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怪小说集。梁吴均撰。一卷。均有《吴朝请集》已著录。此集收民间传说故事十七则,其中有著名的田真兄弟共议分财,紫荆树枯。兄弟相感,不复解树,荆应声荣茂,兄弟合财,遂为孝门故事。其他如七月七牛郎织女相会,九月九配茱萸囊免灾传说,五月五日以栋叶塞竹筒贮米作粽等等, 《隋书·经籍志》、两《唐志》、 《宋志》、 《四库全书总目》均有著录。 《新唐志》误作吴筠撰。 《崇文总目》和《日本国见在书目》作三卷。常见的版本有《古今逸史》本、《广汉魏丛书》本、 《增订汉魏丛书》本、《顾氏文房小说》本、《五朝小说》本、《虞初志》本、陶珽《说郛》本等,均为一卷,十七篇。
志怪小說集。梁吳均撰。一卷。均有《吳朝請集》已著錄。此集收民間傳說故事十七則,其中有著名的田真兄弟共議分财,紫荊樹枯。兄弟相感,不複解樹,荊應聲榮茂,兄弟合财,遂為孝門故事。其他如七月七牛郎織女相會,九月九配茱萸囊免災傳說,五月五日以棟葉塞竹筒貯米作粽等等, 《隋書·經籍志》、兩《唐志》、 《宋志》、 《四庫全書總目》均有著錄。 《新唐志》誤作吳筠撰。 《崇文總目》和《日本國見在書目》作三卷。常見的版本有《古今逸史》本、《廣漢魏叢書》本、 《增訂漢魏叢書》本、《顧氏文房小說》本、《五朝小說》本、《虞初志》本、陶珽《說郛》本等,均為一卷,十七篇。
又称《幽冥录》或《幽冥记》。志怪小说。原书二十卷,今本作六卷。六朝(宋)刘义庆撰。义庆有《世说新语》已著录。原书久佚,鲁迅《古小说钩沉》辑有二百六十余条。所记皆山精物魅、鬼神祸福、占卜梦兆、吉凶果因之类,与《搜神记》等均为志怪小说之代表作。集中一般故事简短,多涉人神(鬼)关系,幽明纠葛,大量讲述幽婚奇遇,人鬼相恋,以及《鬼媒》、《龟息》、《犬魅》、《鸡怪》等故事。著名之《刘晨阮肇》入天台山遇二仙女事即出此书。又《庞阿》写石姓女子因慕少年庞阿,魂随之去,终成眷属,为唐传奇《离魂记》、元杂剧《倩女离魂》之所本;集中《生死姻缘》与《卖胡粉女》等篇的奇诡幻想,亦常为后世小说戏曲所袭用。如前者之启迪《牡丹亭》之创作。后者之衍为小说《郭华买脂慕粉郎》(《新窗新话》)及戏曲《胭脂记》等,对后世文学影响颇深,论者以义庆为南朝稗家巨擘,信有之矣。原书宋时散佚,除鲁迅辑入《古小说钩沉》者外,一九八八年为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收入《历代笔记小说丛书》,有郑晚晴辑注本(分为六卷,共二百八十余条)。
又稱《幽冥錄》或《幽冥記》。志怪小說。原書二十卷,今本作六卷。六朝(宋)劉義慶撰。義慶有《世說新語》已著錄。原書久佚,魯迅《古小說鈎沉》輯有二百六十餘條。所記皆山精物魅、鬼神禍福、占蔔夢兆、吉兇果因之類,與《搜神記》等均為志怪小說之代表作。集中一般故事簡短,多涉人神(鬼)關系,幽明糾葛,大量講述幽婚奇遇,人鬼相戀,以及《鬼媒》、《龜息》、《犬魅》、《雞怪》等故事。著名之《劉晨阮肇》入天台山遇二仙女事即出此書。又《龐阿》寫石姓女子因慕少年龐阿,魂随之去,終成眷屬,為唐傳奇《離魂記》、元雜劇《倩女離魂》之所本;集中《生死姻緣》與《賣胡粉女》等篇的奇詭幻想,亦常為後世小說戲曲所襲用。如前者之啟迪《牡丹亭》之創作。後者之衍為小說《郭華買脂慕粉郎》(《新窗新話》)及戲曲《胭脂記》等,對後世文學影響頗深,論者以義慶為南朝稗家巨擘,信有之矣。原書宋時散佚,除魯迅輯入《古小說鈎沉》者外,一九八八年為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收入《曆代筆記小說叢書》,有鄭晚晴輯注本(分為六卷,共二百八十餘條)。
