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名《焦仲卿妻》,中国古代长篇叙事诗。原为汉代建安末年民间歌曲,可能经过后代文人加工润色。最早见于陈代徐陵编的《玉台新咏》卷1,篇名作《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乐府诗集》编入《杂曲谣辞》。全诗共三百五十七句,长达一千七百八十五字,明代文学家王世贞称它为“长诗之圣”,清沈德潜称它为“古今第一首长诗”,是中国现存古代乐府民歌中最长的一首叙事诗。本诗以“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开头,借飞鸟徘徊不前,写出一种忧郁缠绵之情,为全诗奠定了气氛。汉末建安中,庐江府小吏焦仲卿妻刘氏,为仲卿母所遣,自誓不嫁,其家逼之,乃投水而死。仲卿闻之,亦自缢于庭树。时人伤之,为诗云尔。
又名《焦仲卿妻》,中國古代長篇叙事詩。原為漢代建安末年民間歌曲,可能經過後代文人加工潤色。最早見于陳代徐陵編的《玉台新詠》卷1,篇名作《古詩為焦仲卿妻作》。《樂府詩集》編入《雜曲謠辭》。全詩共三百五十七句,長達一千七百八十五字,明代文學家王世貞稱它為“長詩之聖”,清沈德潛稱它為“古今第一首長詩”,是中國現存古代樂府民歌中最長的一首叙事詩。本詩以“孔雀東南飛,五裡一徘徊”開頭,借飛鳥徘徊不前,寫出一種憂郁纏綿之情,為全詩奠定了氣氛。漢末建安中,廬江府小吏焦仲卿妻劉氏,為仲卿母所遣,自誓不嫁,其家逼之,乃投水而死。仲卿聞之,亦自缢于庭樹。時人傷之,為詩雲爾。
组诗名。南朝梁萧统辑,载《文选》。作者不详,但非一人所作,约创作于东汉末年桓、灵时期。或谓枚乘、傅毅作,不可信。共十九首,内容多写夫妇朋友间的离愁别绪和士人的彷徨失意,有些作品表现出追求富贵和及时行乐的思想。语言朴素自然,描写生动真切,在五言诗的发展上有重要地位。
組詩名。南朝梁蕭統輯,載《文選》。作者不詳,但非一人所作,約創作于東漢末年桓、靈時期。或謂枚乘、傅毅作,不可信。共十九首,内容多寫夫婦朋友間的離愁别緒和士人的彷徨失意,有些作品表現出追求富貴和及時行樂的思想。語言樸素自然,描寫生動真切,在五言詩的發展上有重要地位。
璇玑图或称织锦回文诗,杂体诗。十六国时期前秦女诗人苏惠(字若兰)作。是今传最早、最完整的回文诗,在诗歌史上影响较大。惠字若兰,始平武功(今属陕西)人,陈留县令苏道贤弟三女。智识精明,仪容妙丽,善属文,十六岁时嫁给秦州刺史窦滔,关于璇玑图的创作,史载不一。据《晋书·列女传》载:窦滔获罪被徙流沙,惠思念丈夫,织锦为回文旋图诗以赠。词甚凄惋,凡八百四十字。另据《文选》李善注:窦滔被陟沙漠,临行前向苏惠告别,誓不再娶,但至沙漠便娶妇,惠于是作织锦回文诗以赠。唐武则天《璇玑图序》,说它“五色相宣,纵横八寸,题诗二百余首,计八百余言,纵横反复,皆成章句。”后有人又为之寻绎,得诗更多。回文诗亦称回文,是一种杂名,通常指的是可以倒读,或回旋往返皆可成义的诗篇。回文诗大文字游戏,但其精思奇想,巧妙构造,也足以启发人们的思维。
