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子家告趙宣子

郑子家告赵宣子朗读

  晉侯合諸侯于扈,平宋也。

  于是晉侯不見鄭伯,以為貳于楚也。鄭子家使執訊而與之書,以告趙宣子曰:“寡君即位三年,召蔡侯而與之事君。九月,蔡侯入于敝邑以行,敝邑以侯宣多之難,寡君是以不得與蔡侯偕,十一月,克減侯宣多而随蔡侯以朝于執事。十二年六月,歸生佐寡君之嫡夷,以請陳侯于楚而朝諸君。十四年七月寡君又朝,以蒇陳事。十五年五月,陳侯自敝邑往朝于君。往年正月,燭之武往朝夷也。八月,寡君又往朝。以陳蔡之密迩于楚,而不敢貳焉,則敝邑之故也。雖敝邑之事君,何以不免?在位之中,一朝于襄,而再見于君,夷與孤之二三臣,相及于绛。雖我小國,則蔑以過之矣。今大國曰:‘爾未逞吾志。’敝邑有亡,無以加焉。古人有言曰:‘畏首畏尾,身其餘幾?’又曰:‘鹿死不擇音。’小國之事大國也,德,則其人也;不德,則其鹿也。铤而走險,急何能擇?命之罔極,亦知亡矣。将悉敝賦以待于鯈,唯執事命之。文公二年,朝于齊;四年,為齊侵蔡,亦獲成于楚。居大國之間而從于強令,豈有罪也?大國若弗圖,無所逃命。”

  晉鞏朔行成于鄭,趙穿、公婿池為質焉。

()

譯文

  晉靈公在黃父舉行大型軍事訓練,于是借機又召集各國諸侯在鄭國的扈地會合,目的是要與宋國談和。魯文公沒有來參加,因為有齊國侵伐魯國的患難。《春秋》寫道“諸侯會于扈”,意思是說這次會合沒有效果。

  當時晉靈公拒絕與鄭穆公見面,認為鄭國既服從晉國又投靠楚國。鄭國大夫子家就派一位送信的官員到晉國送了一封信,信寫給趙盾,信中說:“我們君主即位的第三年,就邀請蔡莊公一起服從你們君主。這年九月,蔡莊公來到我國準備同我們國君一起去晉國,但因為我國發生了侯宣多恃寵專權的患難,我們君主因此而不能與蔡莊公一起去。這年十一月,戰勝滅絕了侯宣多,我們君主就與蔡莊公相随朝見服事于你這位執政。我們君主即位後第十二年六月,歸生輔佐我們君主的太子夷,為了向楚國請求他們與陳靈公講和,特地去朝見了你們君主。十四年七月,我們君主又以完成了陳國的事情朝見你們。十五年五月,陳靈公從我國去朝見你們君主。去年正月,燭之武去,陪同太子夷去朝見你們。八月,我們君主又去。作為陳、蔡,與楚國如此親密相近,卻不敢投靠楚國,那是有我們的緣故。雖然我們如此對待貴國君主,卻為何不免得到你們的責罰呢?你們在位的君主當中,我們朝見過晉襄公一次,而朝見過在位君主兩次。太子夷與我們國君的一些臣僚一個接一個地去到绛都。雖則我們是小國,這樣做也沒有哪個國家能超過了吧。現在你作為大國說:‘你們還做得不快我們的心意。’我國要像這麼被要求就隻有滅亡,再不能增加什麼了。古人有言說:‘頭也害怕尾也害怕,留下身子還能剩餘多少不害怕呢?’又說:‘鹿要死也就不管自己的聲音了。’小國服侍大國,大國以仁德對待它,它就是人;不用仁德對待它,它就是一隻鹿,着急了就會疾速走入險境,着急了還能選擇嗎?大國無準則地下命令,我們也知道要滅亡了,隻能把我國的全部軍資集中起來在鯈地等待了,任憑你執政命令我們吧。我們文公即位的第二年六月壬申,到齊國朝見。四年二月壬戌,因為齊國侵伐蔡國,我們也隻得與楚國談和。處在大國之間,都要求我們服從強者的命令,難道成了我們的罪過?你們大國如果不考慮這些,那我們就無處逃避性命了。”

  趙盾看到信後派鞏朔到鄭國和談,趙穿、公婿池也到鄭國作了人質。

注釋

晉侯:指晉國國君晉靈公。扈:鄭國城邑,故地在今河南原陽縣。鄭伯:指鄭國國君鄭穆公。子家:鄭國公子,大夫。執訊:掌管通訊聯絡的官。趙宣子:晉國卿大夫趙盾。蔡侯:指蔡莊公。侯宣多:鄭國大夫,因立鄭穆公有功,所以侍寵專權作亂。歸生:即子家,歸生是其名子是字。夷:鄭國太子。陳侯:陳國君主共公,名朔。蒇:完成。陳侯:陳靈公,名平公,即陳共公之位。孤:指鄭國國君。绛:晉國都城,在今山西新绛縣。蔑:無音:同“蔭”。賦:指兵,古代按田賦出兵,所以稱賦。鯈:晉,鄭交界的地方。成:講和修好。鞏朔:晉大夫。趙穿:晉國執政大夫。池:晉靈公的女婿。