦仅寥寥数则,不足以当‘贤识’之目”。
明代文言轶事小說集。 一卷。明陸釴編。此書為抄摘他書中有關明洪武年間雜事的一部集子。材料來源以《餘冬序錄》(明何孟春撰)為主,此外還錄自《野記》(明祝允明撰)、《客座新聞》(明沈周撰)、《草木子》 (明葉子奇撰)等書,所錄的内容較集中于君道、人品等,尤以明太祖朱元璋轶事傳聞為多。此書于明焦竑編的《國史經籍志》入制書類,于《欽定續通考》、《四庫全書總目》入小說家類,存有《今獻彙言》本、《續說郛》本,《叢書集成初編》本據《今獻彙言》本影印。《四庫全書總目》認為此書“援據既寡,事迹亦僅寥寥數則,不足以當‘賢識’之目”。
御制周颠仙人传,一卷,明太祖朱元璋撰。明史卷九八艺文志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四七子部道家类存目有著录。提要记有「洪武二十六年,太祖亲制此传,命中书舍人詹希庾书之,勒石庐山,后人录出刊行」。明史卷二九九周颠传也载有:「洪武中,帝亲撰周颠仙传,纪其事」。作为元末明初的奇人异士,周颠凭借着朱元璋亲撰的《御制周颠仙人传》而广为人知。
禦制周颠仙人傳,一卷,明太祖朱元璋撰。明史卷九八藝文志三、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卷一四七子部道家類存目有著錄。提要記有「洪武二十六年,太祖親制此傳,命中書舍人詹希庾書之,勒石廬山,後人錄出刊行」。明史卷二九九周颠傳也載有:「洪武中,帝親撰周颠仙傳,紀其事」。作為元末明初的奇人異士,周颠憑借着朱元璋親撰的《禦制周颠仙人傳》而廣為人知。
《乡曲枝辞》二十八则,清代俞蛟撰。俞氏为乾隆、嘉庆年间山阴人,多年“辗转为幕”,“奔走四方”,见闻颇广。其所闻所见,辄留意于笔端,总名之曰《梦厂杂著》。《乡曲枝辞》即其中的一种。该书笔法与《聊斋》近似,但内容大多信实(个别篇章杂有因果报应之事),其中《某侍御》、《狱卒纵囚记》等篇,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据民国石印本整理。
《鄉曲枝辭》二十八則,清代俞蛟撰。俞氏為乾隆、嘉慶年間山陰人,多年“輾轉為幕”,“奔走四方”,見聞頗廣。其所聞所見,辄留意于筆端,總名之曰《夢廠雜著》。《鄉曲枝辭》即其中的一種。該書筆法與《聊齋》近似,但内容大多信實(個别篇章雜有因果報應之事),其中《某侍禦》、《獄卒縱囚記》等篇,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據民國石印本整理。
明人文言韵语短篇小说,丛书集成本《杂纂》收“游戏文”八种,而《会仙女志》即为其中之一。云系“据宝颜堂秘籍本排印”。文不长。题曰“高寄斋订正《会汕女志》”,“明会稽哪唬仲玉撰”。文前有二《序》,其一署“赐进士第养吾陈士元嘉靖癸丑(1553)秋九月十有六日”;其二署“赐进士第监察御史斗南祝乾寿撰,嘉靖丙辰`1556)五月望日。一《序》后是《刻<会仙女志)题辞》,署日“嘉靖壬子,(1552)三月五日会稽玄阳仙史邮唬题”。文末有《后序》,署“隆庆元年(1567)三月四日宝姿小渔唐子汝揖为,玄崖兄书于留都牛首四华山房”。