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齐王僧虔著。王僧虔其祖王珣(字伯远)与王羲之同宗族,多有书法著述,今传有《书赋》、《论书表》、《又论书》、《笔意赞》等几千字。《笔意赞》其文最短,全文不足200百字。然而所论极精,历来脍炙人口。《笔意赞》是书法创作要论。首先立论曰:“书之妙道,神彩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神彩与形质论,缘于《淮南子·原道训》,以此为书法审美的原则。
南齊王僧虔著。王僧虔其祖王珣(字伯遠)與王羲之同宗族,多有書法著述,今傳有《書賦》、《論書表》、《又論書》、《筆意贊》等幾千字。《筆意贊》其文最短,全文不足200百字。然而所論極精,曆來脍炙人口。《筆意贊》是書法創作要論。首先立論曰:“書之妙道,神彩為上,形質次之,兼之者方可紹于古人”。神彩與形質論,緣于《淮南子·原道訓》,以此為書法審美的原則。
书家名录。南朝宋羊欣撰。一卷。名录列有自秦至晋的能书者李斯、赵高、程邈、曹喜、蔡邕、陈遵、王次仲、师宜官、梁鹄、邯郸淳、毛弘、左子邑、杜度、崔瑗、崔寔、张芝、张昶、姜诩、梁宣、田彦和、韦诞、韦少季、罗晖、赵袭、张超、刘德升、钟繇、胡昭、钟会、卫觊、卫瓘、卫恒等人。
書家名錄。南朝宋羊欣撰。一卷。名錄列有自秦至晉的能書者李斯、趙高、程邈、曹喜、蔡邕、陳遵、王次仲、師宜官、梁鹄、邯鄲淳、毛弘、左子邑、杜度、崔瑗、崔寔、張芝、張昶、姜诩、梁宣、田彥和、韋誕、韋少季、羅晖、趙襲、張超、劉德升、鐘繇、胡昭、鐘會、衛觊、衛瓘、衛恒等人。
一篇。书学论著。南齐·王僧虔撰。通篇文有脱误,朱长文辑《墨池篇》因分为二篇,并谓《法书要录》合为一篇为非。余绍宋《书画书录解题》则曰:“是本为一篇无疑,当即《答竟陵王子良书》,朱氏强分为二,非是”。《宋史·艺文志》及《玉海》45引书目有僧虔《评书》一卷,当即是编。
一篇。書學論著。南齊·王僧虔撰。通篇文有脫誤,朱長文輯《墨池篇》因分為二篇,并謂《法書要錄》合為一篇為非。餘紹宋《書畫書錄解題》則曰:“是本為一篇無疑,當即《答竟陵王子良書》,朱氏強分為二,非是”。《宋史·藝文志》及《玉海》45引書目有僧虔《評書》一卷,當即是編。
南朝陶弘景撰。是作者写给梁武帝的论书信札。陶弘景,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人称“陶隐居”,为齐梁间著名书法家。梁武帝萧衍为书法史上帝王书法家中的佼佼者之一。《论书启》主要评“钟张”、“二王”(钟繇、张芝、王羲之、王献之)之优劣。萧衍在《论书启》中曾对钟王“褒贬大备”,一言以蔽之曰:“元常(钟)老骨”,“子敬(献之)懦肌”,“逸少(羲之)得进退之间”,陶对萧的“玉科”奉若神明,对王献之书风斥之谓“沦迷”,二人所见略同。《论书启》中第一次得出“伯英(张芝)既称草圣,元常(钟繇)实自隶绝”的结论,后世皆引为据。他们共同斥献之书为“近习之风”,哀叹风书日下……这在书史上有消极守旧的成份。陶对萧的圣旨推崇备至,盛赞萧的《书启》曰:“……以言发意,意则应言而手随意运,笔与手会,故益得谐称,”这是“心手相忘”论的雏形,为后世所重,并有所发展。《论书启》中有论及“二王”父子书多处。称“大王”书在永和十年以后最佳;称其“代书人”,“其书迟缓”,故称“末年书”,“小王”既学“此人书”等等,为书史所重。《论书启》载于《书苑菁华》,今载于《历代书法论文选》等书。
