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蒙骈句》,明代司守谦撰。骈句,即骈偶句,即对仗句。两马并驾为骈,二人并处为偶,意谓两两相对。古时宫中卫队行列月仗(仪仗),仪仗两两相对,故卞偶亦称对仗。以偶句为主构成字数相等的上下联,上下联词语相对,平仄相对。用这种形式的四六句写成的文章,晚唐时称作“四六”,宋明沿用,至清改称骈体。对童蒙进行骈句训练,为作文作诗建立根基。《训蒙骈句》按韵部的顺次,由三言、四言、五言、七言、十一言的五对骈句组成一段,每韵三段。此书与《声律启蒙》、《笠翁对韵》当可为吟诗作对之基,爱好诗文者,若熟而能诵,必大利于笔。
()
十卷。《音学五书》之二,清顾炎武撰。是书以《毛诗》之音为主,他书为辅,考定《毛诗》音韵。《四库全书提要》云:“其书主陈第 ‘诗无叶韵’之说,不与吴棫《补》音争,而亦全不用棫之例。但即本经所用之音互相参考,证以他书,明古人原作是读,非由迁就,故曰 ‘本音’。每诗皆全列经文,而注其音于句下:与今韵合者注曰‘广韵某部’,与今韵异者即注曰 ‘古音某’。大抵密于陈第而疏于江永,故永作《古韵标准》,驳正此书者颇多,然合者十九,不合者十一。南宋以来随意叶读之谬论,至此始一一廓清,阙功甚钜。当以永书辅此书,不能以永书废此书也。”《提要》所言很是。顾氏此书于《毛诗》韵例亦多有发明,如云:“凡诗中语助之辞皆以上文一字为韵。”“古人之诗言尽而意长,歌止而音不绝也,故有句之余,有章之余……记曰:言之不足,故长言之;长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凡章之余皆嗟叹之辞,可以不入韵; 然合三数章而歌之,则章之末句未尝不自为韵也。”
()
诗话著作。清赵执信撰。此书分前、后、续谱,故亦称《声调三谱》。有合为一卷者,或分为三卷者,亦有以前后谱为一卷、续谱为一卷者,但于内容均无大出入。唐代律体盛行之后,古诗写作便产生一个避免律调的问题。对古诗声调的注意,始于明人。如李东阳《怀麓堂诗说》云:“古诗与律不同体,必各用其体乃为合格。”后谢榛《四溟诗话》、胡应麟《诗薮》等亦有议及者。清初钱谦益、冯班、吴伟业、王士禛等人,继续探讨这一问题。据说赵执信曾向王士禛讨教古诗声调问题,不得其详,于是独自钻研,从唐代大家名作入手,“发愤三、四月”(李重华《贞一斋诗说》),终于悟出古诗与律诗在声调上的区别,著成此书。赵谱一出,又推动王士禛门生整理出《王文简古诗声调谱》(文简为王士禛谥号)、《律诗定体》等作,从此开了论诗谈声调的风气:“自渔洋、秋谷之书行,此说几于家喻户晓矣。”(梁章钜《退庵随笔》)赵谱所论,大抵以三平为正格,又多采冯班之说。后翁方纲、翟翚、许印芳、吴绍灿、董文焕等对此书所论又有所驳正,使这一项研究更趋精密。有《清诗话》本。
()

涧草岩花欲斗纤,溪风林雪故争严。连歧尽说还宜麦,煮海何曾见作盐。

路断暂怜无过客,病馀兼喜曝晴檐。谪居亦自多清绝,门外群峰玉笋尖。

()

端的荆州得所依,羽翰终欲更南飞。闽山万里长牵梦,蜀鸟千言只唤归。

当日朋侪俱草泽,而今儿女自轻肥。白云南望三年客,长是尊前诵式微。

()

暌违行十日,日抱负薪忧。

已疾无良药,呼医到别州。

不堪当剧暑,渐喜近新秋。

痛定因追念,从生若缀旒。

()

行行渐入瘴乡深,官事从人笑我侵。

越俎代庖真有愧,逢场作戏本无心。

宾僚暇日一杯酒,杖屦西园十亩阴。

政尔无能落闲处,且从猿鸟觅知音。

()

绿槐阴外听蝉吟,节过分龙夏已深。千里亢阳忧岁旱,一时甘雨快人心。

养禾不害连朝曀,沃暑应容数日霖。多谢同寮怜老拙,双南佳句竞铿金。

()

寓居萧寺憩衰迟,得酒宁论浊与醨。

闲里风光常自喜,暑中人事弃如遗。

一溪烟水渔乡后,万叠苍山月上时。

竹杖芒鞋田岸久,稻花细细岁丰姿。

()

浮生四十九俱非,楼上行藏与愿违。

纵有百年今过半,别无三策但当归。

定中久已安心竟,饱外何须食肉飞。

若使一丘并一壑,还乡曲调尽依稀。

()

湖光晚作镜样平,寂无人声唯橹声。

群峰倒影不可辨,新月半钩如许情。

断蓬散作凫雁过,渔火静入江天明。

移舟快得一枕睡,梦有河神来送迎。

()

信矣贤愚共一初,都缘勤怠遂殊居。

渊源有本天同健,潢潦无根夕易除。

何事不为尘所梁,平生须有善堪书。

要从陋巷甘勤苦,始得声名满观渠。

()

时序惊人翻手云,不禁风雨破除春。

岸容故故留花使,夜色明明助稼神。

异县逢人思故旧,长年作客见疏亲。

穷途自喜多闲日,虚费公家十束薪。

()

春来不到凤凰坡,辜负江头《白苎》歌。

轻薄衣裳宜换夹,软红泥土不沾靴。

莺缘梦短嗔啼早,雨为花疏厌听多。

只恐新晴便零落,南风吹老树阴萝。

()

两眼昏花近十年,简编惟见字斑斑。

养生正合师黄石,招隐宁须待小山。

薄宦本无朱组愿,高眠得伴白云閒。

清风却似怜孤寂,时送禽声到枕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