璇玑圖或稱織錦回文詩,雜體詩。十六國時期前秦女詩人蘇惠(字若蘭)作。是今傳最早、最完整的回文詩,在詩歌史上影響較大。惠字若蘭,始平武功(今屬陝西)人,陳留縣令蘇道賢弟三女。智識精明,儀容妙麗,善屬文,十六歲時嫁給秦州刺史窦滔,關于璇玑圖的創作,史載不一。據《晉書·列女傳》載:窦滔獲罪被徙流沙,惠思念丈夫,織錦為回文旋圖詩以贈。詞甚凄惋,凡八百四十字。另據《文選》李善注:窦滔被陟沙漠,臨行前向蘇惠告别,誓不再娶,但至沙漠便娶婦,惠于是作織錦回文詩以贈。唐武則天《璇玑圖序》,說它“五色相宣,縱橫八寸,題詩二百餘首,計八百餘言,縱橫反複,皆成章句。”後有人又為之尋繹,得詩更多。回文詩亦稱回文,是一種雜名,通常指的是可以倒讀,或回旋往返皆可成義的詩篇。回文詩大文字遊戲,但其精思奇想,巧妙構造,也足以啟發人們的思維。
前秦苻坚时秦州刺史扶风窦滔妻苏氏陈留令武功道质第三女也名蕙字若兰识知精明仪容秀丽谦黙自守不求显扬行年十六归于窦氏滔甚敬之然苏性近于急颇伤姤嫉滔字连波右将军真之孙朗之第二子也风神秀伟该通经史允文允武时论高之苻坚委以心膂之任备歴显职皆有政闻迁秦州刺史以迕防谪戍炖煌防坚寇晋襄阳虑有危逼籍滔才畧乃拜安南将军留镇襄阳焉初滔有宠姬赵阳防歌舞之妙无出其右滔置之别所苏氏知之求而获焉苦加捶辱滔深以为憾阳台又专伺苏氏之短謟毁交至滔益忿焉苏氏时年二十一及滔将镇襄阳邀其同往苏氏忿之不与偕行滔遂携阳台之任断其音问苏氏悔恨自伤因织锦回文五防相宣莹心耀目其锦纵广八寸题诗二百余首计八百余言纵横反覆皆成章句其文防画无缺才情之妙超今迈古名曰璇玑图然读者不能尽通苏氏笑而谓人曰徘徊宛转自成文章非我佳人莫之能解遂发苍头赍致襄阳焉滔省览锦字感其妙絶因送阳台之闗中而具车徒盛礼邀迎苏氏归于汉南恩好愈重苏氏着文词五千余言属隋季丧乱文字散落追求不获而锦字囘文盛见传写是近代闺怨之宗防属文之士咸龟镜焉朕聴政之暇留心坟典散帙之次偶见斯图因述若兰之才复美连波之悔过遂制此记聊以示将来也如意元年五月一日大周天册金轮皇帝御制
前秦苻堅時秦州刺史扶風窦滔妻蘇氏陳留令武功道質第三女也名蕙字若蘭識知精明儀容秀麗謙黙自守不求顯揚行年十六歸于窦氏滔甚敬之然蘇性近于急頗傷姤嫉滔字連波右将軍真之孫朗之第二子也風神秀偉該通經史允文允武時論高之苻堅委以心膂之任備歴顯職皆有政聞遷秦州刺史以迕防谪戍炖煌防堅寇晉襄陽慮有危逼籍滔才畧乃拜安南将軍留鎮襄陽焉初滔有寵姬趙陽防歌舞之妙無出其右滔置之别所蘇氏知之求而獲焉苦加捶辱滔深以為憾陽台又專伺蘇氏之短謟毀交至滔益忿焉蘇氏時年二十一及滔将鎮襄陽邀其同往蘇氏忿之不與偕行滔遂攜陽台之任斷其音問蘇氏悔恨自傷因織錦回文五防相宣瑩心耀目其錦縱廣八寸題詩二百餘首計八百餘言縱橫反覆皆成章句其文防畫無缺才情之妙超今邁古名曰璇玑圖然讀者不能盡通蘇氏笑而謂人曰徘徊宛轉自成文章非我佳人莫之能解遂發蒼頭赍緻襄陽焉滔省覽錦字感其妙絶因送陽台之闗中而具車徒盛禮邀迎蘇氏歸于漢南恩好愈重蘇氏着文詞五千餘言屬隋季喪亂文字散落追求不獲而錦字囘文盛見傳寫是近代閨怨之宗防屬文之士鹹龜鏡焉朕聴政之暇留心墳典散帙之次偶見斯圖因述若蘭之才複美連波之悔過遂制此記聊以示将來也如意元年五月一日大周天冊金輪皇帝禦制
五云晴护蓬莱岛,七彩缤纷动瑶草,凭高一览六合开,万象呈明春意好。
五雲晴護蓬萊島,七彩缤紛動瑤草,憑高一覽六合開,萬象呈明春意好。
以七言绝句形式描述景德镇制瓷的记事诗。龚鉽作, 成书于清代道光四年(1824)。原有100首,刊出时为60首。对制瓷过程中的各种工艺、技法、艰辛以及当地的风土人情等,作了形象的描述,是了解清代景德镇瓷业概貌的参考资料。