南朝陶弘景撰。是作者寫給梁武帝的論書信劄。陶弘景,字通明,自号華陽隐居,人稱“陶隐居”,為齊梁間著名書法家。梁武帝蕭衍為書法史上帝王書法家中的佼佼者之一。《論書啟》主要評“鐘張”、“二王”(鐘繇、張芝、王羲之、王獻之)之優劣。蕭衍在《論書啟》中曾對鐘王“褒貶大備”,一言以蔽之曰:“元常(鐘)老骨”,“子敬(獻之)懦肌”,“逸少(羲之)得進退之間”,陶對蕭的“玉科”奉若神明,對王獻之書風斥之謂“淪迷”,二人所見略同。《論書啟》中第一次得出“伯英(張芝)既稱草聖,元常(鐘繇)實自隸絕”的結論,後世皆引為據。他們共同斥獻之書為“近習之風”,哀歎風書日下……這在書史上有消極守舊的成份。陶對蕭的聖旨推崇備至,盛贊蕭的《書啟》曰:“……以言發意,意則應言而手随意運,筆與手會,故益得諧稱,”這是“心手相忘”論的雛形,為後世所重,并有所發展。《論書啟》中有論及“二王”父子書多處。稱“大王”書在永和十年以後最佳;稱其“代書人”,“其書遲緩”,故稱“末年書”,“小王”既學“此人書”等等,為書史所重。《論書啟》載于《書苑菁華》,今載于《曆代書法論文選》等書。
南朝梁陈志怪小说集。撰人不详。袁行霈、侯忠义《中国文言小说书 目》著录。原书已佚。唐宋人类书引有佚文。鲁迅《古小说钩沉》辑十一条。 所记为汉至梁事,《刘沼》条云“梁天监三年”,推测作者应为梁、陈间人。是 书为续南朝宋齐谐《异记》而作,已佚。现存佚文多记精怪故事及奇闻异 事。如《朱法公》记龟精化美女向朱法公求爱,文中谓“女衣裙开,见龟尾及 龟脚”,很有兴味。《徐邈》叙述徐邈与蚱蜢化成的女子私情来往,别致而富 情趣。除人和精怪相恋的题材外,尚有其他怪魅事。如《施子然》条记蝼蛄 精化男子事。此精向施子然自称其“姓卢名钩,家在粽溪边,临水”;后施在 田塍西沟边大坎发现许多蝼蛄,其中一个特别大,施始悟客称卢钩,反音 则蝼蛄也。这是涉及到反切知识的一例趣事(鲁迅将此篇辑入《幽明录》, 则误)。《孙氏妻》则记白燕化童子被黄氏掷伤事。其中写白燕伤目后哀歌, 描写委婉,对那些滥伤杀益鸟者有劝谕作用。从现存佚文看,所记故事皆 不长,但能于短故事中见出较强的趣味性,而表现手法也多样。如上述《施 子然》则以反切音韵用于人物语言;《徐邈》、《朱法公》则用倒叙与顺叙穿 插进行的方法;《孙氏妻》则歌文兼叙等。用这些
南朝梁陳志怪小說集。撰人不詳。袁行霈、侯忠義《中國文言小說書 目》著錄。原書已佚。唐宋人類書引有佚文。魯迅《古小說鈎沉》輯十一條。 所記為漢至梁事,《劉沼》條雲“梁天監三年”,推測作者應為梁、陳間人。是 書為續南朝宋齊諧《異記》而作,已佚。現存佚文多記精怪故事及奇聞異 事。如《朱法公》記龜精化美女向朱法公求愛,文中謂“女衣裙開,見龜尾及 龜腳”,很有興味。《徐邈》叙述徐邈與蚱蜢化成的女子私情來往,别緻而富 情趣。除人和精怪相戀的題材外,尚有其他怪魅事。如《施子然》條記蝼蛄 精化男子事。此精向施子然自稱其“姓盧名鈎,家在粽溪邊,臨水”;後施在 田塍西溝邊大坎發現許多蝼蛄,其中一個特别大,施始悟客稱盧鈎,反音 則蝼蛄也。這是涉及到反切知識的一例趣事(魯迅将此篇輯入《幽明錄》, 則誤)。《孫氏妻》則記白燕化童子被黃氏擲傷事。其中寫白燕傷目後哀歌, 描寫委婉,對那些濫傷殺益鳥者有勸谕作用。從現存佚文看,所記故事皆 不長,但能于短故事中見出較強的趣味性,而表現手法也多樣。如上述《施 子然》則以反切音韻用于人物語言;《徐邈》、《朱法公》則用倒叙與順叙穿 插進行的方法;《孫氏妻》則歌文兼叙等。用這些
古志怪小说集。任昉撰。现存本分上下两卷,共收文约300条。此书隋、唐目录书中未见著录,最早见于《崇文总目》小说类,著录为2卷,任昉撰。全本皆附北宋庆历四年(1044)无名氏所撰序言,内称任昉“家书三万卷,故多异闻,采于秘书,撰新《述异记》上下两卷”。《梁书》和《南史》任昉传亦称其家富藏书,“率多异本”。《隋书·经籍志》杂传类著录任昉《杂传》36卷,注云“本一百四十七卷(本传作247卷),亡”。看来任昉撰《述异记》是可能的。其著作权受怀疑,是因为其书唐以前未见著录,唐人类书引《述异记》多出自祖冲之所撰的同名之作,仅《初学记》引有任昉《述异记》。