小说所叙:玄阳仙史年甫弱冠,读《易》于玄阳洞天。忽有一女子,年方十六七岁,飘然至焉。自谓处子,“乃天府英灵.会自蓬液,与子凤缘,愿执栉巾”。仙史始疑其不贞,为“暮夜淫奔”,以自己已聘陈氏女未娶,辞而逐之。仙女不以为恼,反认作此人不凡,为可.与言者。遂与仙史“谈子午之窟,泄天地之秘,阐阴阳之精。”二人问答歌赋一通。仙女因与仙史有夙缘,·愿化作清风一袭,入于陈氏之躯,“终身为子执箕帚。”仙女去。不久陈氏病,仙史往探,见其容貌言谈宛然仙女。待其病廖,即完礼成婚云云。
明人文言韻語短篇小說,叢書集成本《雜纂》收“遊戲文”八種,而《會仙女志》即為其中之一。雲系“據寶顔堂秘籍本排印”。文不長。題曰“高寄齋訂正《會汕女志》”,“明會稽哪唬仲玉撰”。文前有二《序》,其一署“賜進士第養吾陳士元嘉靖癸醜(1553)秋九月十有六日”;其二署“賜進士第監察禦史鬥南祝乾壽撰,嘉靖丙辰`1556)五月望日。一《序》後是《刻<會仙女志)題辭》,署日“嘉靖壬子,(1552)三月五日會稽玄陽仙史郵唬題”。文末有《後序》,署“隆慶元年(1567)三月四日寶姿小漁唐子汝揖為,玄崖兄書于留都牛首四華山房”。小說所叙:玄陽仙史年甫弱冠,讀《易》于玄陽洞天。忽有一女子,年方十六七歲,飄然至焉。自謂處子,“乃天府英靈.會自蓬液,與子鳳緣,願執栉巾”。仙史始疑其不貞,為“暮夜淫奔”,以自己已聘陳氏女未娶,辭而逐之。仙女不以為惱,反認作此人不凡,為可.與言者。遂與仙史“談子午之窟,洩天地之秘,闡陰陽之精。”二人問答歌賦一通。仙女因與仙史有夙緣,·願化作清風一襲,入于陳氏之軀,“終身為子執箕帚。”仙女去。不久陳氏病,仙史往探,見其容貌言談宛然仙女。待其病廖,即完禮成婚雲雲。
明代文言笔记小说集,明伍馀福撰,凡二十则(其中有些文、史考辨等短篇)。今存版本有《学海类编》本、 《广四十家小说》本、《丛书集成初编》本、《续说郛》本、 《五朝小说》本(后两种题作《莘野纂闻》)等。卷末有其子跋语云:“此先君家食时所纂”,“先君捐馆后,始于笥中捡出”;时为嘉靖十九年(1540)。《四库全书总目》谓“是书所记仅二十条,皆吴中故实,间及朝政”。其中有志怪作品如《终南勇士》,记二贾人迷途终南山之奇遇。
明代文言筆記小說集,明伍馀福撰,凡二十則(其中有些文、史考辨等短篇)。今存版本有《學海類編》本、 《廣四十家小說》本、《叢書集成初編》本、《續說郛》本、 《五朝小說》本(後兩種題作《莘野纂聞》)等。卷末有其子跋語雲:“此先君家食時所纂”,“先君捐館後,始于笥中撿出”;時為嘉靖十九年(1540)。《四庫全書總目》謂“是書所記僅二十條,皆吳中故實,間及朝政”。其中有志怪作品如《終南勇士》,記二賈人迷途終南山之奇遇。
《东朝纪》,明代王泌撰写的笔记小说。主要讲述初,太子读书大本堂,选民间之俊秀及公卿之嫡子入堂中伴读,谓之“龙门秀才”。后以文华殿为太子进讲之所。 宋学士景濂教太子之功居多,因孙祚得罪,连坐应死。高后遣奏,请免其死,上未允。太子泣谏,亦未蒙恩。太子计穷,投金水河,左右救止,以闻上,乃释公,窜之松潘。 钞法既行,上命太子专董其事。时伪造甚众,比有得者,一见即知真伪,盖其机识在二印,伪者不知。 国初,疏牍奉御,上一览即送东宫,令泰决,以观才识。后遂定制,凡章奏必以副封启,东朝与实封同进。