以七言絕句形式描述景德鎮制瓷的記事詩。龔鉽作, 成書于清代道光四年(1824)。原有100首,刊出時為60首。對制瓷過程中的各種工藝、技法、艱辛以及當地的風土人情等,作了形象的描述,是了解清代景德鎮瓷業概貌的參考資料。
中国古代诗歌。唐李白作。约作于唐玄宗天宝初年。李白在传统题材的基础上,以丰富想象,着力描写了秦蜀道路上的奇丽惊险的山川,并从中透露出对社会现状的某些忧虑和关切。全诗47句,大体按照由古及今、自秦入蜀的线索来描写入蜀道路之艰难。诗歌一开篇连用5个感叹词,极言蜀道之难。接着具体地写,自古以来秦蜀之间被高山峻岭阻挡,由秦入蜀,太白峰首当其冲,只有高飞的鸟儿能从低缺处飞过。山之高,高到连太阳神都难以通过,山下则是冲波激浪、曲折回旋的河川。行人至此,只能抚膺长叹。这时候,悲鸟号木,子规夜啼,更增加了行人的孤寂与恐惧。这样的山,这样的水,真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想一想吧,如果守在这里的是好人,那倒无所谓,如果是心怀不测之人,情形那可真是遭糕透了。如果不想去冒险,游人也就只有西望而长叹了。在艺术上,诗人以变化莫测的笔法,丰富而奇特的想象,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蜀道之难,向读者展示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描绘出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此外,作者以激情贯注全篇,将抒情与写景融为一体,使读者透过奇丽峭拔的山川景物,仿佛可以看见诗人“落笔摇五岳,笑傲凌沧州”的高大形象。在语言形式上,本诗大量使用
中國古代詩歌。唐李白作。約作于唐玄宗天寶初年。李白在傳統題材的基礎上,以豐富想象,着力描寫了秦蜀道路上的奇麗驚險的山川,并從中透露出對社會現狀的某些憂慮和關切。全詩47句,大體按照由古及今、自秦入蜀的線索來描寫入蜀道路之艱難。詩歌一開篇連用5個感歎詞,極言蜀道之難。接着具體地寫,自古以來秦蜀之間被高山峻嶺阻擋,由秦入蜀,太白峰首當其沖,隻有高飛的鳥兒能從低缺處飛過。山之高,高到連太陽神都難以通過,山下則是沖波激浪、曲折回旋的河川。行人至此,隻能撫膺長歎。這時候,悲鳥号木,子規夜啼,更增加了行人的孤寂與恐懼。這樣的山,這樣的水,真可謂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想一想吧,如果守在這裡的是好人,那倒無所謂,如果是心懷不測之人,情形那可真是遭糕透了。如果不想去冒險,遊人也就隻有西望而長歎了。在藝術上,詩人以變化莫測的筆法,豐富而奇特的想象,淋漓盡緻地刻畫了蜀道之難,向讀者展示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描繪出一幅色彩絢麗的山水畫卷。此外,作者以激情貫注全篇,将抒情與寫景融為一體,使讀者透過奇麗峭拔的山川景物,仿佛可以看見詩人“落筆搖五嶽,笑傲淩滄州”的高大形象。在語言形式上,本詩大量使用