又书中“地生毛”条明言北齐河清年号,“洛子渊”条明言魏孝昌年号,时间皆在任昉卒年梁天监七年(508)之后。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第5篇即据此认定是唐、宋间人伪作。考虑到古小说在流传中多数经历过残佚、辑补的过程,偶有后出文字,尚不足以否定全书成书时代,说今本《述异记》与原本有出入则可,说全书皆出于伪撰则理由不充足。任昉采取祖冲之的书名,广泛搜求《山海经》、《洞冥记》、《博物志》、《搜神记》及其它异书所载博物志怪、地理志怪材料,辑录成书,与祖冲之的以异闻
古志怪小說集。任昉撰。現存本分上下兩卷,共收文約300條。此書隋、唐目錄書中未見著錄,最早見于《崇文總目》小說類,著錄為2卷,任昉撰。全本皆附北宋慶曆四年(1044)無名氏所撰序言,内稱任昉“家書三萬卷,故多異聞,采于秘書,撰新《述異記》上下兩卷”。《梁書》和《南史》任昉傳亦稱其家富藏書,“率多異本”。《隋書·經籍志》雜傳類著錄任昉《雜傳》36卷,注雲“本一百四十七卷(本傳作247卷),亡”。看來任昉撰《述異記》是可能的。其著作權受懷疑,是因為其書唐以前未見著錄,唐人類書引《述異記》多出自祖沖之所撰的同名之作,僅《初學記》引有任昉《述異記》。又書中“地生毛”條明言北齊河清年号,“洛子淵”條明言魏孝昌年号,時間皆在任昉卒年梁天監七年(508)之後。魯迅《中國小說史略》第5篇即據此認定是唐、宋間人僞作。考慮到古小說在流傳中多數經曆過殘佚、輯補的過程,偶有後出文字,尚不足以否定全書成書時代,說今本《述異記》與原本有出入則可,說全書皆出于僞撰則理由不充足。任昉采取祖沖之的書名,廣泛搜求《山海經》、《洞冥記》、《博物志》、《搜神記》及其它異書所載博物志怪、地理志怪材料,輯錄成書,與祖沖之的以異聞
钟嵘著。字仲伟。颍川长社人。生于齐梁时代。该书又名《诗评》。以评名是论作家优劣,以品称是定作家品第。后《诗品》成为定名,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论著作。全书由正文和序文两部分组成。《序》是全书总论,论述了五言诗的起源和发展,表达了作者对诗歌写作的看法以及对当时诗风的批评。正文分三品论评自两汉至齐梁诗人,每品一卷。上品十一人,中品三十九人,下品七十二人,共计一百二十二人。 “略以时代为先后”,对各家逐一品评,论其创作得失及承传关系。虽不乏见地,然强分等第,牵强附会,亦有未当。约成书于南梁天监十二年(513)后。通行有《四部备要》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出版陈延杰的注本《诗品注》。
鐘嵘著。字仲偉。颍川長社人。生于齊梁時代。該書又名《詩評》。以評名是論作家優劣,以品稱是定作家品第。後《詩品》成為定名,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論著作。全書由正文和序文兩部分組成。《序》是全書總論,論述了五言詩的起源和發展,表達了作者對詩歌寫作的看法以及對當時詩風的批評。正文分三品論評自兩漢至齊梁詩人,每品一卷。上品十一人,中品三十九人,下品七十二人,共計一百二十二人。 “略以時代為先後”,對各家逐一品評,論其創作得失及承傳關系。雖不乏見地,然強分等第,牽強附會,亦有未當。約成書于南梁天監十二年(513)後。通行有《四部備要》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8年出版陳延傑的注本《詩品注》。
诗歌总集。南朝陈徐陵编。陵字孝穆,东海郯人。历时梁陈,为当世文学名士。他的诗歌和骈文大多精巧细密,圆融流畅,文辞绮艳。与庾信齐名,号称“徐庾”。《玉台新咏》是他奉梁太子萧纲之命而编纂的。选录诗歌的宗旨是“撰录艳歌”,共计七百六十九篇。计有五言诗八卷,歌行一卷,古绝句即五言四句的古体诗一卷,共十卷。前八卷按作者时代排列,卷九为歌行,卷十为五言二韵之诗。保存了一部分乐府民歌及六朝前已佚诗篇。大部分为艳情宫体之作。有文学古籍刊行社影印赵均小宛堂覆宋本。