志怪小说集。南朝宋东阳无疑作。七卷。所记多鬼神灵怪之事,故取《庄子·逍遥游》“齐谐者,志怪者也”语为书名。原书已佚。《隋书·经籍志》史部杂传类著录,七卷,题宋散骑侍郎东阳无疑撰。《旧唐志》同, 《新唐志》入小说家类。作者事迹不详,今人多以为晋末宋初人。成书亦在宋初。该书亡于赵宋,遗文散见于《艺文类聚》、《法苑珠林》、《初学记》、 《白孔六帖》等类书中,其中《太平广记》、《太平御览》征引最多。常见的辑佚本有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本和鲁迅《古小说钩沉》本,均为十五条。又南朝梁吴均作《续齐谐记》一卷,内容与《齐谐记》相近,有《说郛》、《顾氏文房小说》等丛书本。
志怪小說集。南朝宋東陽無疑作。七卷。所記多鬼神靈怪之事,故取《莊子·逍遙遊》“齊諧者,志怪者也”語為書名。原書已佚。《隋書·經籍志》史部雜傳類著錄,七卷,題宋散騎侍郎東陽無疑撰。《舊唐志》同, 《新唐志》入小說家類。作者事迹不詳,今人多以為晉末宋初人。成書亦在宋初。該書亡于趙宋,遺文散見于《藝文類聚》、《法苑珠林》、《初學記》、 《白孔六帖》等類書中,其中《太平廣記》、《太平禦覽》征引最多。常見的輯佚本有馬國翰《玉函山房輯佚書》本和魯迅《古小說鈎沉》本,均為十五條。又南朝梁吳均作《續齊諧記》一卷,内容與《齊諧記》相近,有《說郛》、《顧氏文房小說》等叢書本。
轶事小说集。南朝梁沈约作。原三卷。已佚。今存佚文五十余条,记东晋宋齐名人遗闻轶事。沈氏《俗说》主要记东晋和南朝宋社会上层人物佚闻杂事,内容相当杂繁琐碎。有的写妒妇美妾的新奇轶事,有的写士人之间的调笑戏谑和庸俗无聊的日常生活,只为博得读者一笑而已,其思想价值和史料价值相对较小。大约成书于南朝齐、梁年间。当时以此名书的有两种。《隋书·经籍志》子部杂家类著录: “《俗说》三卷,沈约撰,梁五卷。”又小说家类《世说》刘孝标注本下附注: “梁有《俗说》一卷,亡。”清马国翰据此以为后者为刘著。两书均已散佚。今有《玉函山房辑佚书》本一卷,题沈约撰。鲁迅《古小说钩沉》本,不分卷,不题撰人,然《中国小说史略》以其佚文属沈约。两辑本均为五十二条,其中只有四条互异。
轶事小說集。南朝梁沈約作。原三卷。已佚。今存佚文五十餘條,記東晉宋齊名人遺聞轶事。沈氏《俗說》主要記東晉和南朝宋社會上層人物佚聞雜事,内容相當雜繁瑣碎。有的寫妒婦美妾的新奇轶事,有的寫士人之間的調笑戲谑和庸俗無聊的日常生活,隻為博得讀者一笑而已,其思想價值和史料價值相對較小。大約成書于南朝齊、梁年間。當時以此名書的有兩種。《隋書·經籍志》子部雜家類著錄: “《俗說》三卷,沈約撰,梁五卷。”又小說家類《世說》劉孝标注本下附注: “梁有《俗說》一卷,亡。”清馬國翰據此以為後者為劉著。兩書均已散佚。今有《玉函山房輯佚書》本一卷,題沈約撰。魯迅《古小說鈎沉》本,不分卷,不題撰人,然《中國小說史略》以其佚文屬沈約。兩輯本均為五十二條,其中隻有四條互異。