五古。文天祥作。见《文山先生全集》卷一四。元世祖至元十八年(1281)作于燕京(今北京)狱中。诗前序文写土牢七种恶浊气味,表明身陷囹圄,全以“浩然正气”为精神支柱战胜险恶环境。全诗分四段。第一段写对“正气”的认识与信念,重点陈述国势危殆时“正气”的表现形态,以暗扣南宋灭亡的现实。第二段列举古代胸怀“正气”之士以自勉,运用三组不同排比,句式错落,节奏急促,形成磅礴语势。第三段议论“正气”的重要性。作者之“正气观”虽未能摆脱封建伦理的束缚,却也远胜于宋儒,因他将道德与正义视为精神力量。末段转叙自身处境,以示“正气”与所仰慕的历史人物对自身的影响,表达决心为国捐躯的精神。诗作语言不假雕饰,直抒胸臆,写得大气磅礴,激昂慷慨,苍凉悲壮。诗中表现的那种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高风亮节,以及强烈的爱国思想、崇高的民族精神,动人心魄,感人至深,催人奋进,勉人前行。近人王文濡评此诗:“人间正气,天地中声,可泣鬼神,可开金石。”(《宋元明诗评注读本》)
五古。文天祥作。見《文山先生全集》卷一四。元世祖至元十八年(1281)作于燕京(今北京)獄中。詩前序文寫土牢七種惡濁氣味,表明身陷囹圄,全以“浩然正氣”為精神支柱戰勝險惡環境。全詩分四段。第一段寫對“正氣”的認識與信念,重點陳述國勢危殆時“正氣”的表現形态,以暗扣南宋滅亡的現實。第二段列舉古代胸懷“正氣”之士以自勉,運用三組不同排比,句式錯落,節奏急促,形成磅礴語勢。第三段議論“正氣”的重要性。作者之“正氣觀”雖未能擺脫封建倫理的束縛,卻也遠勝于宋儒,因他将道德與正義視為精神力量。末段轉叙自身處境,以示“正氣”與所仰慕的曆史人物對自身的影響,表達決心為國捐軀的精神。詩作語言不假雕飾,直抒胸臆,寫得大氣磅礴,激昂慷慨,蒼涼悲壯。詩中表現的那種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高風亮節,以及強烈的愛國思想、崇高的民族精神,動人心魄,感人至深,催人奮進,勉人前行。近人王文濡評此詩:“人間正氣,天地中聲,可泣鬼神,可開金石。”(《宋元明詩評注讀本》)
洪秀全著。约一千一百字。1852年编入《太平诏书》刊行。洪氏原名仁坤,小名火秀,太平天国农民革命运动领袖、太平天国天王。广东花县人,出身农民家庭。早年入塾“熟读经史”。后作乡村塾师。因屡试不中,萌发反清思想。又受基督教教士所编《劝世良言》的影响,于1843年7月创立拜上帝会,宣传组织农民。1851年在花县金田起义,建国号“太平天国”。1853年3月攻下南京,定为都城,改名天京。1863年天京被困,次年6月洪氏病逝。主要著作有《原道救世歌》、《原道觉世训》、《原道醒世训》、《天条书》等。《原道救世歌》是太平天国重要文献之一。它以诗歌体的形式,向人们宣称“天父上帝人人共,天下一家自古传”。并劝告人们要作正人,切戒淫乱、忤父母、行杀害、为盗贼、为巫觋、为赌博“六不正”及吸洋烟、好酒、看风水等旧风习。警告统治者“顺天者存逆天亡”,“嗜杀人民为草寇,到底岂能免祸灾”,“聚党横行天不佑,罪恶贯盈祸自随”等。洪氏的救世之道的落脚点是在劝人为善、改邪归正上。他引进了一个西方的皇上帝,打掉了压在农民头上的封建帝王和其他精神偶像的威风,宣传“普天之下皆兄弟”,“上帝视之皆赤子”的平等观念,对激发群众起来推