詩歌總集。南朝陳徐陵編。陵字孝穆,東海郯人。曆時梁陳,為當世文學名士。他的詩歌和骈文大多精巧細密,圓融流暢,文辭绮豔。與庾信齊名,号稱“徐庾”。《玉台新詠》是他奉梁太子蕭綱之命而編纂的。選錄詩歌的宗旨是“撰錄豔歌”,共計七百六十九篇。計有五言詩八卷,歌行一卷,古絕句即五言四句的古體詩一卷,共十卷。前八卷按作者時代排列,卷九為歌行,卷十為五言二韻之詩。保存了一部分樂府民歌及六朝前已佚詩篇。大部分為豔情宮體之作。有文學古籍刊行社影印趙均小宛堂覆宋本。
南朝宋诗文别集。鲍照著。钱振伦注。黄节补注诗集并集说。钱仲联增补、集说并校。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年2月出版。全书分6卷。卷1为赋、表、疏,卷2为启、书、颂、铭、文。这两卷均为钱振伦注,钱仲联补注、集说并校。卷3、卷4为乐府,卷5、卷6为诗,这4卷均为钱振伦注。黄节在钱注基础上补注并集说,钱仲联增补注释、集说并校。各篇作品经过各家依次注释、补注、集说及补集说,作品引用的典故出处,字、词、句的涵义,行文的章法结构、艺术特点等均能较全面地被阐释出来。是到目前为止较好的鲍照集注释本。书前除钱振伦序文附钱仲联小序、黄节序外,尚有张尔田序及虞炎《鲍照集序》、张溥《鲍参军集题辞》、《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宋书》本传、《南史》本传及钱仲联所作《鲍照年表》。书后附有鲍照之妹鲍令晖诗7首。钱振伦是第一个为鲍照集作注的人,但当时没有来得及刊行。黄节在钱注基础上对诗集部分所作的补注并集说,曾由北京大学排印问世。
南朝宋詩文别集。鮑照著。錢振倫注。黃節補注詩集并集說。錢仲聯增補、集說并校。上海古典文學出版社1958年2月出版。全書分6卷。卷1為賦、表、疏,卷2為啟、書、頌、銘、文。這兩卷均為錢振倫注,錢仲聯補注、集說并校。卷3、卷4為樂府,卷5、卷6為詩,這4卷均為錢振倫注。黃節在錢注基礎上補注并集說,錢仲聯增補注釋、集說并校。各篇作品經過各家依次注釋、補注、集說及補集說,作品引用的典故出處,字、詞、句的涵義,行文的章法結構、藝術特點等均能較全面地被闡釋出來。是到目前為止較好的鮑照集注釋本。書前除錢振倫序文附錢仲聯小序、黃節序外,尚有張爾田序及虞炎《鮑照集序》、張溥《鮑參軍集題辭》、《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宋書》本傳、《南史》本傳及錢仲聯所作《鮑照年表》。書後附有鮑照之妹鮑令晖詩7首。錢振倫是第一個為鮑照集作注的人,但當時沒有來得及刊行。黃節在錢注基礎上對詩集部分所作的補注并集說,曾由北京大學排印問世。
组诗名。南朝梁萧统辑,载《文选》。作者不详,但非一人所作,约创作于东汉末年桓、灵时期。或谓枚乘、傅毅作,不可信。共十九首,内容多写夫妇朋友间的离愁别绪和士人的彷徨失意,有些作品表现出追求富贵和及时行乐的思想。语言朴素自然,描写生动真切,在五言诗的发展上有重要地位。
組詩名。南朝梁蕭統輯,載《文選》。作者不詳,但非一人所作,約創作于東漢末年桓、靈時期。或謂枚乘、傅毅作,不可信。共十九首,内容多寫夫婦朋友間的離愁别緒和士人的彷徨失意,有些作品表現出追求富貴和及時行樂的思想。語言樸素自然,描寫生動真切,在五言詩的發展上有重要地位。
《三月三日曲水诗序》 是南齐重要文学家王融的代表作之一, 其中的用典遵循着严密的次序, 手法繁复而多变, 构筑起一种富于建筑美感的多层文学形态。
《三月三日曲水詩序》 是南齊重要文學家王融的代表作之一, 其中的用典遵循着嚴密的次序, 手法繁複而多變, 構築起一種富于建築美感的多層文學形态。