轶事小说集。梁殷芸撰。《隋书·经籍志》著录: “《小说》十卷,梁武帝敕安右长史殷芸撰。梁目三十卷。”其后,两《唐志》、《宋志》及《崇文总目》、 《郡斋读书志》等亦收录,均作十卷,除《新唐志》外,皆改称《殷芸小说》。宋时避宋太祖赵匡胤父赵弘殷讳改“殷”为“商”,故又称《商芸小说》。鲁迅《中国小说史略》认为此书“明初尚存”,亡于何时,未载。鲁迅辑其遗文一百三十五条,未加编排整理,不分卷,载《古小说钩沉》中。殷芸受梁武帝之命编撰的《小说》,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一部重要的文学典籍。其以“采辑旧文”的编撰形式收录了自“秦汉魏晋宋诸帝”至“宋齐人”六个朝代八百年间的异闻琐事,内容庞杂,包括地理、旧事、杂传、杂史、五行、道家等等,虽自《隋书·经籍志》始大多数学者都将其列入子部小说家类,但因其所辑条文性质的多样性以及直接以《小说》命名,故是书的“小说”性质历来为学者争论研讨的话题。
轶事小說集。梁殷芸撰。《隋書·經籍志》著錄: “《小說》十卷,梁武帝敕安右長史殷芸撰。梁目三十卷。”其後,兩《唐志》、《宋志》及《崇文總目》、 《郡齋讀書志》等亦收錄,均作十卷,除《新唐志》外,皆改稱《殷芸小說》。宋時避宋太祖趙匡胤父趙弘殷諱改“殷”為“商”,故又稱《商芸小說》。魯迅《中國小說史略》認為此書“明初尚存”,亡于何時,未載。魯迅輯其遺文一百三十五條,未加編排整理,不分卷,載《古小說鈎沉》中。殷芸受梁武帝之命編撰的《小說》,是魏晉南北朝時期一部重要的文學典籍。其以“采輯舊文”的編撰形式收錄了自“秦漢魏晉宋諸帝”至“宋齊人”六個朝代八百年間的異聞瑣事,内容龐雜,包括地理、舊事、雜傳、雜史、五行、道家等等,雖自《隋書·經籍志》始大多數學者都将其列入子部小說家類,但因其所輯條文性質的多樣性以及直接以《小說》命名,故是書的“小說”性質曆來為學者争論研讨的話題。
轶事小说集。又称《妒妇记》。南朝宋虞通之撰。 《隋书·经籍志》史部杂传类著录,二卷。 《新唐志》同,但不著撰人。 《旧唐志》及《宋志》均不载。此书久已亡佚,遗文散见于《世说新语》刘孝标注、《艺文类聚》、 《白孔六帖》、 《太平御览》诸书中。鲁迅《古小说钩沉》辑七条,是今所见唯一的辑佚本。 《宋书》卷四一《后妃传》云: “宋世诸主,莫不严妒,太宗每疾之。湖熟令袁慆妻以妒忌赐死,使近臣虞通之撰《妒妇记》。”(《宋书》卷四十一《后妃传》)可知是书乃是受钦命为现实治政者服务而作,当成书于刘宋末。书中全记两晋以来妒妇故事。
轶事小說集。又稱《妒婦記》。南朝宋虞通之撰。 《隋書·經籍志》史部雜傳類著錄,二卷。 《新唐志》同,但不著撰人。 《舊唐志》及《宋志》均不載。此書久已亡佚,遺文散見于《世說新語》劉孝标注、《藝文類聚》、 《白孔六帖》、 《太平禦覽》諸書中。魯迅《古小說鈎沉》輯七條,是今所見唯一的輯佚本。 《宋書》卷四一《後妃傳》雲: “宋世諸主,莫不嚴妒,太宗每疾之。湖熟令袁慆妻以妒忌賜死,使近臣虞通之撰《妒婦記》。”(《宋書》卷四十一《後妃傳》)可知是書乃是受欽命為現實治政者服務而作,當成書于劉宋末。書中全記兩晉以來妒婦故事。