《東朝紀》,明代王泌撰寫的筆記小說。主要講述初,太子讀書大本堂,選民間之俊秀及公卿之嫡子入堂中伴讀,謂之“龍門秀才”。後以文華殿為太子進講之所。 宋學士景濂教太子之功居多,因孫祚得罪,連坐應死。高後遣奏,請免其死,上未允。太子泣谏,亦未蒙恩。太子計窮,投金水河,左右救止,以聞上,乃釋公,竄之松潘。 鈔法既行,上命太子專董其事。時僞造甚衆,比有得者,一見即知真僞,蓋其機識在二印,僞者不知。 國初,疏牍奉禦,上一覽即送東宮,令泰決,以觀才識。後遂定制,凡章奏必以副封啟,東朝與實封同進。
明代文言轶事小说集。明陈沂撰。一卷。现有记录汇编本、古今名贤汇语本、续说郛本、丛书集成初编本。此录自序云: “沂儿时侍外祖金静虚公,时公年九十余,道宣德正统间事甚悉。弱冠接夏太常公崇文,出其祖忠靖公所纪,又述丘文庄公言前辈之可法者,多忘去,仅追忆得数事。后奉吴文定、李文正二公教,及沂所目击者而著之成编,用以自警,名《畜德录》”。书中所记,皆先朝及本朝名公之操守亮节,颂扬他们忧国忧民,体恤百姓,廉洁公正,不畏权势的高尚品质。如记王翱两事:王忠肃公翱自两广召为吏部尚书,舟次济宁。都水主事法以先后叙过间,虽贵官不得越。人怪之,公曰:“彼立法,安忍坏之。”公在吏部,门无请托。太平侯时与上鞠戏, 自意可请。会朝退,从公后徐呼。王问为谁,侯以名自通,方以事启, 公不顾, 作厉声曰: “不谙事。”侯惶恐而退。作者以简练的笔法,通过具体事情的描述,鲜明地表现出王翱对下不以势位压人,对上不依阿权贵的刚正性格。语言质朴,时以风趣出之,如记岳正耿介不能容人, “或谓公曰:不闻宰相腹中撑舟乎?曰:顺撑来可容,使纵横来安容得耶!”在幽默的语言中寄寓了深刻的道理。
明代文言轶事小說集。明陳沂撰。一卷。現有記錄彙編本、古今名賢彙語本、續說郛本、叢書集成初編本。此錄自序雲: “沂兒時侍外祖金靜虛公,時公年九十餘,道宣德正統間事甚悉。弱冠接夏太常公崇文,出其祖忠靖公所紀,又述丘文莊公言前輩之可法者,多忘去,僅追憶得數事。後奉吳文定、李文正二公教,及沂所目擊者而著之成編,用以自警,名《畜德錄》”。書中所記,皆先朝及本朝名公之操守亮節,頌揚他們憂國憂民,體恤百姓,廉潔公正,不畏權勢的高尚品質。如記王翺兩事:王忠肅公翺自兩廣召為吏部尚書,舟次濟甯。都水主事法以先後叙過間,雖貴官不得越。人怪之,公曰:“彼立法,安忍壞之。”公在吏部,門無請托。太平侯時與上鞠戲, 自意可請。會朝退,從公後徐呼。王問為誰,侯以名自通,方以事啟, 公不顧, 作厲聲曰: “不谙事。”侯惶恐而退。作者以簡練的筆法,通過具體事情的描述,鮮明地表現出王翺對下不以勢位壓人,對上不依阿權貴的剛正性格。語言質樸,時以風趣出之,如記嶽正耿介不能容人, “或謂公曰:不聞宰相腹中撐舟乎?曰:順撐來可容,使縱橫來安容得耶!”在幽默的語言中寄寓了深刻的道理。
明代文言笔记小说集,共二卷。明代陈继儒撰。有《宝颜堂秘笈》、 《啸园丛书》、 《丛书集成初编》本。《四库全书总目》:“是书皆杂抄古今名物训诂及奇文隽字可供词藻之用者,随笔札记,颇无伦次。”所录每则前都加有条名,一般并没有人物情节,仅部分略具小说意味者,如“胎卵二族”、“山”、 “珠子树”、 “黄腰兽”、 “花妖”、 “地犬”等