洪秀全著。約一千一百字。1852年編入《太平诏書》刊行。洪氏原名仁坤,小名火秀,太平天國農民革命運動領袖、太平天國天王。廣東花縣人,出身農民家庭。早年入塾“熟讀經史”。後作鄉村塾師。因屢試不中,萌發反清思想。又受基督教教士所編《勸世良言》的影響,于1843年7月創立拜上帝會,宣傳組織農民。1851年在花縣金田起義,建國号“太平天國”。1853年3月攻下南京,定為都城,改名天京。1863年天京被困,次年6月洪氏病逝。主要著作有《原道救世歌》、《原道覺世訓》、《原道醒世訓》、《天條書》等。《原道救世歌》是太平天國重要文獻之一。它以詩歌體的形式,向人們宣稱“天父上帝人人共,天下一家自古傳”。并勸告人們要作正人,切戒淫亂、忤父母、行殺害、為盜賊、為巫觋、為賭博“六不正”及吸洋煙、好酒、看風水等舊風習。警告統治者“順天者存逆天亡”,“嗜殺人民為草寇,到底豈能免禍災”,“聚黨橫行天不佑,罪惡貫盈禍自随”等。洪氏的救世之道的落腳點是在勸人為善、改邪歸正上。他引進了一個西方的皇上帝,打掉了壓在農民頭上的封建帝王和其他精神偶像的威風,宣傳“普天之下皆兄弟”,“上帝視之皆赤子”的平等觀念,對激發群衆起來推
道光二十年,林则徐领导禁烟抗英运动,因受琦善等投降派谗言而获罪。这二首诗是道光二十二年七月林则徐被贬伊犁,由西安启程作别家人时,随口吟诵而成的两首诗。全诗抒发了诗人在即将流放边疆时刻,仍以国家利益为重,不计个人得失的高尚情怀,同时也委婉地表达了诗人对最高统治者昏庸无能的不满。
道光二十年,林則徐領導禁煙抗英運動,因受琦善等投降派讒言而獲罪。這二首詩是道光二十二年七月林則徐被貶伊犁,由西安啟程作别家人時,随口吟誦而成的兩首詩。全詩抒發了詩人在即将流放邊疆時刻,仍以國家利益為重,不計個人得失的高尚情懷,同時也委婉地表達了詩人對最高統治者昏庸無能的不滿。
《四时读书乐》是四首歌咏读书情趣的旧诗,是很好的劝学诗。此诗被清代《四库全书》收录,民国初期曾被教育部部长叶楚伧编进国文教科书,为中学生所必读,可见其在旧时是很有影响的一首诗。
《四時讀書樂》是四首歌詠讀書情趣的舊詩,是很好的勸學詩。此詩被清代《四庫全書》收錄,民國初期曾被教育部部長葉楚伧編進國文教科書,為中學生所必讀,可見其在舊時是很有影響的一首詩。
《学堂歌》为晚清湖广总督张之洞于1904年所创,受外国学堂歌曲及中国古风影响,主要目的是“感发其忠爱之忱,鼓励其自强之志”,格式为六字句加七字句,共分十三段。乐曲曲调厚重凝实,铿锵有力,沉稳中而有起伏变化,充分体现了学堂的神圣与教育的庄严,可谓为佳作。但由于学堂歌按令“遍发湖北通省各学堂、各军营”,严格意义上并不能算作是自强学堂或方言学堂的校歌。
《學堂歌》為晚清湖廣總督張之洞于1904年所創,受外國學堂歌曲及中國古風影響,主要目的是“感發其忠愛之忱,鼓勵其自強之志”,格式為六字句加七字句,共分十三段。樂曲曲調厚重凝實,铿锵有力,沉穩中而有起伏變化,充分體現了學堂的神聖與教育的莊嚴,可謂為佳作。但由于學堂歌按令“遍發湖北通省各學堂、各軍營”,嚴格意義上并不能算作是自強學堂或方言學堂的校歌。
2006年宜昌市夷陵区发现整理出一部民间长篇神话史诗《地母传》,被有关专家称为“人类辉煌的母亲颂”和“东方远古洪水文化的瑰宝”。据介绍,《地母传》分5章,加上《序歌》和《尾声》,共7部、650行,讲述了民间关于地母神的传说故事。其基本梗概是:太古混沌时期,遥远的西方有个西弥洞,洞中有虚空地母神。地母神吐出阴阳二气,凝结成洞外的灵山和混沌世界,并服食黄龙赠送的龙蛋生下天皇、地皇和人皇。此后,又历经千难万险,沧桑变迁,终使“东土人气旺盛万象新”。全诗形象鲜活,结构完整,语言优美,能唱易传,具有撼人的艺术魅力。据考证,《地母传》创作于明代中后期,与三峡地区发现的另一神话史诗《黑暗传》创作时间大致相同,且在内容和诗句方面有互相渗透之处。《地母传》受中国道教经文影响明显,诗中关于天堂、地狱和人间三界及生灵转世脱生的描述又受到佛教故事的影响,长诗推崇的“三教主”则是明代中后期佛、道、儒“三教合一”思想的体现。