萧琛诗四首,和元帝诗,别萧咨议前夜以醉乖例今昼由酲敬应教诗,饯谢文学诗,咏鞞应诏。
蕭琛詩四首,和元帝詩,别蕭咨議前夜以醉乖例今晝由酲敬應教詩,餞謝文學詩,詠鞞應诏。
范云(451~503),南朝齐、梁间诗人。字彦龙。祖籍南乡舞阳(今河南泌阳)人。早年在南齐竟陵王萧子良幕中,为“竟陵八友”之一。齐武帝永明十年 (492),和萧琛出使北魏,受到魏孝文帝的称赏。从北魏还朝,迁零陵内史,又为始兴内史、广州刺史,皆有政绩。萧衍代齐建梁,任为侍中,迁散骑常侍、吏部尚书,再迁尚书右仆射,居官能直言劝谏。卒谥“文”。《梁书·范云传》记其有集30卷,至今文章已亡佚几尽,诗尚存30余篇,收入今人逯钦立所辑《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
範雲(451~503),南朝齊、梁間詩人。字彥龍。祖籍南鄉舞陽(今河南泌陽)人。早年在南齊竟陵王蕭子良幕中,為“竟陵八友”之一。齊武帝永明十年 (492),和蕭琛出使北魏,受到魏孝文帝的稱賞。從北魏還朝,遷零陵内史,又為始興内史、廣州刺史,皆有政績。蕭衍代齊建梁,任為侍中,遷散騎常侍、吏部尚書,再遷尚書右仆射,居官能直言勸谏。卒谥“文”。《梁書·範雲傳》記其有集30卷,至今文章已亡佚幾盡,詩尚存30餘篇,收入今人逯欽立所輯《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中。
北朝庾信作。这是作者被迫留滞北朝后写的。他在序中说:“追为此赋,聊以记言,不无危苦之词,惟以悲哀为主。”作者在赋中追溯故国梁朝兴亡的经过和原由,深刻地表达了对故国的沉痛感情。比如赋中描写西魏攻破江陵后的情景:“冤霜夏零,愤泉秋沸。城崩杞妇之哭,竹染湘妃之泪。……于是瓦解冰泮,风飞电散,浑然千里,淄渑一乱,雪暗如沙,冰横似岸,逢赴洛之陆机,见离家之王粲,莫不闻陇水而淹泣,向关山而长叹。”把江陵人民所遭受的苦难和流离迁徙的惨景,生动地描绘出来。作者也在赋中倾诉了自己的身世之痛:“提挈老幼,关河累年。死生契阔,不可问天。况复零落将尽,灵光岿然。日穷于纪,岁月复始,逼迫危虑,端忧暮齿。”笔墨间流宕着难以尽言的故国之思和乡关之情。这篇赋多用典故成语。作者善于选用适当的故实巧妙地表达自己丰富深刻的思想感情;意蕴含蓄,而无晦涩之弊。通篇骈体,由于句式的束缚,有时在用事造句上不免牵强。赋的情调悲苦而不伤于纤弱,具有一种苍凉的意绪。杜甫说:“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指的就是这篇作品。
北朝庾信作。這是作者被迫留滞北朝後寫的。他在序中說:“追為此賦,聊以記言,不無危苦之詞,惟以悲哀為主。”作者在賦中追溯故國梁朝興亡的經過和原由,深刻地表達了對故國的沉痛感情。比如賦中描寫西魏攻破江陵後的情景:“冤霜夏零,憤泉秋沸。城崩杞婦之哭,竹染湘妃之淚。……于是瓦解冰泮,風飛電散,渾然千裡,淄渑一亂,雪暗如沙,冰橫似岸,逢赴洛之陸機,見離家之王粲,莫不聞隴水而淹泣,向關山而長歎。”把江陵人民所遭受的苦難和流離遷徙的慘景,生動地描繪出來。作者也在賦中傾訴了自己的身世之痛:“提挈老幼,關河累年。死生契闊,不可問天。況複零落将盡,靈光巋然。日窮于紀,歲月複始,逼迫危慮,端憂暮齒。”筆墨間流宕着難以盡言的故國之思和鄉關之情。這篇賦多用典故成語。作者善于選用适當的故實巧妙地表達自己豐富深刻的思想感情;意蘊含蓄,而無晦澀之弊。通篇骈體,由于句式的束縛,有時在用事造句上不免牽強。賦的情調悲苦而不傷于纖弱,具有一種蒼涼的意緒。杜甫說:“庾信平生最蕭瑟,暮年詩賦動江關。”指的就是這篇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