明代文言筆記小說集,共二卷。明代陳繼儒撰。有《寶顔堂秘笈》、 《嘯園叢書》、 《叢書集成初編》本。《四庫全書總目》:“是書皆雜抄古今名物訓诂及奇文隽字可供詞藻之用者,随筆劄記,頗無倫次。”所錄每則前都加有條名,一般并沒有人物情節,僅部分略具小說意味者,如“胎卵二族”、“山”、 “珠子樹”、 “黃腰獸”、 “花妖”、 “地犬”等
《悬笥琐探》[xuán sì suǒ tàn]明刘昌著。存一卷。《四库全书总目》云:“昌字钦谟,吴县(今苏州)人。正统乙丑(1445)进士,历官河南提学副使,迁广东参政。”是书多记天顺、成化间历官所见所闻,包括人文、天象、灾异,文笔生动。该笔记记述一些怪异之事,颇似小说家言,如“龙斗”条说:“天顺七年九月十六日,予自嵩县赴汝州,见一物于中天,淡白垂长数丈,尾微曲,少顷不见,忽又垂出,闪闪若动,细如数百丈线,人言此龙也。十月二日,自南阳赴邓,将至白马寺,时微雨且晴,忽见西南有黑物在薄云间,蜿蜒如圈者,其首尾莫可辨,惟身显然,若草书云字之状。忽又有一白物在其下,如乙字然,相去尺许,久之始灭,人皆言龙斗云。”恐是天气现象,幻觉为“龙”与“龙斗”。此外,他对文人事迹的记述,如王宾(仲光)、王芾(孟端)等,给研究文学史提供了参考资料。笔记的文笔清隽可诵。本书版本较多,有《顾氏明朝四十家小说》本,《明钞五种》本,《续说郛》本,《纪录汇编》本,《五朝小说》本,《丛书集成初编》本等。
《懸笥瑣探》[xuán sì suǒ tàn]明劉昌著。存一卷。《四庫全書總目》雲:“昌字欽谟,吳縣(今蘇州)人。正統乙醜(1445)進士,曆官河南提學副使,遷廣東參政。”是書多記天順、成化間曆官所見所聞,包括人文、天象、災異,文筆生動。該筆記記述一些怪異之事,頗似小說家言,如“龍鬥”條說:“天順七年九月十六日,予自嵩縣赴汝州,見一物于中天,淡白垂長數丈,尾微曲,少頃不見,忽又垂出,閃閃若動,細如數百丈線,人言此龍也。十月二日,自南陽赴鄧,将至白馬寺,時微雨且晴,忽見西南有黑物在薄雲間,蜿蜒如圈者,其首尾莫可辨,惟身顯然,若草書雲字之狀。忽又有一白物在其下,如乙字然,相去尺許,久之始滅,人皆言龍鬥雲。”恐是天氣現象,幻覺為“龍”與“龍鬥”。此外,他對文人事迹的記述,如王賓(仲光)、王芾(孟端)等,給研究文學史提供了參考資料。筆記的文筆清隽可誦。本書版本較多,有《顧氏明朝四十家小說》本,《明鈔五種》本,《續說郛》本,《紀錄彙編》本,《五朝小說》本,《叢書集成初編》本等。
《冥寥子游》为文言笔记小说。明屠隆撰。明刊本、《广百川学海》本作一卷,《宝颜堂秘笈》本、《丛书集成初编》本皆作二卷。《续说郛》本作三卷。此书记叙冥寥子生性狂放,与时俗不合,遂弃官学道,云游四方。途遇一烟霞之友,结伴而行,各一瓢一衲。两人以乞食为生,“无问城郭村落,朱门白屋,仙观僧庐戒所,乞以食不以酒,以蔬不以肉”。风餐露宿,“或山鬼伺之,虎狼窥之,奈何山鬼无能为苦,虎狼无术以制之”。夜宿逆旅,“或有妇人冶容艳态而窥于门,须臾渐迫,微辞见调”,冥寥子端坐如初,妇人瞥然不见,“为鬼狐,为魔试,皆不可知矣。”冥寥子游三年,足迹几遍天下,归而葺一茅屋四明山中,终身不出。