志怪小说集。南朝宋郭季产撰。该书史不存目,亦不知其卷数和亡于何时,唐宋诸类书中有征引,或题撰人为郭季产。《隋书·经籍志》古史类有《续晋纪》五卷,题宋新兴太守郭季产撰。《宋书》和《南史》之《蔡兴宗传》中有前废帝领军王玄谟所亲故吏郭季产云云。所知作者事迹仅此。此书古无辑本,鲁迅《古小说钩沉》录其遗文十一条,其中有五条鬼怪故事,四条宣扬卜筮之术、预知人间吉凶的故事。
志怪小說集。南朝宋郭季産撰。該書史不存目,亦不知其卷數和亡于何時,唐宋諸類書中有征引,或題撰人為郭季産。《隋書·經籍志》古史類有《續晉紀》五卷,題宋新興太守郭季産撰。《宋書》和《南史》之《蔡興宗傳》中有前廢帝領軍王玄谟所親故吏郭季産雲雲。所知作者事迹僅此。此書古無輯本,魯迅《古小說鈎沉》錄其遺文十一條,其中有五條鬼怪故事,四條宣揚蔔筮之術、預知人間吉兇的故事。
志怪小说集。作者刘义庆。原书13卷,已佚。约成书于晚年(元嘉十七年)之后。该书最早见于《隋志》史部杂传类著录,十三卷(一作三十卷)。两《唐志》不录。鲁迅据《太平广记》、 《说郛》等书辑其佚文三十五条,编入《古小说钩沉》内,这是目前较为完备的辑本。《宣验记》是南朝出现较早的、专为宣明因果应验的佛家观念而产生的志怪小说。当时由印度传来的佛教影响很大,它的灵魂不死、天堂地狱和因果报应之说,在社会上特别盛行。宋书》、《南史》刘义庆本传中未著录。《隋书·经籍志》杂传类著录为13卷,一作30卷。两《唐书》未录。法琳《破邪论》卷下、《辨正论》卷6都提到刘义庆撰《宣验记》。刘义庆晚年信奉佛教,此书当是其晚年之作。其佚文散见于南朝梁代慧皎《高僧传》,唐《初学记》、《白孔六帖》、《艺文类聚》,宋《太平御览》、《太平广记》等书。
志怪小說集。作者劉義慶。原書13卷,已佚。約成書于晚年(元嘉十七年)之後。該書最早見于《隋志》史部雜傳類著錄,十三卷(一作三十卷)。兩《唐志》不錄。魯迅據《太平廣記》、 《說郛》等書輯其佚文三十五條,編入《古小說鈎沉》内,這是目前較為完備的輯本。《宣驗記》是南朝出現較早的、專為宣明因果應驗的佛家觀念而産生的志怪小說。當時由印度傳來的佛教影響很大,它的靈魂不死、天堂地獄和因果報應之說,在社會上特别盛行。宋書》、《南史》劉義慶本傳中未著錄。《隋書·經籍志》雜傳類著錄為13卷,一作30卷。兩《唐書》未錄。法琳《破邪論》卷下、《辨正論》卷6都提到劉義慶撰《宣驗記》。劉義慶晚年信奉佛教,此書當是其晚年之作。其佚文散見于南朝梁代慧皎《高僧傳》,唐《初學記》、《白孔六帖》、《藝文類聚》,宋《太平禦覽》、《太平廣記》等書。
古小说。南朝人王琰撰。辑佚书,不分卷。琰约生于宋孝建元年(454),卒于梁天监、普通间(502—527)。仕齐为太子舍人,仕梁为吴兴令。据自序说幼年居交阯(今越南河内),从贤法师受五戒,后还都,云游各地。此书撰成于梁初,系感于观世音金像显验而著。《隋书·经籍志》史部杂传类著录,十卷。《旧唐志》同,《新唐志》人小说家类。唐前释家书多有记载。此书宋以后史志皆不见载,疑其亡于宋。遗文存《法苑珠林》、《太平御览》、《太平广记》诸类书中, 《说郛》、《古今说部丛书》各有辑佚本,一卷。鲁迅《古小说钩沉》辑一百三十一条及自序一篇,绝大部分取自《法苑珠林》,其中有记隋及唐人事,当系后人窜易,非王琰原作。