2006年宜昌市夷陵區發現整理出一部民間長篇神話史詩《地母傳》,被有關專家稱為“人類輝煌的母親頌”和“東方遠古洪水文化的瑰寶”。據介紹,《地母傳》分5章,加上《序歌》和《尾聲》,共7部、650行,講述了民間關于地母神的傳說故事。其基本梗概是:太古混沌時期,遙遠的西方有個西彌洞,洞中有虛空地母神。地母神吐出陰陽二氣,凝結成洞外的靈山和混沌世界,并服食黃龍贈送的龍蛋生下天皇、地皇和人皇。此後,又曆經千難萬險,滄桑變遷,終使“東土人氣旺盛萬象新”。全詩形象鮮活,結構完整,語言優美,能唱易傳,具有撼人的藝術魅力。據考證,《地母傳》創作于明代中後期,與三峽地區發現的另一神話史詩《黑暗傳》創作時間大緻相同,且在内容和詩句方面有互相滲透之處。《地母傳》受中國道教經文影響明顯,詩中關于天堂、地獄和人間三界及生靈轉世脫生的描述又受到佛教故事的影響,長詩推崇的“三教主”則是明代中後期佛、道、儒“三教合一”思想的體現。
高丽王朝后期学者李承休所作的长篇史诗,成书于是1287年,由1册2卷组成。用韵文形式叙述朝鲜历史和中国历史的诗。诗上下两卷,上卷叙述中国历史,下卷叙述朝鲜历史,并加有注释。叙述朝鲜历史的下卷,又分两部。第一部开头加上《地理记》,接着在用1460句七言律诗叙述前朝鲜、后朝鲜、卫满朝鲜、韩史群、三韩、新罗、高句丽、扶余、后高句丽、百济、后百济的历史。第一部是在“本朝君王世系年代”的标题下, 改用700句五言律诗叙述高丽初期到忠烈王为止时期的历史。下卷第一部有关朝鲜王朝檀君朝鲜的记录,同《三国遗史》中的有关内容有所不同。
高麗王朝後期學者李承休所作的長篇史詩,成書于是1287年,由1冊2卷組成。用韻文形式叙述朝鮮曆史和中國曆史的詩。詩上下兩卷,上卷叙述中國曆史,下卷叙述朝鮮曆史,并加有注釋。叙述朝鮮曆史的下卷,又分兩部。第一部開頭加上《地理記》,接着在用1460句七言律詩叙述前朝鮮、後朝鮮、衛滿朝鮮、韓史群、三韓、新羅、高句麗、扶餘、後高句麗、百濟、後百濟的曆史。第一部是在“本朝君王世系年代”的标題下, 改用700句五言律詩叙述高麗初期到忠烈王為止時期的曆史。下卷第一部有關朝鮮王朝檀君朝鮮的記錄,同《三國遺史》中的有關内容有所不同。
华亭之南闻唳鹤,平原何故轻入洛。十年以来星步移,阴霾惨晦翳大陆。
洞天一去一千里,秋波绿剪芙蓉烛。美人娟娟隔暮云,我欲从之搴杜若。
我马虺隤我姑酌,曰归曰归践宿诺。班荆道上略寒温,乡音老大尚依约。
筋骨差幸各强健,握手欷歔更大噱。座无车公我不乐,侨居何幸邻孙绰。
華亭之南聞唳鶴,平原何故輕入洛。十年以來星步移,陰霾慘晦翳大陸。
洞天一去一千裡,秋波綠剪芙蓉燭。美人娟娟隔暮雲,我欲從之搴杜若。
我馬虺隤我姑酌,曰歸曰歸踐宿諾。班荊道上略寒溫,鄉音老大尚依約。
筋骨差幸各強健,握手欷歔更大噱。座無車公我不樂,僑居何幸鄰孫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