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喻

日喻朗读

  生而眇者不識日,問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狀如銅盤。”扣槃而得其聲,他日聞鐘,以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燭。”扪燭而得其形,他日揣樾,以為日也。日之與鐘、龠亦遠矣,而眇者不知其異,以其未嘗見而求之人也。

  道之難見也甚于日,而人之未達也,無以異于眇。達者告之,雖有巧譬善導,亦無以過于槃與燭也。自盤而之鐘,自燭而之龠,轉而相之,豈有既乎?故世之言道者,或即其所見而名之,或莫之見而意之,皆求道之過也。

  然則道卒不可求欤?蘇子曰:“道可緻而不可求。”何謂緻?孫武曰:“善戰者緻人,不緻于人。”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學以緻其道。”莫之求而自至,斯以為緻也欤?

  南方多沒人,日與水居也,七歲而能涉,十歲而能浮,十五而能浮沒矣。夫沒者豈苟然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日與水居,則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識水,則雖壯,見舟而畏之。故北方之勇者,問于沒人,而求其所以浮沒矣,以其言試之河,未有不溺者也。故凡不學而務求道,皆北方之學沒者也。

  昔者以聲律取士,士雜學而不志于道;今者以經術取士,士求道而不務學。渤海吳君彥律,有志于學者也,方求舉于禮部,作《日喻》以告之。

()

譯文

  一出生就雙目失明的人不認識太陽,問看得見的人太陽是什麼樣子。有的人告訴他說:“太陽的樣子像銅盤。”這個失明的人敲銅盤聽到了它的聲音,一天聽到鐘聲,就把發出聲音的鐘當做了太陽。有的人告訴他說:“太陽的光像蠟燭。”失明的人用手摸蠟燭,曉得了它的形狀。一天,摸到一支形狀像蠟燭的樂器龠,就把它當做了太陽。

  太陽和鐘、龠的差别太大了,但是天生雙目失明的人卻不知道它們之間有很大的差别,因為他不曾親眼看見,而是向他人求得關于太陽的知識。抽象的道理很難被認識,這一點比太陽難認識的情況更加嚴重,人們不通曉抽象的道理的情況,和生來就不認識太陽的盲人沒有什麼不同。通曉的人告訴他,即使有巧妙的比喻和很好的啟發誘導,也無法使這些比喻或教法比用銅盤和用蠟燭來說明太陽的比喻或教法好。從用銅盤比喻太陽到把銅鐘當做太陽,從把銅鐘當做太陽而到把樂器龠當做太陽,像這樣輾轉連續地推導,難道還有個完嗎?所以人世上大談“道”的人,有的就他自己的理解來闡明它,有的沒有理解它卻主觀猜度它,這都是研求“道”的弊病。

  既然如此,那麼這個“道”最終不可能求得嗎?蘇轼說:“道能夠通過自己的虛心學習,循序漸進使其自然來到,但不能不學而強求它。”那麼什麼叫做自然來到呢?孫武說:“會作戰的将軍能招緻敵人,而不被敵人所招緻,不使自己處于被動的境地。”子夏說:“各行各業的手藝人坐在店鋪作坊裡,完成他們制造和出售産品的業務。有才德的人刻苦學習,來使道自然到來。”不是強求它而使它自己到來!

  南方有很多會潛水的人,他們天天都生活在水邊,七歲就能趟水過河,十歲就能浮在水面遊泳,十五歲就能潛入水裡了。潛水的人能長時間地潛入水裡,哪裡是馬虎草率而能這樣的呢?一定是對水的活動規律有所領悟才能做到。天天生活在水邊,那麼十五歲就能掌握它的規律。生來不識水性,那麼即使到了壯年,見到了船也會害怕。所以北方的勇士,向南方會潛水的人詢問來求得他們能潛入水裡的技術,按照他們說的技術到河裡試驗,沒有不淹死的。所以凡是不老老實實地刻苦學習而專力強求道的,都是像北方的學潛水的人一樣。

  從前以講究聲律的詩賦擇取人才,所以讀書人學習儒家、墨家還兼及名家、法家,而不是立志在求儒家之道;現在以經學擇取人才,所以讀書人隻知道強求義理,而不是踏踏實實地學。渤海人吳彥律,是有志對經學做實實在在地學習的人,正要到京城接受由禮部主管的進士考試,因此,寫《日喻》來勉勵他。

注釋

日喻:關于太陽的比喻。

眇:瞎子。

樾:笛類樂器,比笛短,有七孔、三孔等說。

蘇子:蘇轼自稱。

子夏:蔔商,字子夏,孔子弟子。

沒人:能潛入深水的人。

渤海:唐代郡名,在今山東濱縣一代。

參考資料:

1、周豔生.文言文閱讀四則. 中學語文園地(初中版),2007年Z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