古小說。南朝人王琰撰。輯佚書,不分卷。琰約生于宋孝建元年(454),卒于梁天監、普通間(502—527)。仕齊為太子舍人,仕梁為吳興令。據自序說幼年居交阯(今越南河内),從賢法師受五戒,後還都,雲遊各地。此書撰成于梁初,系感于觀世音金像顯驗而著。《隋書·經籍志》史部雜傳類著錄,十卷。《舊唐志》同,《新唐志》人小說家類。唐前釋家書多有記載。此書宋以後史志皆不見載,疑其亡于宋。遺文存《法苑珠林》、《太平禦覽》、《太平廣記》諸類書中, 《說郛》、《古今說部叢書》各有輯佚本,一卷。魯迅《古小說鈎沉》輯一百三十一條及自序一篇,絕大部分取自《法苑珠林》,其中有記隋及唐人事,當系後人竄易,非王琰原作。
书法论著,一卷。南朝梁袁昂撰。袁昂 (461~540),字千里,扶乐 (今属河南) 人。仕齐为吴兴太守,入梁,武帝用为吏部尚书,迁尚书令,位司空,卒谥穆正。《古今书评》是作者奉命品评历代书 家之作。对王右军、王子敬、羊欣等二十 五名自秦汉至齐梁,“皆善能书”的著名书 家,逐一加以点评,各家每以短语概括,文 字极其简洁,惜墨如金,如“韦诞书如龙威 虎振,剑拔弩张”,“蔡邕书骨气洞达,爽爽 有神”,“邯郸淳书应规入矩,方园乃成” 等,皆十分精辟。其次,作者以形象化的 笔法描述抽象的书体效果,将富有哲理的 点评与生动的比喻融为一体,如云:“庾肩 吾书如新亭伧父,一往见似扬州人共语, 语便态出。”“羊欣书似婢为夫人,不堪位 置,而举止羞涩,终不似真。”“陶隐居书如 吴兴小儿,形容虽未成长,而骨体甚峭 快。”再者,作者特别推崇张芝、锺繇、王羲 之、王献之四家之作,尊为“四贤共类,洪 芳不灭”。评价极高。传梁武帝亦有《书评》之作,与此书颇 为相似,论者以为可能是后人据此附益或 伪托而成。而袁氏此书,则钩玄提要,富 有开创性意义,实为我国书学史上较早期 书法品评专著之一。传世有《法书要录》本、《书苑
書法論著,一卷。南朝梁袁昂撰。袁昂 (461~540),字千裡,扶樂 (今屬河南) 人。仕齊為吳興太守,入梁,武帝用為吏部尚書,遷尚書令,位司空,卒谥穆正。《古今書評》是作者奉命品評曆代書 家之作。對王右軍、王子敬、羊欣等二十 五名自秦漢至齊梁,“皆善能書”的著名書 家,逐一加以點評,各家每以短語概括,文 字極其簡潔,惜墨如金,如“韋誕書如龍威 虎振,劍拔弩張”,“蔡邕書骨氣洞達,爽爽 有神”,“邯鄲淳書應規入矩,方園乃成” 等,皆十分精辟。其次,作者以形象化的 筆法描述抽象的書體效果,将富有哲理的 點評與生動的比喻融為一體,如雲:“庾肩 吾書如新亭伧父,一往見似揚州人共語, 語便态出。”“羊欣書似婢為夫人,不堪位 置,而舉止羞澀,終不似真。”“陶隐居書如 吳興小兒,形容雖未成長,而骨體甚峭 快。”再者,作者特别推崇張芝、锺繇、王羲 之、王獻之四家之作,尊為“四賢共類,洪 芳不滅”。評價極高。傳梁武帝亦有《書評》之作,與此書頗 為相似,論者以為可能是後人據此附益或 僞托而成。而袁氏此書,則鈎玄提要,富 有開創性意義,實為我國書學史上較早期 書法品評專著之一。傳世有《法書要錄》本、《書苑
《古今书人优劣评》,或作《书评》、《评书》,旧題梁武帝撰。此编唐以前书俱未引及,始见于宋《淳化阁帖》,隋僧智果书,秘书省续编到四库阙书目有武帝《评书》 一卷,又《古今书人优劣》一卷,或即是编,故《宋史•艺文志》据以著录,今详核其文,多与袁昂《书评》相同,袁昂于武帝普通四年,奉勑评古今书,今本《书评》后,尚附载原启,知此书非出于武帝。今本中有为袁评所无者若干条,当为后人附益。宋朱长文辑《墨池編》,取两本会而录之,共得三十七人,《书苑菁华》所录二十八人。