《冥寥子遊》為文言筆記小說。明屠隆撰。明刊本、《廣百川學海》本作一卷,《寶顔堂秘笈》本、《叢書集成初編》本皆作二卷。《續說郛》本作三卷。此書記叙冥寥子生性狂放,與時俗不合,遂棄官學道,雲遊四方。途遇一煙霞之友,結伴而行,各一瓢一衲。兩人以乞食為生,“無問城郭村落,朱門白屋,仙觀僧廬戒所,乞以食不以酒,以蔬不以肉”。風餐露宿,“或山鬼伺之,虎狼窺之,奈何山鬼無能為苦,虎狼無術以制之”。夜宿逆旅,“或有婦人冶容豔态而窺于門,須臾漸迫,微辭見調”,冥寥子端坐如初,婦人瞥然不見,“為鬼狐,為魔試,皆不可知矣。”冥寥子遊三年,足迹幾遍天下,歸而葺一茅屋四明山中,終身不出。
全1册。明马愈著。马愈,字抑之,号华发仙人,人称“马清痴”,嘉定(今上海市)人。明天顺甲申八年(1464年)进士,官至刑部主事。能诗文,善书法,亦工山水。该文集共收录马愈的文章作品35篇,这些文章主题贴近生活,内容涉及广泛,既包括《李廷墨》《印毒所产》《胡宗伯》《回回香料》《四指挥松》《番药》《方城石》《常州二守》《虾蟆》《擒虎》《搏肉狼》等普通的写人、记事、状物类作品,也包括《髑髅怪》《奇盗》《异骡》等等
全1冊。明馬愈著。馬愈,字抑之,号華發仙人,人稱“馬清癡”,嘉定(今上海市)人。明天順甲申八年(1464年)進士,官至刑部主事。能詩文,善書法,亦工山水。該文集共收錄馬愈的文章作品35篇,這些文章主題貼近生活,内容涉及廣泛,既包括《李廷墨》《印毒所産》《胡宗伯》《回回香料》《四指揮松》《番藥》《方城石》《常州二守》《蝦蟆》《擒虎》《搏肉狼》等普通的寫人、記事、狀物類作品,也包括《髑髅怪》《奇盜》《異騾》等等
明代文言轶事小说集。明皇甫录撰。一卷。有古今名贤汇语本、续说郛本、五朝小说本,皆误题为皇甫庸撰。另有《近峰闻略》一卷,焦竑《国史经籍志》、《千顷堂书目》、《钦定续通考》、《四库全书总目》著录《近峰闻略》八卷。现存《近峰闻略》、《近闻纪略》当皆从八卷本《近峰闻略》而来。此书皆记先朝及本朝奇闻佚事,于裨官杂说采摭颇繁,多与史实不合。文字质朴简略,较少文饰,惟记覃吉、怀恩两宦官事,详尽曲折,颇有文学色彩。如:林俊劾继晓下诏狱,祸在不测。恩叩头谏曰: “不可也,自古未有杀谏官者。”上怒,以御砚掷之。恩以首承之,不中,推仆其几。恩脱帽解带于御前, 号哭不起。上命左右扶出,恩谓锦衣官曰: “若等谄事梁方,合谋倾俊。俊死,若等不得独生。”
明代文言轶事小說集。明皇甫錄撰。一卷。有古今名賢彙語本、續說郛本、五朝小說本,皆誤題為皇甫庸撰。另有《近峰聞略》一卷,焦竑《國史經籍志》、《千頃堂書目》、《欽定續通考》、《四庫全書總目》著錄《近峰聞略》八卷。現存《近峰聞略》、《近聞紀略》當皆從八卷本《近峰聞略》而來。此書皆記先朝及本朝奇聞佚事,于裨官雜說采摭頗繁,多與史實不合。文字質樸簡略,較少文飾,惟記覃吉、懷恩兩宦官事,詳盡曲折,頗有文學色彩。如:林俊劾繼曉下诏獄,禍在不測。恩叩頭谏曰: “不可也,自古未有殺谏官者。”上怒,以禦硯擲之。恩以首承之,不中,推仆其幾。恩脫帽解帶于禦前, 号哭不起。上命左右扶出,恩謂錦衣官曰: “若等谄事梁方,合謀傾俊。俊死,若等不得獨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