《古今書人優劣評》,或作《書評》、《評書》,舊題梁武帝撰。此編唐以前書俱未引及,始見于宋《淳化閣帖》,隋僧智果書,秘書省續編到四庫阙書目有武帝《評書》 一卷,又《古今書人優劣》一卷,或即是編,故《宋史•藝文志》據以著錄,今詳核其文,多與袁昂《書評》相同,袁昂于武帝普通四年,奉勑評古今書,今本《書評》後,尚附載原啟,知此書非出于武帝。今本中有為袁評所無者若幹條,當為後人附益。宋朱長文輯《墨池編》,取兩本會而錄之,共得三十七人,《書苑菁華》所錄二十八人。
一卷。书评。南朝梁萧衍撰。全篇仅为两部分,凡二百五十字左右。首论钟繇书法十二意,为:“平,谓横也。直,谓纵也。均,谓间也。密,谓际也。锋,谓端也。力,谓体也。轻,谓屈也。决,谓牵掣也。补,谓不足也。捐赠,谓有余也。巧,谓布置也。称,谓大小也。”而“规矩必周”;次评钟繇、二王书,亦“褒贬大备”。
一卷。書評。南朝梁蕭衍撰。全篇僅為兩部分,凡二百五十字左右。首論鐘繇書法十二意,為:“平,謂橫也。直,謂縱也。均,謂間也。密,謂際也。鋒,謂端也。力,謂體也。輕,謂屈也。決,謂牽掣也。補,謂不足也。捐贈,謂有餘也。巧,謂布置也。稱,謂大小也。”而“規矩必周”;次評鐘繇、二王書,亦“褒貶大備”。
南朝宋虞龢著。1卷,叙二王书事,搜访名迹情形及所得字数,编次二王、羊欣等人书事,另有文房用具的使用等等,内容丰富,其中所记王羲之为老妪书扇、《道德经》换鹅、掣笔不脱等遗闻佚事,成为书林佳话,久为传颂。有《法书要录》本、《墨池编》本等等。
南朝宋虞龢著。1卷,叙二王書事,搜訪名迹情形及所得字數,編次二王、羊欣等人書事,另有文房用具的使用等等,内容豐富,其中所記王羲之為老妪書扇、《道德經》換鵝、掣筆不脫等遺聞佚事,成為書林佳話,久為傳頌。有《法書要錄》本、《墨池編》本等等。
一篇。书论。南朝梁萧衍撰。此篇同《与陶弘景论书》、《观钟繇书法十二意》等,俱为愿人从中取法之论。是篇对草书技巧提出一些精到的看法。篇中首先论述草书的产生,说: “昔秦之时,诸侯争长,简檄相传,望烽走驿,以篆、隶之难不能救速,遂作赴急之书,盖今草书是也。”对草书作了如下说明:“疾若惊蛇之失道,迟若渌水之徘徊。缓则鸦行,急则鹊厉,抽如雉啄,点如兔掷。乍驻乍引,任意所为。或粗或细,随态运奇,云集水散,风回电驰。”
一篇。書論。南朝梁蕭衍撰。此篇同《與陶弘景論書》、《觀鐘繇書法十二意》等,俱為願人從中取法之論。是篇對草書技巧提出一些精到的看法。篇中首先論述草書的産生,說: “昔秦之時,諸侯争長,簡檄相傳,望烽走驿,以篆、隸之難不能救速,遂作赴急之書,蓋今草書是也。”對草書作了如下說明:“疾若驚蛇之失道,遲若渌水之徘徊。緩則鴉行,急則鵲厲,抽如雉啄,點如兔擲。乍駐乍引,任意所為。或粗或細,随态運奇,雲集水散,風回電馳。”
一篇。书论。南朝梁萧衍撰。此篇为梁武帝萧衍与陶弘景论书启九篇之一。探讨书法之论,文字简练,对书法技巧、执笔、运笔、结字、骨力、用墨、笔法等,皆有精辟论述。为临书的心得之作,也是对书法技法的概括总结。
一篇。書論。南朝梁蕭衍撰。此篇為梁武帝蕭衍與陶弘景論書啟九篇之一。探讨書法之論,文字簡練,對書法技巧、執筆、運筆、結字、骨力、用墨、筆法等,皆有精辟論述。為臨書的心得之作,也是對書法技法的概括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